滿娜
摘 要:語文作業是教師為學生精心烹飪的一道“大餐”,能讓學生鞏固舊知識,豐富積累,進而溫故知新,逐步提升語文素養。但是,許多學生不愿意甚至不完成語文作業這道“大餐”,他們難以下咽!其原因何在?這其中涉及教師能力、學生態度與能力、作業本身等諸多因素。教師要善于創新,把握火候,把語文作業烹制得“觀之色翠,嗅之留香,品之味醇”,調配得“色香味”俱全。
關鍵詞:語文作業;學生生活;作業層次
一、原料添色,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語文和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可以把語文作業巧妙地與其他學科整合,融合數學、美術、音樂和科學等各科資源,豐富語文作業的“原料”,為作業“加香添色”,這樣語文作業就變得豐富、靈動起來。比如利用數學課程資源,我設計了以下語文作業:
(一)增添數學元素,練一練思維
創設情境,把語文中的漢字做加減法,給成語做加減法。語數的有效整合,讓學生“樂不思蜀”、津津樂道,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反芻”,鞏固已有的知識,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計算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多向思維,提高了學生語言的條理性,兩者相得益彰。
(二)探究科學王國,觀一觀天象
低年級的孩子富有好奇心,在教學時我抓住這一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注重語文學科與科學的聯系和融合。《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科學知識非常豐富的課文,為了激發孩子們探究科學的興趣,在教學《數星星的孩子》后,讓孩子們了解月亮的變化過程和原因,讓孩子們當當“小張衡”。
(1)每天觀察月亮的變化,把看到的月亮形狀畫下來。(2)試著說一說月亮形狀變化的特點。(3)如果晚上沒有看到月亮,想一想是什么原因。
此項作業周期相對長,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有些難度,需要家長的協助,但是孩子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了堅持、專注、想象及努力探究的科學品質,為三年級的觀察日記教學奠定了基礎。
(三)營造藝術氛圍,做一做畫家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在文與圖的結合中,學生的思維帶有更鮮明的形象與更強烈的情感,同時也會逐漸更生動、更精致、更深刻。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形象可感,寫景狀物歷歷在目,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抓住這一特點,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化隱為顯,轉意為象”,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情操。古詩言簡意賅,包羅萬象,學生對于其內容理解相對困難,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的了解,在教學二下第一組課文時,我讓學生自由投入“創作活動”,爭當“七彩小畫手”。
這樣的作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陶冶了學生的藝術情操,而且鞏固了所學知識,寓教于樂。作業內容豐富了,學生做起來更具有挑戰性,能親自品味自己的“戰果”,融入其他學科的“菜”,學生當然吃得津津有味!
二、調料增味,貼近學生生活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現實生活”“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因此,語文作業也要引入生活的源頭活水,引導學生懂生活、會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
(一)學校生活為“主菜”,塑形著色
校園生活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教育意義,是最直接的教學資源,學生最為熟悉,充分利用校園資源這道“主菜”,可以讓語文作業變得“形俏色美”。經過一年的相處,二年級孩子對同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了讓孩子們發現同桌的閃光點,在期末時讓孩子們畫一畫自己的同桌,并結合老師給同學們期末的評語來夸一夸自己的同桌。學完了《鄧小平爺爺植樹》,讓孩子們學鄧爺爺愛綠護綠,做一做“護綠小天使”,為校園的小樹、小草、小花制作一張名片,寫一寫宣傳標語,并給他們掛牌!
