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楗 鄭亦佳 吳穎 水柏年



[摘要]基于鮮活口蝦蛄的暫養育肥試驗數據,結合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得出最佳水溫為25~26℃,鹽度27~29,喂養鮐魚+哈氏仿對蝦是最佳餌料組合,育肥效果較好,在育肥養殖過程水體中的溶解氧必須控制在5ml/L以上,每天清理育肥暫養水體中的排泄物和殘余餌料。
[關鍵詞]口蝦蛄;養殖;環境因子;性腺發育;育肥
[中圖分類號]S966.1 [文獻標識碼]A
市場上肥滿的口蝦蛄口味鮮美,深受人們喜愛,其價格也遠高于較小的口蝦蛄,而天然捕撈的口蝦蛄大多為無膏個體,只能以較低的價格出售。若將捕撈的較小的口蝦蛄暫養至育肥再出售,可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然而,口蝦蛄暫養存活率很低,因此,如何進一步的增重育肥口蝦蛄并提高暫養的成活率,成了水產技術研究中頗具價值的研究方向。日本學者Provenzano等從 1978年開始研究口蝦蛄的養殖方法;Ohtomi等研究了口蝦蛄產卵場的特征和產卵動態,國內學者劉海映等研究了鹽度對口蝦蛄生長和存活的影響,吳耀華等研究了黑斑口蝦蛄對環境因子的耐受性,陳孝漲研究了溫度和鹽度對海捕口蝦蛄的暫養存活率影響。前人雖已對如何暫養口蝦蛄有一定的研究,但對于口蝦蛄生長發育適宜的環境因子的探究并不深入,僅給出了大致范圍,沒有探究出具體最適宜的環境條件,而對于如何將口蝦蛄暫養至性腺發育成熟的研究更是尚未有人涉及。因此,我們試圖探究口蝦蛄生長發育的最適條件,通過控制溫度、鹽度、餌料等因素,探索若干環境條件人工控制下開展研究口蝦蛄的生長發育情況,揭示口蝦蛄生長在若干環境條件的適宜要求,為口蝦蛄的暫養育肥提供技術方案,使口蝦蛄育肥達到理想的經濟收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條件
試驗地點位于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科漁業資源增殖實驗室,試驗時間為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海水打上來后用抽濾器抽濾,除去水中懸浮顆粒,凈化水質。養殖蝦蛄的網箱為6個玻璃水族箱,規格為80cm*50cm*70cm,養殖過程中全天使用增氧泵在水族箱中增氧,保持溶解氧5ml/L以上。試驗所使用的口蝦蛄為菜市場購買的天然捕撈的口蝦蛄,從中挑選體長在10cm左右且重量接近的無膏口蝦蛄,用水桶運輸。試驗設置為溫度、鹽度、餌料三個組,用“控制變量法”尋求口蝦蛄最適生存的條件。每個試驗所用的蝦蛄均為8只,在蝦蛄尾殼較薄的地方穿個小孔,系上不同顏色的細線用以區分,將每組的口蝦蛄分別編號為1到8號。
溫度梯度試驗。使用加熱棒來調控水溫,形成了4個溫度梯度組,即溫度試驗設置四組試驗組,每組8只,分別設置A1(22℃)、A2(24℃)、A3(26℃)、A4(28℃) 試驗條件。4個試驗組鹽度均控制在24左右,投喂餌料均為鮐魚。
鹽度梯度試驗。采用加鹽或加淡水的方式進行試驗海水鹽度調節,即鹽度試驗設置為B1(鹽度20),B2(鹽度24),B3(鹽度28),B4(鹽度32)四組,試驗組水溫控制在24℃左右。所有試驗組鹽度均控制在24左右,投喂餌料均為鮐魚,各試驗組除了鹽度之外其他變量相同。盛裝蝦蛄的水鹽度約為18,若直接放入對應試驗組,鹽度突變會對蝦蛄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要使鹽度漸變,逐漸調節鹽度,直至鹽度達到試驗要求。
餌料組合試驗。餌料試驗設置三組,第一組C1餌料為鮐魚碎肉和哈氏仿對蝦的混合餌料;第二組C2為鮐魚碎肉和菲律賓簾蛤的混合餌料;第三組C3只投喂鮐魚碎肉,各組每天投喂的餌料全部過量,隔天撈出殘餌并重新投喂新餌,試驗溫度控制在24℃左右,鹽度控制在28左右。
1.2 管理測量
對每個環境因素組分別進行五周試驗,試驗開始前測量蝦蛄的體長與體重,而后每隔七天測量一次口蝦蛄的體長與體重。餌料每天下午六點投喂一次,隔天撈出殘餌,投喂新的餌料。試驗用水每三天更換一次,每次換水量為總水量的三分之二,更換后清理水箱,減少污染。每天觀察口蝦蛄的性腺發育情況。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表1記載的是暫養蝦蛄五周以后增重的重量對比暫養前體重的百分比。數字1到8 分別表示各試驗組編號為1到8的口蝦蛄。扣除掉異常減重的蝦蛄后,將每個實驗組每周平均增重百分比繪成圖1,2,3。計算方法為 (第X周重量-第(X-1)周重量)/最初重量*100%。
