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瑩 王德信
[摘要]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產品加工業要想盡快提升戰斗力,必須在產業融合模式上變通,在加工技術及品牌建設上下苦功,在企業管理模式上不斷與時俱進,在風險防范機制上不斷健全,在政府政策支持上不斷加強,在人才保障上不斷強化,在用人機制上不斷調整,農產品加工業才能提質增效發展、創新驅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向鄉村轉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引導,可促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接一聯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開拓農村加工市場,不斷激發農民在農產品加工業上的激情與活力,實現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戰略。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這個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才能實現營養健康夢。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業;能力提升;鄉村化戰略;供給側改革;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6.5[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又一重要舉措。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村急需產業,是連接一產和三產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是突破農村發展的黃金產業,和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配合,又能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同時還將在培育農村電商、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等產業上提供源動力。隨著國民收入不斷增加,我國農業發展將全面進入營養健康發展新時代,城鄉居民對膳食營養與健康幸福的需求將成為未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主題及新的發展任務。隨著農業供給側深度的不斷加強,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是健康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突破口。農產品加工業進入營養健康升級轉型加速期,向營養、健康、安全等方向發展。農產品、食品消費由生存消費向健康消費轉變,由過去吃飽、吃好向營養健康、消費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轉變,這就給農產品加工業向鄉村轉變帶來契機,同時也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新活力。農產品加工業能力提升及鄉村化戰略還將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積極發展鄉村農產品加工業必將帶來巨大社會效益。
2 菏澤市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能力提升及其鄉村化戰略的重要意義
2.1 加快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生產能力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當前菏澤農產品加工業整體上仍然比較落后,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產業體系發展,加快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力,農產品加工業將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菏澤市農產品加工業仍存在著技術落后、農產品加工機械化程度不高、加工層次偏低、科技投入及成果轉化明顯不足、農產品加工產業化體系尚未形成及鄉村發展不平衡等主要問題。大力發展鄉村農產品加工業的就地轉移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山東省充分發揮農業大省優勢,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的重要舉措。菏澤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眾多,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的能力提升及其鄉村化戰略是解決農民再就業、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2.2 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戰略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工作的主線就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助于消化過剩農產品,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優化種植養殖結構;其次是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產品就地加工模式,有效解決供需矛盾,充分發揮市場需求的調控功能,形成加工什么種什么、養什么的局面。農業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產業區域化模式明顯,走集群式發展模式,使農產品加工業落地鄉村,村村有加工。
2.3 農產品加工業能力提升及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戰略是破解農產品滯銷、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菏澤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對落后,大量農產品都是集中上市,往往造成價格下跌、產品賣難,山藥滯銷,洋蔥、大蒜不值錢等現象常常發生,既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又造成經濟損失。通過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產能以及開發多種加工模式,加工后產品有效延長保質期,農產品可實現錯峰銷售、均衡上市,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農產品增收潛力,可以有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人才、資金,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戰略有助于城市資本向農村流動,激發農村活力,增加農民收入。
2.4 發展鄉村農產品加工業有利于帶動農業提質增效,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過去菏澤傳統農業經營模式主要是小農戶,一家一戶的家庭模式,搞不了加工,農產品滯銷。大力推進鄉村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就地取材,就地轉化,用標準和品牌作為集結號,把資本、設施、裝備、人才等現代要素注入農業,向農戶提供專用品種和技術,引導農戶按照要求組織生產,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和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近年來我國東北大米、河南主食、河北乳品、湖南辣味、四川泡菜、安徽炒貨、福建膨化等,都是通過加工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產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提升了農業質量和綜合效益。
