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有煥
[摘要]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不僅能化解工業化、城鎮化給農村區域帶來的健康問題,也能緩解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結構性矛盾,推動基層衛生服務由外延粗放式向內涵型發展。農村公共醫療資源配置不均 、農村醫療投入不足、農村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缺乏是制約均等化實現的瓶頸。提升農村公共醫療服務供給能力、合理配置農村公共醫療服務資源與創新農村醫療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農村醫療服務;均等化;路徑選擇;湖南湘潭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
1 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意蘊
1.1 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
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居住在農村區域的公民都能平等獲得的能最大程度改善農民身體健康、提高農民基本素質、推動廣大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最應該為廣大農民所享受的醫療服務或醫療措施。
因此,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醫療服務的公共性,即農村醫療服務哪些是公共產品,哪些又是私人產品。由于政府醫療資源的稀缺性,導致目前農村公共醫療服務產品主要用于公共衛生、基本醫療保健和社會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方面。其次,農民享有的醫療服務權利是均等;第三,農村基本醫療服務一般應該包含提供農村基本衛生服務,改變農村居民不良生活行為,改善農村基本衛生環境,加強農村醫療服務能力的教育與培訓等主要內容。
1.2 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意蘊
現今實施的醫改方案,明確指出要想逐步實現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差距,重點在于能否實現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由此可見,實現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的意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2.1 有利于化解工業化、城鎮化給農村區域帶來的健康問題?,F有研究表明,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于農村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治理不同。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城鄉生態環境呈現“同步污染、城鎮突出”的特征;工業化中期, 城鄉生態環境特征轉向“城鎮治理、農村加劇”;工業化后期, 城鄉生態環境逐漸“同步治理、城鄉一體”。目前,我國處于工業化高速發展時期。廣大城鎮生態環境開始處于治理與修復期,農村區域的生態環境正有加劇的風險。由此而形成的農村環境變化導致的食品藥品安全、飲水安全、職業安全和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對農村區域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加突出,對其健康威脅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日益加重。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的實施與有效整體推進有利于解決農村基層衛生服務供需矛盾,更新服務理念,調整服務模式。
1.2.2 有利于緩解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結構性矛盾。對于醫療衛生資源的界定,國內多位學者從硬資源與軟資源進行了相關研究。韓莉認為醫療衛生資源是指醫療服務中占用或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總稱, 一般可分為硬資源及軟資源兩大類。任文杰認為醫療衛生資源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國家、社會、個人對衛生領域提供的硬件資源與軟件資源的總和, 硬件資源包括醫療人力、物力、財力等有形資源, 軟件資源包括醫療技術、醫學信息、醫療政策法規等無形資源。就目前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分布與配置來看,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矛盾。如醫療技術人員總量相對不足,質量偏低;人力、物力、財力等有形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區大醫院和人口密集區域,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比較薄弱;農村醫療信息缺乏,最新的醫療政策難以落實等等。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的實施與有效整體推進有利于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分布與配置,從而化解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結構性矛盾。
1.2.3 有利于推動基層衛生服務由外延粗放式向內涵型發展。從目前的實踐來看,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全面推進與實施分級診療。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與推進能有效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關口向廣大農村地區前移或下沉,能有效引導與公共醫療相關的人力、物力、財力向農村地區流動,緩解農村基層醫療資源短缺問題。因此,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有利于推動基層衛生服務由外延粗放式向內涵型發展,提高農村公共醫療服務的供給能力與質量。
2 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瓶頸
湘潭市地處湖南省中部,轄有湘潭縣、湘鄉市、韶山市、雨湖區、岳塘區五個縣(市)區,全市共15個鄉,38個鎮,30個街道,214個社區居委會,地形地貌融湖泊、山地、丘陵與平原于一體。湘潭市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水平較低,調查發現制約湘潭市農村公共醫療服務均等化的瓶頸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村公共醫療資源配置不均
截至2018年末,湘潭市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床位配置16605張,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床位數僅為2847張。全市每千人口醫院床位4.68張,其中每千人口公立醫院床位4.28張,每千人口社會辦醫院床位0.4張。作為湘潭市農村公共醫療的服務機構的主體,村衛生室覆蓋率不足90%,每千人口基層醫療機構床位也僅為0.96張。與此同時,湘潭市不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發展相對滯后,多數公共衛生機構設備設施落后。
醫療衛生資源在城鄉間的分配不合理,導致了全市基層醫療機構的全科醫師、社區醫生和部分專科人才奇缺。護理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婦幼保健人員、衛生監督人員配置比例偏低。注冊護士、社區衛生技術人員、鄉村醫生的學歷偏低。
2.2 各級政府對農村醫療投入不足
近年來,湘潭市在公共衛生和醫療支出呈現逐漸增加的態勢,但是大部分的支出往往集中在城鎮,真正用于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資金微乎其微。據統計,2018年湘潭市政府衛生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約為11%,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為35元,兩項投入指標均低于省內其他縣市。
各級政府對農村醫療投入不足直接導致以下兩種現象產生:首先,農村醫療衛生人員收入偏低,其工作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村醫隊伍出現不穩定因素。其次,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本醫療資源配置不能滿足農村醫療服務需要。
第二,建立中心醫院與基層、鄉村衛生室專業技術人員定向交流培養模式。除了與醫學類專業院校聯合培養鄉村醫師之外,建立中心醫院與基層、鄉村衛生室專業技術人員定向交流培養模式也是快速提高鄉村衛生室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執業技能與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作為當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對轄區內現有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做出以下要求,所有城區醫院、鄉鎮衛生院的專業技術人員必須與鄉村衛生室進行定期的崗位交流或上級醫療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輪流下派到條件較為艱苦的鄉村衛生室工作。當然在這一制度框架下,必須對雙向交流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有效考核。一方對于表現優秀、技術能力提升快的鄉村醫療技術人員給予適當崗位津貼的調整,對于在艱苦條件愛崗敬業、積極幫扶的上級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崗位津貼、職稱評審等方面要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通過這種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雙向交流的模式,能激勵更多鄉村醫生提高業務技能水平, 全身心為村民服務。
[參考文獻]
[1] 楊林,王博.關于山東省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對策思考[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56-59.
[2] 謝國財,陳建夫.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內涵、性質、問題和改革取向[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01): 36-43.
[3] 趙康杰,馬瑞婕.工業化與城鎮化演進中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為例[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 51-58.
[4] 韓莉.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3.
[5] 任文杰.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配置的路徑選擇問題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4(6) :23-25.
[6] 何珩.淺析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的公平性[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06): 39-40.
[7]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26/content_5189071.html,2017-04-26.
[8] 顧海,李佳佳.國外醫療服務體系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啟示與借鑒[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05):102-107.
[9] 周綠林,豆月.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協同機制構建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7(10): 1155-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