2.1 結果
觀察表1,可發現有幾只口蝦蛄數據異常,增重量不增反減,根據Q檢驗法,在95%置信水平上所有負增長的蝦蛄的Q值均大于Q表,應予以舍棄。除去死亡和異常減重的數據,求得試驗組A1平均增重5.98%±0.255%,A2平均增重8.83%±0.360%,A3平均增重9.46%±0.377%,A4平均增重13.95%±0.778%,可發現各試驗組增重百分比為A4>A3>A2>A1。
鹽度組B1平均增重為4.44±0.254%,B2為8.69±0.242%,B3組為8.45±0.439%,B4組為6.71±0.834%。整體增重B2>B3>B4>B1,其中B4組標準偏差較大,極差最大的2號和3號增重百分比相差1.97%,增重數值相差1.43克,兩個數據的極差數據都遠高于其他試驗組。四組試驗組的口蝦蛄性腺發育狀況整體較好,其中B4組5號在第三周第七天時最快發育出性腺,試驗結束時,存活的正常增重的蝦蛄僅有一只(B4組3號)沒有發育出性腺。
餌料組C1平均增重為10.79±0.183%,C2組平均增重為9.93±0.479%,C3組平均增重為8.81±0.231%。試驗結束后,僅C3組1號與C3組5號沒有育成性腺。
在溫度組試驗中,增重最大的是A4組2號,為2.03g,最小的是A1組4號,為0.64g,極差1.39,整組平均增重的極差最大的為A4和A1,為1.28g;鹽度組試驗中,增重最大的是B3組1號,為2.34g,最小的是B1組2號,為0.40g,極差為1.94,整組平均增重的極差為B3和B1,為0.93g;在餌料組試驗中,增重最大的是C2組8號,為2.74g,最小的是C3組5號,為1.20g,極差1.54,整組平均增重的極差為C2和C3,為0.94g。鹽度組的個體極差最大,溫度組的整體極差最大。
2.2 試驗組方差分析
2.2.1 溫度組分析。對溫度組四個實驗組進行方差分析,可得F溫度遠大于在α=0.01時的臨界F值,因此鹽度組各組差異極顯著。因此有99%的把握認為溫度對口蝦蛄生長的影響有極為顯著的差異,用最小顯著差數法進行事后檢驗,其結果如表2所示,可發現除A2與A3組差數不顯著外,其他試驗組差異都極顯著。
2.2.2 鹽度組分析。對鹽度組進行方差分析,可得F鹽度遠大于在α=0.01時的臨界F值,因此鹽度組各組差異極顯著。用最小顯著差數法檢驗,LSD0.05=0.98%,LSD0.01=1.35%,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B2組和B3組差異不顯著,其他兩兩之間差異均極顯著。
2.2.3 餌料組分析。對餌料組進行分析,可知F餌料遠大于α=0.01時的臨界F值,所以餌料組各組差異極顯著。用最小顯著差數法檢驗,LSD0.05=0.46%,LSD0.01=0.64%,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餌料組各試驗組差異均極顯著。
2.3 每周增重速率分析
如圖1~圖3所示,各實驗組每周增長速率大同小異,整體來看,第一周增長速率均較為緩慢且各實驗組增重相近,第二周開始各實驗組才開始有差距,大部分都加快生長,到第三周時達到最大,第四、五周又有所減緩。但也有不同之處,鹽度組B1的第一周增長速率高于其他的實驗組,但第二周開始就慢于其他組。
2.4 討論
所有試驗組除了死亡的蝦蛄外,還有一些異常減重,分析后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口蝦蛄退殼,根據梅文驤,王春琳等的報告顯示, 蝦姑通過蛻殼 (蛻皮)進行生長,生長不連續,長度生長隨蛻殼呈階梯形生長。表中A1、A2和A3三組均發現了蛻殼后所遺留的舊殼,可推測表中試驗組口蝦蛄的異常減重是由蛻殼所致。另一種可能的原因是蝦蛄的個體性差異,實驗室條件與自然環境有一定的差異,一些蝦蛄對新環境的適應性較差,導致其增重緩慢甚至異常減重。
在溫度組試驗中,大體呈溫度越高,增重越快的趨勢。A2組和A3組經方差分析后顯示,差異并不顯著,而A4組與A2、A3組差異極顯著。但增重最多的A4組的死亡率相當高,試驗結束時僅有兩只存活。對于該現象,根據口蝦蛄的死亡時間記錄,并結合文獻,分析后認為,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口蝦蛄的生長速率越高,但溫度過高容易造成蝦姑脫皮 ,使蝦蛄易受同類殘食,影響暫養成活率。28℃條件下口蝦蛄殘食同類的行為更頻繁,在殘食中活下來的均為生命力較強的個體。因此,A4出現了存活率低而增重遠大于其他試驗組的現象。
