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摘要]農業現代化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和支撐作用。采用江蘇省45個縣5年的樣本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戶均播種面積與綜合機械化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戶均播種面積越大,其綜合機械化率就越高。這說明,在推進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同步加快土地流轉。增加土地經營規模是必要的選擇。單位播種面積的化肥農藥使用量與戶均播種面積顯著負相關,這說明戶均播種面積的擴大,則有助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此外,在促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種植業從業人員比例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基本呈現負相關關系,尤其是化肥和機械化,都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說明勞動力比例下降,有助于增強對農業現代化的需求。
[關鍵詞]土地規模經營;農業現代化;勞動力流動;江蘇
[中圖分類號]F241[文獻標識碼]A
1 導言
農業現代化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和支撐作用,在大力推動城市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進程中,更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這對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意義重大(韓長賦,2011;洪銀興,2015)。只有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推進,才能實現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與良性互動。從總體上看,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黃祖輝等,2013;張紅宇,2014)。規模經營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微觀基礎,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張海鵬,2014;毛飛,2012)。作為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江蘇省近年來一直積極探索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土地入股、集體農場等多種形式土地集中型適度規模經營,以及土地托管、聯耕聯種等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但江蘇省的區域發展不甚均衡,蘇南、蘇北、蘇中在土地經營規模、勞動力流動以及機械化水平方面仍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因此,如何根據地區差異,選擇更為合適的土地規模經營和流轉方式,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2 數據來源及指標選取
縣域是發展農業的基本區域,也是糧食生產的重要供給力量,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重中之重。相較于市區,縣域發展農業現代化面臨資金、政策、市場等更多的約束條件。因此,本文在實證部分重點關注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狀況,選取江蘇省45個縣(市、區)的相關數據,除了個別加以說明的指標來源于《江蘇統計年鑒》(2011-2017年)之外,其他數據均來源于《江蘇農村統計年鑒》(2011-2017年)。具體的變量選取和設置如下。
2.1 農業現代化水平
本文對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衡量主要包括農業機械化、農業水利化和農業化學化三個指標。農業機械化主要采用《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中提供的農業綜合機械化率作為評價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U=0.4*C1+0.3*C2+0.3*H
其中,C1為機耕率,即機耕面積占耕地總面積比率;C2為機播率,即機械播種面積占耕地總面積占比; H為機收率,即機械收割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率。農業水利化主要采用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比例來表示。農業化學化主要采用每1hm2使用化肥農藥量(kg)來表示,主要將化肥和農藥的總使用量加總后,除以耕地面積得到。
2.2 土地經營規模、農業勞動力占比以及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其他因素
在已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幾點初步假設:一是土地經營規模越大,越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二是土地經營規模越小,農業的生物化水平則越高,即單位土地所使用的化肥農藥則越多;三是農業勞動力,尤其是種植業從業人口比重越低,則對農業機械化需求程度越高。
基于上述假設,本文對主要變量做了如下界定和選?。阂皇峭恋亟洜I規模主要采用縣(市、區)的戶均土地規模作為主要衡量指標;二是農業從業人口比重,主要采用種植業從業人員占鄉村總人口比重作為衡量勞動力的指標。除此以外,本文還考察了其他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指標,作為控制變量。一是經濟發展水平,主要用人均GDP來衡量;二是政府能力,主要采用公共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進行衡量;三是金融發展狀況,采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占GDP比重作為衡量指標;四是經濟結構,主要采用二三產業的產值占比和外貿依存度作為衡量地區經濟結構的指標。具體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
3 江蘇省農業現代化與土地規模經營之間的關系(回歸結果分析)
為了驗證土地規模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本文對所得樣本進行了回歸分析,由于缺失部分地區的相關數據,本文只采用了普通最小二乘回歸方法(OLS),為了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還分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分別進行了回歸,回歸結果見表2和表3。