2.5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于推進農民就業創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當前菏澤農民增收面臨工資性和經營性收入增速趨緩的問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通過訂單、按股分紅和社會化服務等形式將小農戶組織起來,一起抱團闖市場,將農民費時費力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上好價錢,推動了“糧價跌、傷心菜、蒜你賤、山藥慘、賤洋蔥”等問題的破解;將拉長的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細分出更多環節和空間,多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多層次增加農民收入。
2.6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于增強農村發展動能,加快產業融合,促進新農村建設
當前菏澤農村受到傳統動能減退、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困擾。農產品加工業連接工農、溝通城鄉、產業關聯度高、行業覆蓋面廣,具有產業融合的天然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與其他產業交叉融合,催生出了加工體驗、直供直銷、個人定制、中央廚房和電子商務等多種業態,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促進新舊動能換檔升級。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群大品牌農產品加工,加快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
2.7 大力發展鄉村農產品加工業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促進民生改善
隨著菏澤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升級,對健康營養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通過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逐步開展深加工,精細加工,高檔次高質量加工可以普遍提高農產品的品味,生產營養均衡、養生保健、藥食同源的加工食品,改善居民膳食結構,滿足城鄉居民安全多樣、綠色優質、健康營養、美味實惠、方便快捷的食品消費需求,打造營養產業和健康產業。利用當地特色優勢農產品資源,通過加工開發功能食品、豐富配餐品種、科學定制食譜,滿足青少年、老年人、上班族等不同人群多個年齡階層的營養需求。
3 菏澤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 菏澤市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現狀
菏澤市位于魯西南部,經濟人均總量偏低,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菏澤是我省傳統的農業大市,農產品生產大市,農業人口700余萬,勞動力資源充足;土地資源豐富,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熱充足,非常適合作物生長,農業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十二五”期間菏澤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現有省級標準化示范養殖場近40個、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20多個、市級農民合作社達到40家、家庭農場20家、市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0多個。
2017年菏澤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6.02萬hm2,比上年減少4246.67hm2,減少0.4%;糧食平均每667m2444.5kg,比上年增加5.5kg,增長1.3%;糧食總產達到773.35萬t,比上年增加6.84萬t,增長0.9%,糧食生產“十四連增”,總量占全省的15.3%,居全省第二位;蔬菜、瓜類總產990萬t;肉蛋奶總產量220萬t,年均增長16.8%;全市水產養殖面積2.33萬hm2,全年水產品生產總量13.5萬t,農業科技貢獻率57%,農副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600余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重點龍頭企業4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378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0000多家。
特色農產品發展已成規模,例如單縣、成武、定陶的大棚和拱棚蔬菜,東明西瓜、成武大蒜,定陶的大蔥和玫瑰,曹縣蘆筍和牛肉加工、鄄城中藥材產業、牡丹區花卉苗木及牡丹產業、牡丹區和單縣的山藥、曹縣杞條、成武的桑蠶經濟作物等;此外,魯西南大黃牛、曹縣小尾寒羊、曹州耿餅(柿子餅)、菏澤青山羊等多種特色農產品已初具規模,產值大。
特色農業組織快速發展,截止2017年菏澤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200余家。建立了蔬菜協會、雙孢菇協會、蘆筍協會、西瓜協會、蔬菜加工協會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這些組織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菏澤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686家,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2.9%;形成了糧油、畜禽、果蔬、紡織和林木加工五大行業龍頭企業,全市各類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生產基地40余萬hm2,帶動農戶100多萬戶,涌現出一大批農業基礎較好、主導產業突出的村鎮和農民合作社,可見菏澤市具有良好的農產品加工基礎,農產品資源豐富,大力開展農產品加工業具有良好的物質基礎。
3.2 存在問題
3.2.1 農業產業結構配置不合理,農產品加工業比重小。農產品生產遠遠大于加工,農業經營和銷售仍以出售初級生鮮類農產品為主,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還很小,與工、商、貿、服務業等產業相結合比重小;種植業多集中于糧食作物的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的比重小,養殖業上除了羊以外,其他種類和數量均偏少。其次農業技術投入不夠,優質品牌少;單一家庭種植模式仍然比重高、規模小、生產率低、產業化水平低、科技貢獻率弱,農業生產污染嚴重、化肥、農藥的過量、農村畜禽養殖排污和農膜殘留嚴重等問題依然存在。
3.2.2 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知名企業偏少。目前菏澤市擁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929家,但龍頭企業總體較少。僅有山東銀香偉業集團、中國巨鑫源集團、菏澤天鴻果蔬有限公司、菏澤堯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中國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雖然眾多,規模以上企業也逐年增加,但企業個體規模小,規模以上企業少,特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仍處于空白,與菏澤農業大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因此企業輻射帶動能力較弱。