(二)家庭生活為“拼盤”,去膩提鮮
家庭生活是多彩的“大拼盤”,可口、適宜的“菜肴”可以點亮家庭生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獲得啟蒙的第一場所,將語文課程運用到家庭生活中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和父親節來臨之際,我會結合所學內容巧妙設計語文作業。如婦女節讓孩子們為父母做一件家務或者為長輩獻上一份孝心;在母親節,讓孩子們利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給母親寫一封信,孩子們愛意濃濃,充滿親情味,興趣盎然。這不僅進行了親子互動,而且拉近了父母與子女間的距離,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寫信,把所學知識遷移運用到家庭生活中。
低學段的孩子時間觀念不強,自制力不夠,為了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完《一分鐘》之后,我讓孩子們結合自己的作息時間,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設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制定目標和計劃,并嚴格實施。孩子們設計得生動活潑,童趣盎然,把語文和自己的生活有機融合,使作業成為生活的向導,鍛煉了孩子們的思維和創造力。
(三)社會生活為“廚房”,提質增效
社會生活是廣闊的大舞臺,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廚房”,巧妙地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而且可以讓學生大展“廚技”,利用所學烹調出自己的專屬菜系。
在學習了二下《卡羅爾和她的小貓》一課后,結合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了“廣告我型我秀”的語文作業。廣告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是一種常見的宣傳手段,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些廣告詞深受學生喜愛。而二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都有屬于自己的一位動物朋友。為了滿足孩子們對小動物的渴求心理,開拓他們的知識視野,提高創意水平,我抓住契機,讓孩子們為自己登則認領小動物的廣告,可以張貼在小區里,孩子們齊聲歡呼,連平時不愿寫的孩子也興致勃勃地秀起自己的廣告,有的還配上圖,加上了自家的聯系電話和地址。
貼近學生實際、充滿生活氣息的“菜肴”,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和興趣,重塑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現和鞏固,訓練并巧妙檢測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散發出濃濃的“生活味”,烹調出濃濃的“趣味”,讓學生在生活的大舞臺盡情展現自我。
三、咀嚼提香,豐富作業形式、內容與梯度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智能上表現出不同的水平,因而不同個體會有能力上的差異。所以語文作業這頓“大餐”既要有統一的要求,又要因“生”而異,設計上要力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各個類型的智能角度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各種智力因素,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就感。
(一)豐富作業形式,使人人愛“吃”且“吃得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機械、粗糙、煩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改變單一的作業形式,將聽、說、讀、寫、繪、演與探究、調查、參觀、訪問、展覽、錄音、視頻等靈活多樣的形式融為一體,讓學生動眼觀察、動耳傾聽、動口交流、動手創造,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各種感官,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設計出體現“人情味”和實踐性的作業。
讓孩子們在“自選超市”選擇自己喜歡的“食材”,烹調出自己喜歡的“佳肴”,讓孩子們“有的吃,吃得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選擇和學習的平臺,揮灑個性的自由棲息地,搭建了一個激活思維、啟迪智慧的舞臺。
(二)拓寬作業內容,使人人愛“吃”且“吃得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的練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積極地思考,大膽地探索,從而優化自己的認知活動,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和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并據此分類、分層布置具有差異性的作業,做到深淺并存、難易兼有、繁簡同在。同時,我們還可以布置選擇性作業,賦予學生選擇權,既關注學生的學情和個性差異,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體現作業的個性化。
(三)設計作業梯度,讓人人愛“吃”且“吃得巧”
在作業設計時,我們應該設計面向全體學生的必做題、面向學困生的提高題、面向中等以上學生的發展題,并且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量,學困生寫作業慢,可以布置得少而精,少一點拔高題,多一點基礎題,提高其自信心,使其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優秀生做作業快,那些機械重復的基礎題可以少布置一些,給這類學生最大的自由度,適當布置些有難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拔高題。如在學習完《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我設計了如下分層作業:A層次作業(填空);B層次作業(根據課文內容創編);C層次作業(動物媽媽有辦法:植物要去旅行,小動物們也很羨慕,你能幫動物媽媽想辦法幫助孩子們去旅行嗎?仿照《植物媽媽有辦法》趕緊來創作吧)。
A層作業最為簡單,只要了解課文內容并合理概括就能完成,它適合班中的學困生;B層作業稍難,需要學生仔細觀察留心植物特征,再運用文中學過的寫法來做,適合班中中等學生;C層作業難度系數最大,既要了解動物習性,又要運用文中學過的寫法,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創造,才能很好地完成此項作業。這三道題目分別針對低、中、高三類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學生可以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題目來做,這就使每個人都能“吃飽”。因為具有挑戰性,所以每個孩子都能“吃”上適合自己的“特色餐”。
總之,語文作業要盡量減少簡單、機械抄寫,要增加培養興趣、體現能力的綜合性“套餐”;既要有短期“快餐”,又要有幾天甚至幾周才能完成的長期“營養餐”;既要有能獨立完成的個性化“自助餐”,又要有必須小組合作參與完成的合作性“共餐”。讓學生“有的吃”“吃得飽”,還要“吃得好”且“吃得巧”。只有這樣,語文作業才能真正變成一道“色香味”俱全,“品感聞”皆醇的“美餐”,使更多的學生安家樂“業”。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斯萊文.教育心理學[M].姚梅林,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3]管雪梅.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探索與實踐[D].西北師范大學,2007.
[4]劉維瓊.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生活化設計[D].天津師范大學,2013.
[5]郭玲娜.小學語文教師作業設計素養的現狀調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
[6]陳建華.對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革的探討[J].教育科學研究,2006.
[7]江竹鳳.談小學語文分層作業設計[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1.
[8]胡節.用“求新”的思維拓展小學語文作業的空間[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
[9]朱桂英.關注差異,分層發展: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策略[J].新教育,201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