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茜
[摘要]目前,產業的生態安全問題越發嚴峻,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已經不容忽視。研究產業的生態安全問題,要對產業生態安全的狀況進行評價并作出判斷。應在理解產業生態安全的內涵和掌握產業生態安全的評價原則的基礎上,從三個層次進行評價,即產品、企業和產業。
[關鍵詞]產業生態安全;評價原則;評價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及其所帶來的區域生態安全壓力問題,必須盡早應對,制定清潔化和生態化的產業發展戰略。相對于發達國家,由于基本國情的限制,資源環境問題更加限制著我國的產業發展,對此,我國要從戰略高度上重視產業的生態安全問題。
1 產業的生態安全內涵
1.1 產業安全的內涵
國外對產業安全問題研究較早,但對產業安全的概念并未能達成一致觀點,其更習慣使用產業競爭力的概念,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競爭日益白熱化,國際競爭力成為衡量競爭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越強,其越安全。
我國學者研究產業安全較晚,也未形成統一看法。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種觀點:一是產業安全是國內資本對本國產業的控制能力;二是產業安全是具有國際競爭能力;三是產業安全是具有產業發展能力。
1.2 生態安全的內涵
生態系統安全簡稱生態安全,生態系統最早是生物學上的概念,狹義的生態安全是指某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并未被破壞和被威脅。然而從有機耦合的角度來看,生態系統不僅指自然生態系統,還應包含經濟和社會系統。因此,廣義的生態安全是指一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系統處于相對穩定和可持續利用的狀態,包括一國范圍內的產業安全、資源安全、環境安全乃至社會人文系統安全等。
1.3 產業的生態安全的內涵
從生物學角度而言,企業也是一個遵循優勝劣汰法則的生命集合體,與生物學中的概念類似,產業生態系統由企業與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市場環境形成、它以某一行業企業為主體,環境包括顧客、政府,以及企業所在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產業安全和生態安全都未完全指出產業的生態安全的內涵,都只涵蓋部分內容。產業的生態安全應該包括兩部分的內容:同時獲得經濟和環境效益。具體而言,其包括三個層次之間的有機耦合,即同一產業內部之間、不同產業之間、產業和外部環境之間,實踐已經證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依靠產業的內在動力,如技術進步等,而不是以環境為代價。
2 對產業的生態安全的評價原則
為了更好地對產業的生態安全進行評價,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在進行評價之前,必須要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同時又能客觀反映出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使得最終的評價結果能表現出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在概念界定和邏輯結構上科學周密。
(2)系統性原則:在指標選取時,考慮應盡可能全面系統,注意處理評價指標體系中不同層次的結構關系,科學反映出產業的生態安全的現有狀態和內在本質。
(3)無冗余性原則:合理地控制評價體系中各級指標的數量和規模,指標太少不能準確反映目標的主要特征,太多雖然研究充分,但是加大了指標類別和設計的難度。
(4)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盡可能滿足研究分析的目的,數據來源要規范,可以通過調查、統計等正規途徑獲得原始數據,確保數據有效,可用于后續的定量研究。
3 對產業的生態安全的評價
3.1 對產品的生態安全的評價
3.1.1 生命周期評價。作為一種環境管理工具,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對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獲取、產品制造、產品使用及廢物的最終處置)的環境影響及環境改善機會進行評價的方法。LCA是目前用來衡量產品或服務對環境造成的潛在影響的一種有效方法,其主要內容包括:
(1)由于原材料開采造成的大氣、水、固體廢物污染。
(2)開采過程中的能量消耗。
(3)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
(4)產品分配和使用可能被帶來的環境污染。
(5)產品最終處置產生的環境影響。
產品生命周期評價是結合生命周期思想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評價。從產品系統角度而言,目前對環境生態保護的評價通常是集中在產品生產流程的三個方面,即“原材料制造”、“產品生產”和“廢物利用回收”,并未全面體現出產品生產流程的全過程,忽略了“原材料開發”和“產品應用”這兩個過程。
3.1.2 生態效率。生態效率最初是作為一種企業管理理念而提出的,融合了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的概念。OECD將“生態效率”定義為:“為了符合人類需求而使用生態資源的效率。”它可視為一種投入產出比,其中“產出”指一個企業、產業或整個經濟體所提供的產品價值,而“投入”指由企業、產業或整個經濟體對環境造成的壓力。表達式為:
生態效率=產品或服務的價值/環境影響
上式中,環境影響是指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和廢物排放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生態效率的本質特征是“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即盡可能少使用原材料和能源,最終盡可能多地生產產品,同時其品質也盡可能高。這意味著在產品生產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廢物要進行有效的回收處理,降低產品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生態效率反映出產業發展應該在保護環境前提下,通過科學化的管理調整產業內部的發展模式,改變其內部發展動力,相比于以前的發展模式,強調生態效率意味著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將更具有競爭力。
