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
[摘要]在農業(yè)產業(yè)化進程中,只有盡快落實土地流轉才能爭取到更多的土地資源。為研究農村土地流轉的意愿及影響土地流轉的因素,對崇左市4個縣7個鄉(xiāng)鎮(zhèn)68家農戶展開走訪調查,分析認為,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因素有村民自身客觀因素、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村民對資金的期望等。
[關鍵詞]土地流轉;流轉意愿;農業(yè)產業(yè)化
[中圖分類號]F323.4[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1.1 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xiāng)村振興這一重大戰(zhàn)略,明確提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首要任務就是產業(yè)興旺。隨著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發(fā)展面臨三大問題: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越來越分散;二是農村勞動力大量向非農業(yè)轉移,土地利用率不高,農地的棄耕和撂荒等問題較為嚴重;三是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方式效率低下,農民收入低,阻礙了農村經濟發(fā)展。因此,農村土地問題是制約當前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關鍵因素,進行規(guī)模化種植已成目前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趨勢。農地的有序流轉是實現規(guī)模經營、提高農地使用效率、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而農戶作為土地流轉的主體,其土地流轉意愿對土地流轉非常關鍵。農村土地流轉、進行產業(yè)化種植,是解決當前我國農村土地利用細碎化及撂荒、閑置等問題的有效途徑,它可以加速農業(yè)產業(yè)化的速度,促進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
1.2 基于有限理性的土地流轉研究綜述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人”的觀點,在他看來,人們在進行選擇時,并非追求“最大”“最優(yōu)”的結果,而是尋找“最滿意”的結果。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太可能充分收集信息并具有完全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作為土地流轉主體——農戶來說,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戶的選擇同樣具有有限理性,而其引導者即政府的政策行為也是有限理性的。土地流轉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進程緩慢,如何有效進行土地流轉,需要對農民的流轉意愿進行調查,從根源上了解影響土地流轉的原因,進而采取相應的對策。
黃振華(2010)認為農村土地流轉就是農村土地承包權或使用權轉給他人的簡稱,主要是指農戶把自己土地的承包權或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者組織、自身獲得相應利益的行為。王德剛(2010)將農地流轉模式歸納為企業(yè)主導模式、農戶自主模式、集體經濟主導模式和政府主導模式。盧智增(2015)認為無論采用何種土地流轉方式,都要保護農戶的權益,對于已經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要拓寬其就業(yè)渠道。于代松(2003)、王進(2009)認為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農民出于弱勢地位,地方政府或村集體組織提前與投資者簽訂協議,農民缺乏參與,最終只能接受結果,損害了農民利益。李冰、張志鵬(2010)認為部分政府或村集體組織為實現政績,對土地流轉進行干預,對從農地轉入者進行縱容或妥協,導致農民土地利益受到損害。
2 崇左市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截止2018年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率95.36%,超過自治區(qū)90%的要求,逐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全市累計流轉面積13.43萬hm2,其中“小塊并大塊”9.01萬hm2。全市共有近4000個農民合作社,主要為:甘蔗種植合作社、水產畜牧養(yǎng)殖合作社、農機服務類合作社、蔬菜種植合作社、糧食種植合作社。
3 崇左市土地流轉困境
3.1 土地流轉手續(xù)不健全
崇左市當前的主要做法有兩種:一是通過平整土地,小塊并成大塊,然后再重新分配土地。二是企業(yè)、個人從農戶手中租用土地進行生產經營,這種方式是自發(fā)的,村民只與相關企業(yè)或者個人達成協議即可,缺乏規(guī)范的合同,如果遇到糾紛,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難以界定。
3.2 地塊分散,土地整合難度大
崇左市屬于丘陵地區(qū),全市大部分地塊分散,梯田較多,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另一方面,農民收入少,籌集大額資金有難度,雖然有些地方引進公司進行開發(fā),但是由于初期投入大,收益微小,很多企業(yè)望而卻步。
3.3 土地流轉信息不暢,供需雙方無法對接
目前崇左市土地流轉取得一定成績,但主要是靠村民自發(fā)或者行政力量的推動,缺乏較為規(guī)范的土地流轉信息平臺,供需雙方很難實現有效對接。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戶有流轉的意愿,但是存在信息獲取障礙,無法及時找到承包商;一些企業(yè)或者個人有承包土地的想法,但是由于信息不暢,找不到合適的土地。
3.4 農民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
部分地區(qū)由鄉(xiāng)、村等組織代替農戶簽訂農地流轉協議,村干部私下與土地轉入方達成交易,甚至與轉入方串通欺騙農戶,從眾進行利益輸送、抽取提成,農戶的權益得不到保障。
4 崇左市農村土地流轉意愿調查
4.1 數據來源
為了對崇左市江州區(qū)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及影響土地流轉的因素進行研究,筆者于2017年10月~2018年5月期間,先后在江州區(qū)、大新縣、寧明縣、龍州縣7個鄉(xiāng)鎮(zhèn)展開調查走訪,主要調查當地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及影響土地流轉的因素。調查共分為三部分,一是樣本的特征調查,主要涵蓋性別、年齡、學歷、年收入、收入來源、家庭勞動力情況等;二是流轉意愿的調查,包含對土地流轉的態(tài)度、土地流轉情況;二是采用訪談提綱對農村土地流轉影響因素的調查,包含對土地流轉的認知、對土地歸屬的認識、對預期租金的期待、對市場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受周圍人影響的程度等問題。為確保調查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本次調查篩除了那些對土地流轉情況沒有任何了解的農戶(一般不了解情況者也不愿意接受調查),本次共發(fā)放問卷115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問卷68份。