3.2.3 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低、加工模式多元化程度低。從事農產品初加工的多,從事精深加工的較少,導致部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處于脫節狀態,加工轉化增值率低,產業鏈短。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低,導致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整體規劃缺乏、一二三產銜接能力弱。例如菏澤市牡丹種植面積達到3.12萬hm2,面積大,產量高,但是多數是出售牡丹苗、觀賞牡丹、牡丹花蕊茶以及部分牡丹籽油等方面,僅僅停留在初級產品層面,牡丹產品深加工力度小,多元化程度低,附加值偏低。在牡丹鮮切花、化妝品、醬油、牡丹酒等加工產品少,應當積極開發農產品的精細加工以及走多元化加工道路,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3.2.4 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力度小。菏澤市優良土地面積大,種植業、養殖業基礎好,農業從業人口多,伴隨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思想理念的出現,雖然我市也出現了一些農村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等生產經營體制,擁有1900余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但是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相對較少,農產品加工能力有待提升;同時農產品加工業還是以部分投資商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體,真正的農民主體加工業幾乎是空白,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程度極低,農民增收余地較大。
3.2.5 農產品加工業供給側矛盾突出。菏澤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供給和需求兩側都不同程度存在能力問題、動力問題,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的是結構性、體制性矛盾,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優質農產品,但是農產品加工業能力弱,規模小,加工產品多元化程度低,農產品加工業需要轉型升級,一家一戶手工作坊式加工需要向工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現代化加工模式轉變。要解決結構性矛盾問題,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農產品加工業要向著有機、綠色、安全等高品質、高質量加工模式發展,以市場為導向,減少無效加工,增加有效加工,發展新型加工業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綜合競爭力,突出優質、突出特色、突出品牌。
3.2.6 農產品加工設備急需更新、企業專業人才極其匱乏。調查發現,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由于資金不足,導致農產品加工設備老化嚴重,更新慢,裝備投入不足,工藝與裝備匹配度不高,重工藝輕設備現象普遍存在。另外,制約菏澤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瓶頸是高層次人才匱乏,絕大部分農產品企業既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又缺乏營銷人才;此外有些大型加工企業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引進來、留不住的現象,優秀人才普遍流向經濟發達地區,造成欠發達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很難得到可持續發展。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93號)精神,加快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山東省于2017年12月制定了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年6月菏澤市提出關于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的實施意見,積極培育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農業“新六產”新型業態,積極推行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農產品加工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沒有加工的農業永遠是產品農業、弱勢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大產業,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溝通城鄉,亦工亦農,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產業。大力創新農產品加工業進村,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農民化將是實施鄉村戰略的重要方式,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農村城鎮化發展、農村科技教育等諸多問題的有效途徑。
因此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戰略的背景下,探討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狀況,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原動能及競爭力,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更高要求,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戰略也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舉措,意義深遠。
4 欠發達地區農產品加工業能力提升策略
堅持“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原則,以實現鄉村振興、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培育農產品加工業的能力為支撐,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能力提升建設,不斷拓展農產品加工業功能的多樣化,將農產品加工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就是農業“新六產”,推動資源要素集中集聚,全面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產能,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第一產業接二連三;第二產業接一連三雙向延伸,最終實現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延伸,真正把農業產業鏈貫通,價值鏈提升;產銷直接對接,減少流通環節,供應鏈實現貫通。這樣通過農產品加工產業實現農業經濟產業更新,實現生產、加工、銷售融合發展。
4.1 轉變模式,優化農產品加工產業布局,形成特色鮮明的塊狀加工產業集群
充分發揮各縣區地方農產品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錯位發展。例如牡丹區的牡丹產業加工;定陶和曹縣果蔬加工;曹縣牛肉、單縣羊肉等肉制品加工業;鄄城的中藥材加工;鄆城、莊寨等木材加工、成武與巨野的醬菜加工、曹縣的蘆筍加工、乳制品加工等等;形成特色較為鮮明的塊狀農產品加工產業區域,布局合理性逐步增強,形成產業集群態勢。
4.2 以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產能為重點,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立足地方優勢產業,培育壯大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緊密聯系農戶,精深加工拓寬農產品銷路,走多元化發展道路,共同富裕道路。龍頭企業向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集聚,把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做大做強,創立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的名牌農產品。例如山東銀香偉業集團、中國巨鑫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武天鴻果蔬加工有限公司等,有效輻射周邊,發揮帶動作用。
4.3 以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為突破口,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