從表2的結果來看,戶均播種面積與綜合機械化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戶均播種面積越大,其綜合機械化率水平就越高,與之前的假設是一致的。這一點在蘇中、蘇南的回歸結果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這說明,在推進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同步加快土地流轉,增加土地經營規模是必要的選擇。對于農田水利化而言,土地規模對其影響顯著為負,但在三大區域中,僅在蘇北顯示為為負。本文認為產生負相關的關系,可能是因為蘇北地區灌溉條件相對較差,但耕地播種面積相對較多,因此,在結果顯示中呈現了負相關關系。而單位播種面積的化肥農藥使用量與戶均播種面積顯著負相關,在蘇南和蘇北的回歸結果也是如此。已有研究表明,化肥農藥的使用主要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節約勞動型的生化技術的使用,例如除草劑等農藥的使用;另一種是提高單位產量的生化技術的使用,例如增產類的化肥。但生物和化肥技術的推廣與使用,可以提高單位產量和節約勞動力,但與土地經營規模不相關,即土地規模經營是農業機械對勞動力的替代,而生化技術的推進是科學技術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替代。因此,在土地規模較小的時候,農民更希望通過增加化肥使用量來增加產量,但如果化肥農藥使用過多的話,則會使土壤質量受損,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既要注重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要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戶均播種面積的擴大,則有助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
此外,在促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種植業從業人員比例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基本呈現負相關關系,尤其是化肥和機械化,都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說明勞動力比例下降,有助于增強對農業現代化的需求;政府能力是顯著為正的,說明如果政府有足夠的財政能力,則更有可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金融支持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從回歸結果來看,金融貸款比率的上升有助于提高綜合機械化率和有效灌溉率,但對化肥農藥使用量影響為負。這可能是因為農業生產中的水利設施和機械設施購買需要更多的融資支持;產業結構和外貿依存度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也基本為負,但需要注意的是,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并沒有顯著關系,這或許與當前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更多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補貼和推動有關。
4 關于提高土地適度經營規模、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幾點思考
如前所述,江蘇省是一個南北區域差異較為明顯的省份,蘇南地少、地勢復雜、勞動力成本高,但市場化水平較高;蘇中和蘇北雖然戶均耕地較多,但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外流動較多。土地規模經營會起到解放勞動力,整合土地等相關資源的作用。同時,土地規模經營也為農業機械化生產和標準化作業提供了保障,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4.1 不能將農業現代化簡單地等同于機械化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問及農業現代化水平時,很多農民,甚至基層干部在潛意識中都會將農業現代化等同于農業機械化。不可否認,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一些地理條件不適合的地區,例如蘇南部分地區,土地經營碎片化,如果購入過多的大型農業機械,推動規模化作業,可能并不能很好地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況且,很多研究也表明,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節約勞動力,但對于農業單產而言并不一定是正相關關系。因此,不能將農業現代化簡單地等同于農業機械化,而是要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科技水平,因地制宜,只有適合的技術才是好的技術。
4.2 土地經營規模并非越大越好,適度規模經營很重要
土地經營規模有助于提高農業機械化率,但并非土地經營規模越大越好。國內已經有多個案例表明,土地經營規模過大,最終可能反倒使得種糧成本上升,土地規模需要適度。已有的研究表明,大規模土地經營與小規模家庭農戶相比并沒有顯示出可察覺到的全要素節約優勢和單位產量優勢(劉鳳芹,2006)。農業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如果僅僅為了提高農業現代化的部分指標而增加土地經營規模,加速土地流轉則是不可取的。
4.3 土地流轉、勞動力流動需要加強地區間聯動
如前所述,農業技術的進步主要是由于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發生了變動,是選擇節約勞動力的技術還是選擇節約土地的技術,主要取決于土地和勞動力的相對價格變化。因此,如何來解決被機械所解放的勞動力的就業和增收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提高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跨區域間的聯動問題,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同時,也要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尤其是促進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流動,向發達地區流動。同時,蘇中和蘇南地區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日益提高,在吸納勞動力的同時,也要加強土地節約型的農業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例如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和高質量綠色農產品等。蘇南、蘇中、蘇北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應找準定位,因地制宜,有所側重地發展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韓長賦.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努力實現“三化”同步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11(11).
[2] 洪銀興.以三農現代化補“四化”同步的短板[J].經濟學動態,2015(2).
[3] 黃祖輝,邵峰,朋文歡.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13(1).
[4] 毛飛,孔祥智.中國農業現代化總體態勢和未來取向[J].改革,2012(10).
[5] 張海鵬,曲婷婷. 農業現代化與農業家庭經營模式創新[J].經濟學家,2014(8).
[6] 張紅宇.關于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定位問題[J].農村經濟,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