3.2 對企業的生態安全的評價
綠色會計(green accounting)是在傳統的會計學基礎上加入了自然資源條件,其主要是一種融合了環境科學和現代經濟理論的現代會計理論方法,體現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更能反映出一個企業的資源環境的利用狀況和社會效益。具體而言,綠色會計增加了自然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內容。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自然環境資源的成本、利用相應的自然資源所獲得的收入以及消耗環境資源后重新補充的費用。根據資源類型的不同,應該制定出對應的補償模式,如水資源等可再生資源,使用之后,可以付出一定的代價,通過某種固定模式進行補償,但如煤、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應當在充分考慮其特殊價值的基礎上,尋求適宜的補償方法。
3.3 對產業的生態安全的評價
3.3.1 綠色GDP。GDP是目前用來評價經濟狀況的使用最廣的綜合尺度,但是,GDP指標存在著很大缺陷,如GDP并未考慮國民生產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影響,不能真正反映一國或地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因此,一些經濟學家開始要求改進和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而“綠色GDP”是在傳統GDP的基礎上,減去了相應的資源(主要指土地、森林、水等資源)投入和環境損耗(包括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成本之后的剩余。其計算公式可簡單表示為:
綠色GDP=經濟總產出-中間投入-環境投入
綠色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環境投入)+(出口-進口)
綠色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因此其可以作為評價某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指標之一。通過綠色GDP核算,不僅可以確定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生態環境退化和資源損耗成本,而且可以衡量不同產業或地區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程度,核算出具體數值,并以此為依據劃分等級,通過以上數值和等級比較衡量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并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制度。
3.3.2 資源生產力。資源生產力是經濟社會創造的價值總量和自然資源(包括能源資源、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的消耗量之間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出經濟增長與其所造成的環境壓力間的關系,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綠色競爭力。公式如下:
e=GDP/N
式中,e為資源生產力;GDP為國內生產總值,代表經濟社會發展;N為資源。公式的含義為單位資源所創造的經濟社會產量(用GDP表示)。
根據公式,可以進一步給出以下指標:
(1)能量及物質資源生產力相關指標:單位能耗的GDP、單位土地的GDP、單位水耗的GDP和單位物耗的GDP。
(2)生態環境資源生產力的相關指標:單位廢水的GDP、單位廢氣的GDP和單位固體廢物的GDP。
通過上述指標可以定量分析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的資源生產力。與用貨幣衡量的指標相比,以上指標更合理地體現了資源環境的潛在價值,反映了資源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提高資源生產力是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也是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關鍵因素。
4結語
產業的生態安全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系到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安全問題,更關系到一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在一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此外,隨著經濟自由貿易化程度的加深,影響產業的生態安全的因素也不僅僅局限在本國(或本地區)范圍內。為此,必須高度重視產業的生態安全問題,產業的發展應在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持續健康發展,最終實現一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參考文獻]
[1] 許芳,劉殿國.產業安全的生態預警機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 劉紅,王慧,張興衛.生態安全評價研究述評[J].生態學雜志,2006(1):74-78.
[3] 許芳,劉殿國,鄧志勇,等.產業安全的生態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2008(4):55.
[4] 景玉琴.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經濟學家,2002(2):73.
[5] 吳磊,熊英.長江經濟帶生態效率測評及提升模式構建[J].生態經濟, 2018, 34(12):168-174+179.
[6] 鞠美庭,盛連喜.產業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羅曉興.產業的生態安全研究[J]. 工業經濟論壇,2017(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