以特色農產品生產區為突破口,校企合作、產學研政結合,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加工人才,對農產品加工中的重大關鍵技術進行研發,以地方特色農產品為主體的深加工模式,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實現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農工貿、科技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機制。例如菏澤牡丹深加工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產品類型相對不足,市場份額小,應積極開展牡丹產品的多功能性產品研發,走精細深加工道路,拓展發展空間。
4.4 引導農戶、合作社與農產品企業相結合,積極拓展農產品加工項目
鼓勵農戶自辦合作社,積極投資農產品加工企業,這種以農戶為主體的縱向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可以有效促使農戶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目標。
4.5 接一連三,產、加、銷綜合體發展模式,延長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
以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為中心,并把與該農產品生產前后相關工商業有效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經濟聯合體,走集約化發展的模式,農產品加工接一連三,產業鏈條延伸出去也就是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農工商一體化發展模式。農工商綜合體能夠將工業、商業、金融等與農業有關的部門用合同或經濟控股形式組成農工商聯合體,該模式能夠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共謀發展之路。
4.6 發展以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產品知名度
農產品加工應該走品牌、特色建設之路,菏澤特色農產品眾多:例如東明的西瓜、粉肚;巨野、成武的大蒜;定陶的玫瑰和大蔥;曹縣的蘆筍;鄄城的白芷、天麻等中藥材;牡丹區的牡丹等各種花卉苗木;陳集山藥;成武的桑蠶、曹縣的小尾寒羊、曹州耿餅、魯西南大黃牛等等。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必將是根據市場需求發展起來的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的高效特色加工、深加工、精細加工模式,特色農產品走多樣化加工模式和多功能化加工模式。
4.7 大力發展有機加工產業模式,拓展農產品加工市場
發展有機農產品加工業是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食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悄然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已經成為社會主流,良心蔬菜、親民食品,有機加工產業必將耕耘農業現代化,做大做強農業現代化。農產品加工業在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中起著重要作用。
4.8 積極推進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競爭力
菏澤特色農產品眾多,但是很多沒有進行品牌化建設,農產品品牌還處于低、小、散的局面,品牌少、知名度不高,市場競爭力弱。應從保持品質特色、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樹立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強化生產者的品牌意識、增強品牌文化內涵,準確傳播品牌文化入手,積極推進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提升菏澤農產品加工業競爭力。政府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支持力度,創造更多優質品牌。例如,南王店是菏澤有名的“西瓜之鄉”,是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西瓜”產品,以“味甜、瓜脆、皮薄”而遠近聞名,種植面積超過1000hm2,年產值達到1.3億元。但是尚未注冊品牌,加工企業更是少之又少,僅僅是停留在初級產品層面,附加值相對較低。
4.9 注重人才引進和自我培養相結合,不斷充實企業活力
企業要想發展,必須有人才作為支撐,招才引智才能不斷提升企業能級,當前,隨著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全面展開,人才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大力引進人才和自我培養是有效途徑,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加強產學研合作。借腦引智才能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已經成為菏澤市政府和企業的共識,菏澤市政府相繼出臺人才28條優惠政策,大力推進人才引進工程,不斷拓寬人才引進途徑。建立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用人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做到任人唯賢,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建立崗位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建立并完善目標、績效等考核機制,引入科學的定性定量的人才考評辦法,考評的結果直接影響到薪酬的調整,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讓他們在重要崗位上經風雨、見世面、長見識、增才干,做到人才使用和人才培養相統一。
5 菏澤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戰略路徑
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鄉村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途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菏澤地處山東省西南部,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農產品種類多,產量大,是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是探索菏澤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時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村轉移,實施鄉村化戰略,提升菏澤農產品加工業的職能,對于菏澤鄉村振興、農民增收、促進菏澤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將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加快菏澤城鎮化發展進程。
5.1 創辦農民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機構,積極開展農村人口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提升鄉村農產品加工業能力
目前菏澤鄉村中農民懂加工、會加工的人很少,如果農民人人懂加工,那就可以解決農產品賣難、滯銷問題;同時可增加農民收入。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生產的后續產業,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目前菏澤市擁有農產品加工企業近2000家,部分企業生產能力強,設備先進,科技水平高。菏澤學院農業與生物工程學院擁有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該學院擁有博士38人,專任教師97人;齊魯工業大學菏澤分校也有食品科學與工程相關專業及師資,因此完全可以聯合農產品加工企業、政府主導部門、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專門的農民農產品加工培訓機構,面向農民進行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培訓農民農產品加工意識及提升農民農產品加工能力水平。
5.2 大力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開展農產品加工項目