4.2 主要樣本數據的描述統(tǒng)計
經過對樣本問卷訪談的統(tǒng)計,受訪農戶大多以女性為主(占75%),年齡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這主要是大部分年強力壯的男性外出務工,女性留守在家。受訪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43人,初中文化水平18人,中專/高中文化水平7人。在家庭收入來源上,以農耕為主的39人,以養(yǎng)殖為主的8人,在附近工廠打工的12人,其他9人。其中有流轉行為的42人,有流轉意愿的55人。
5 影響崇左市土地流轉的因素分析
5.1 村民自身客觀因素
5.1.1 村民受教育水平。調查發(fā)現,文化程度越高,土地流轉意愿越強。一方面,這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就業(yè)渠道越廣,對土地的依賴性相對較小,因此土地流出意愿強;另一方面,沒有接受相應文化教育的農戶思想較為保守,在心理上和生活上會更依賴土地,缺乏對相關知識或者政策的了解。崇左市地處廣西西南邊境,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qū),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受教育程度嚴重影響農戶對土地流轉的接受度。
5.1.2 對土地流轉的認知。較多農戶對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及流轉模式缺乏了解。部分農戶對土地流轉政策的理解存在誤差,擔心土地流轉后,失去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從而得不到相應的經濟補償和土地增值所帶來的收入,自身利益受到損害。部分村民由于自身知識與技能的缺失,很難解決再就業(yè)問題,擔心土地流轉后生活失去保障。即使在附近企業(yè)打工、或者不以農耕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的農戶,有一定的收入,寧愿形成荒地也不愿將土地流轉出去。
5.1.3 待流轉土地的特征。土地特征在本文中界定為農戶擁有的土地面積及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般而言,農戶擁有的土地越少,能夠以此為謀生手段的可能性就越小,農民去尋求其他的途徑增加收入,而不愿意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去經營和管理有限的土地,因而土地面積少的農戶更傾向于將土地進行流轉。交通便利程度關系到地區(qū)人流量的大小以及機械化作業(yè)的效率,交通越便利,人流量也越多,因而更有可能被商戶和企業(yè)看中,同時越有利于實現機械化種植,土地流轉價值更高,土地流轉出去的機會就越大。
5.2 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5.2.1 市場和村委不規(guī)范。已有流轉行為的農戶表示,由于存在雙方不簽訂協議、合同格式不規(guī)范、內容不具體、雙方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導致其權益得不到保障,土地流轉行為的不規(guī)范導致農民對土地流轉市場的信心不足,土地流轉缺乏相應的市場監(jiān)督機制,較多為農戶自發(fā),使得農村土地流轉處于無序狀態(tài),較多土地流轉糾紛無法得到申訴。另外,由于部分村委與合作社或者公司提前達成協議,強行進行土地流轉,用行政手段將土地承包給非市場或者組織,違背了自愿原則,侵犯了其知情權,損害了農民利益。
5.2.2 周圍人的影響。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社會中生存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通過調查走訪發(fā)現,崇左市土地流轉存在地區(qū)性差異,有些村鎮(zhèn)土地轉租出去的較多,有些村鎮(zhèn)則很少甚至是沒有。如果周圍的人都流轉了土地,農戶的土地流轉意愿則較為強烈,說明農戶普遍存在從眾心里,土地流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他人影響。
5.3 農戶對資金的期望
5.3.1 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調查中發(fā)現,以農耕土地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對土地流轉的意愿相對較低,因其對土地依賴性較強,土地是其維持生活的基本保障。在附近打工或者在外就業(yè)的農戶具有較強的流轉意愿,由于其主要收入來源并不在于土地,在有額外收入來源的情況下,對農地的依賴性較小,相對于“撂荒”,他們更愿意將土地進行流轉,從而得到更多收入。
5.3.2 農戶預期租金。農戶對土地預期租金越高,土地流轉意愿越低。對租金期望越高,說明土地在農戶心里的份量越重,農戶難以割舍,因此不甘心地把土地流轉出去。另一方面,農民對土地流轉的租金預期較高,很難找到合適的轉入方,不利于土地的流轉。
6 結語
農業(yè)集體化道路是大勢所趨,利用集體種植可以發(fā)展更高效的現代農業(yè),進行規(guī)模化生產以降低成本并增加收益。綜合來看,農戶之所以流轉積極性不高,主要是由于農戶對于土地相關政策的認識了解不夠,存在一定的不清楚和誤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農民缺乏職業(yè)技能,對土地的依賴性大,大部分知識、技能欠缺的農民無法通過別的途徑來增加收入。因此,如何加強政策宣傳、提高農戶對土地流轉的認識,對土地流轉后的農民進行再就業(yè)培訓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振華.大陸農地流轉的基本格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12-150.
[2] 劉衛(wèi)柏.中國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88-104.
[3] 王德剛.土地整合戰(zhàn)略——鄉(xiāng)村旅游土地流轉模式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167-298.
[4] 盧智增.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保護問題研究——以廣西龍州縣為例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11):40-43.
[5] 于代松.土地流轉應維護農民利益——四川成都農地流轉調查分析[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3(3):19-21.
[6] 王進.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利益保障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2009(10):47-49.
[7] 李冰,張志鵬.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利益流失的原因及對策[J].青海社會科學,2010(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