鹽度組試驗中,B2和B3組(即24鹽度和28鹽度)增重最大,與B4、B1均有較大的差異,而B2和B3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可認為口蝦蛄最適生長鹽度在24到28之間,但B3組相對標準偏差較大,說明其個體差異較大。餌料組試驗中,C1、C2、C3組之間兩兩差異均極顯著,可認為喂食口蝦蛄最合適的餌料為魚+蝦的組合,次優條件是魚+貝,只投喂小魚時增重最少。
分析每周生長速率曲線圖,可發現第一周增重速率普遍較低,而后加快,這可能是口蝦蛄環境適應性較差所致。海捕口蝦蛄最適暫養溫度為4~17℃,高于17℃時存活率較低。而各實驗組溫度均高于17℃,因此暫養的第一周有較多的蝦蛄死亡,存活的蝦蛄增重速率也較慢;而過了第一周之后,口蝦蛄基本已適應新環境,增重速率恢復正常。同時注意到鹽度組B1整體增長速率慢于其他鹽度試驗組的情況,第一周增長速率卻快于其他組,該現象可能原因是實驗的鹽度與漁民暫養蝦蛄用水的鹽度差異較小,使得B1組口蝦蛄適應得較快;但當各組口蝦蛄都適應環境后,低鹽度條件的B1組蝦蛄生長落后于其他組;鹽度組中的試驗鹽度越大,第一周增重速率越低,是這種解釋的有力論據。
3 結語
根據以上的結果與數據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口蝦蛄生長速率最高的條件為28℃,鹽度28,投喂餌料為魚+蝦,與梅文攘等人的研究成果一致。但是由于在26℃和28℃的條件下蝦蛄的死亡率很高,所以推薦在次優條件的24℃下進行暫養。在試驗結束時,存活的口蝦蛄大部分都發育出性腺,可以認為試驗取得較為圓滿的結果。
本試驗將無膏蝦蛄成功育膏,暫養的蝦蛄大部分都發育出了性腺。舟山市場上無膏蝦蛄價格在40到50元一斤,而有膏的蝦蛄每斤市場價在100元以上,過年期間價格甚至能再翻一番,若能合理暫養無膏口蝦蛄至性腺育成,則能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本試驗增重育肥成功,能為漁民提供財富增值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對漁民暫養口蝦蛄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PROVENZANO A J Jr,MANN ING R B.Studies on development of stomatopod crustacea:IIThe later larval stages of gonodacty lus oerstedll hansen reared in the laboratory[J].BullM arSci,1978(28):297-315.
[2] OHTOM I J,SHI M IZU M, MART INEZ VERGARA J A.Spawning season of the Japanesemantis shri mpOratosquilla oratoria in Tokyo Bay[J].N ippon Suisan Gakkaishi,1988,54(11):1929-1933.
[3] 劉海映,徐海龍,林月嬌,等.鹽度對口蝦蛄存活和生長的影響[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6,21(2):180-183.
[4] 梅文驤,王春琳,張義浩,等.浙江沿海口蝦蛄生物學及其開發利用研究報告[J].浙江水產學院學報,1996,15(1):1-8.
[5] 解惠彬.蝦姑冬季室內暫養技術[J].河北漁業,2002(l6):18.
[6] 陳孝漲.溫度、鹽度對海捕口蝦蛄暫養成活率的影響[J].現代漁業信息,2010,25(8):22-23.
[7] 吳琴毖,趙延霞.黑斑口蝦蛤生態因子的試驗觀察[J].湛江海洋大學報,1997,17(2):13-16.
[8]吳耀華,趙延霞.黑斑口蝦蛄對水溫、鹽度和pH的耐受性研究[J].水 產 科 學,2015,34(8):502-505.
[9]王春琳,葉選怡,丁愛俠,等.蝦蛄的繁殖生物學與繁育技術研究[J].海洋湖沼通報,2002(3):58-64.
[10]徐海龍,劉海映,林月嬌.溫度和鹽度對口蝦蛄呼吸的影響[J].水產科學,2008,27(9):44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