大力支持農村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投入到農產品加工業中,壯大縣域經濟,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能夠帶動農民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延長農產品市場供應。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深加工,提升農產品價值。例如脫水蔬菜、糧食加工、凈葉蔬菜、蔬菜簡易包裝等初級加工,工藝簡單,農民很容易掌握,但是可以有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現階段農民增收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種植、養殖風險高,過剩嚴重,農民生產的僅僅是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收入較低。農產品加工恰好能有效補齊這個短板,讓農產品加工業走進千家萬戶。
5.3 積極扶持鼓勵成立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
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后,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效益,可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途徑是加快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儲藏、銷售等,對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成立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可以有效解決單一農戶缺乏加工技術、設備、資金等問題,鼓勵企業或者農業大戶等有經濟基礎條件的投資人組建農產品加工合作社,帶動農民致富,同時還能解決農戶賣難的問題。
5.4 積極扶持鼓勵成立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供銷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
這類組織模式中,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與供銷專業合作社合作共贏,就能解決原料供應以及加工產品的銷售問題,相當于農工商貿一體化發展模式,農戶主要通過合作社把農產品銷往市場,避免地位不對稱,降低市場風險;其次提高組織化程度,節約交易費用。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供銷專業合作社構建發展綜合體,綜合體在聯結農戶和市場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通過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自辦實體產業,進行農產品加工,可大大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并形成規模化、集約式生產經營。通過供銷專業合作社合組織,大大避免農產品滯銷問題,縮短農產品交易歷程,交易成本降低,效益增加。專業合作社能夠滲透到生產到流通各個環節,全面掌控農產品加工前、中、后情況,能夠有效做好下一步服務工作。
5.5 建立鄉村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園區
建立鄉村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園區可以有效解決當前農產品加工業布局分散、加工業產能與主產區脫節等問題,積極促進生產與加工結合,在大宗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重點發展原料基地和加工轉化;加工與市場結合,結合市場消費新需求,加工與產業扶貧結合,在貧困縣區發展原料生產和綠色加工等,發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積極作用;加工與園區結合,把原料區、加工區、展示區、銷售區有機銜接,并將農業產業園區向產業社區和城鎮社區升級,高標準打造一批標準化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農產品工業園區,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商,形成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式融合發展。構建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帶動更多的特色專業村鎮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工與產業集群結合,分區域、分品種遴選培育全產業鏈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形成各環節前后相連、上下銜接的產業集群。
5.6 大力推進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業深度融合,培育多種業態發展模式
鼓勵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創多形式發展。要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多種形式發展加工業,推廣“農戶+合作社+企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農業生產業積極與農產品加工業深度融合,打造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代謝廢棄物利用-種植-養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機械農業、現代農業、精品農業、知識農業、網絡農業、智慧農業等統一發展新格局;同時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與休閑、娛樂、環保、文化、教育、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一二三產的有機結合發展模式。
6 結語
農業經濟模式逐步發展為現代農業,而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有機化種植、養殖、農產品有機加工、保鮮、物流等為標志,相關服務業為支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出路在融合,重點在加工,農產品加工業能力提升可為農村產業經濟發展提供源動力。鄉村具有大量農副產品,積極開展農產品加工業具有就地轉化,節約成本、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在產業上有新突破,為新時代鄉村新發展提供新驅動。建立全新的產業、生產、經營、管理、創新及相應社會支撐體系,要更新觀念、變革模式。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這個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才能實現營養健康夢。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種植養殖業嚴重過剩,農產品加工產業及技術嚴重不足,農產品加工可就地取材,農村可以充分利用勞動力充足等各種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化戰略將為農村經濟提供新動能,對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2018-02-05.
[2] 韓長賦.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J].黑龍江糧食,2017(3):5-7.
[3] 張建奇.供應鏈視角下農產品加工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促進升級研究[J].農業經濟,2018,373(05):137-138.
[4] 戴小楓.擁抱食物與營養健康產業發展機遇期加速健康中國社會建設[J].生物產業技術,2017(4):1.
[5] 賈鳳伶.推進天津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探討[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13):120-125.
[6] 樊銘勇.農產品質量安全視角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3):136-137.
[7]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17,3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