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婷 劉永賢 王冬梅 潘麗萍 陳錦平 范稚蓮
[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促進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進步的趨勢,以廣西省田陽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為案例研究對象,分析了聯合社的發展是合作社獲取潛在的組織利潤和增強市場競爭力的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闡述了聯合社如何有效地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為農戶創收。因此,合作社的聯合與合作,是促進市場經濟穩步發展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合作社;聯合社;扶貧;減貧效益
[中圖分類號]F306.4[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當前,為充分發揮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帶頭作用,有效的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聯合社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如何利用好聯合社,帶動貧困地區致富脫貧,這是理論界和實踐中都應解決的重要問題。田陽縣位于廣西西部的山區,大力發展聯合社扶貧開發事業,充分發揮田陽縣的資源優勢,對提高貧困戶組織化程度,產業規?;剑龠M農戶脫貧致富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對該地區聯合社的發展機制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一條有效脫貧致富的可行之路。
1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發展主要模式分析
為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民收益,我國各省市紛紛結合地區資源優勢建立聯合社,并在建設過程中探索出多種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類模式:
1.1 從地域來看—區域性聯合社模式
該模式主要以北京市平谷區創新農產品聯合社為代表。北京市區域內36個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合作社在2010年自主成立了綠谷農合聯合社,以特色優勢的果蔬為主體,進行一定規模的加工和營銷,并且將合作社聯合注冊商標做成品牌。為形成銷售規模,提升聯合社核心競爭力,聯合社在北京市區開設50多家特色果蔬專營店。
1.2 從地方主導產業(同類)來看—產業性聯合社模式
該模式主要以河南省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合社為代表。2004年10月南陽市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相同的小雜糧聯合起來,并成立聯合社。為降低交易成本,聯合社創建了雜糧工廠,并設立了從生產、種植、加工到銷售一系列完整的經營服務體系,同時,為擴大銷售規模,在南陽、平頂山等多個城市設立雜糧專賣店。
1.3? ? 從市場渠道來看—銷售型聯合社模式
該模式主要以北京大運福源農產品銷售聯合社為代表。2011年9月28個不同產品種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增加收益,提升核心競爭力,自愿聯合興辦聯合社,并統一創建品牌,提升自身產品價值,開拓市場。2011年至今,北京大運福源農產品銷售聯合社所創建品牌大都得到了顧客的認可。
以上幾種模式都是各地區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進程所做出的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具有一定典型性和可效仿性。第一,政府在聯合社建立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政策設計,資金支持,資源整合等多個工作環節中,都體現了政府在聯合社建立中的引領支撐作用。第二,聯合社目標一致。在聯合社建立過程中側重資源優化組合,延長產業鏈和利益共享等,這些往往能夠有效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有效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當農業產業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一定的產業基礎,易達到預期脫貧致富的效果。第三,組織形式多樣化,制度管理健全。根據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和差異化的經營模式,更注重借助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來擴大聯合社發展規模。
盡管各地區的聯合社發展模式各有差異,但結合廣西現實發展背景,總結廣西聯合社的做法和經驗,可以為各地區發展聯合社提供經驗借鑒和參考,共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早日實現。
2 貧困地區聯合社發展機制分析
2.1 宏觀層面
在宏觀層面,主要形成市場引導機制和政府從屬扶持機制。廣西省作為西南的邊緣地區,自然資源的優勢成為發展文化旅游經濟得天獨厚的條件,基礎配套設施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大量的基本建設投資促進了區域發展和扶貧戰略有效實施,這都體現了政府作用的重要性。然而,廣西農民專業合作社明確認識到,主要依靠政府的外部扶持,不可能形成可持續生產發展的動力。在市場經濟和扶貧攻堅的雙重壓力下,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根據市場供求關系運用創新成果,尋找新一輪農業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在政府和市場的推動下,廣西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時俱進,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和農村產業發展的趨勢,不斷變革和創新合作機制,推動合作社健康發展。
2.2 中觀層面
在中觀層面,主要是農業產業共建和利益共享機制。在聯合社中每個合作社都在其主體中扮演著不可或缺角色,將許多環節和主體聯合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新型產業鏈,即便是某個實力強大的合作社都不能獨自擁有產業鏈所帶來的利益。由于聯合社讓各合作社經營融合發展,使得更多的合作社和其他新型經營主體主動參與到農村產業建設中,這一現象極大的推動了農村多元化產業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農產品和服務,保證了當地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正是因為各個合作社之間“共生共榮”的穩定狀態,才能確保產業鏈的穩定,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資源和消費者。廣西聯合社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利益聯結和利益共享模式,確保了每個合作社都能有效的實現自己的利益。
2.3 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主要是動力機制。農村減貧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各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的收益。目前,隨著廣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長環境越來越好,逐漸形成了一批以市場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它們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并在生產環節的各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益采取各種方式。
3 案例分析—田陽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
田陽縣位于廣西省百色市,是廣西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具有良好發展農牧林資源基礎,是集糧食、甘蔗、水果、蔬菜和水產品于一體的魚米之鄉。2015年田陽縣成立了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這是增強當地農業產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話語權的一次組織創新。
3.1 打造實體合作經濟組織
田陽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自我改造的最大特點是龍頭企業牽頭,并聯合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黨組織和社屬企業共同建設,該聯合社是田陽縣首家“三位一體”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該社堅持以經營與服務相結合為理念,提高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為目標。在市場主導的機制下,田陽縣供銷合作聯社創新管理機制,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和農業產業發展趨勢,為合作社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輻射帶動群眾超過3萬戶,在減貧方面實現了突破性進展。
該社以“村社共建”為基礎,與基層生產合作社相互融合發展,并與供銷聯合社、社會企業、涉農高校等共同建設農業服務中心,打造“3公里農產品供銷服務圈”,共同建造縣鄉兩級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以合作社聯合社的發展帶動吸納當地貧困戶,實現貧困戶的自我脫貧。
3.2 利益一致性
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否自發組建聯合社,關鍵因素在于各合作社的利益目標是否相同。田陽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生產的產品幾乎同質,社員利益目標也保持一致,而且都面臨脫貧致富的問題,這為他們共同建立聯合社創造了條件。
2015年,社屬企業壯鄉一品農業科技集團牽頭在田陽縣成立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在成立前期,社員和企業負責人對當前合作社規模小、實力弱、缺乏規模經濟等困境進行了討論。在會議上,該企業負責人提出,要聯合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聯合社,提高田陽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提出這個建議后,各合作社代表立即同意了這個建議。
聯合社成立后,運行機制的模式主要為統一購買技術服務和農資并向基層合作社提供,農產品生產加工過后統一交由聯合社,再由企業和聯合社進行統一定價投向市場進行銷售。這種模式的運行使得農戶從過去的單兵作戰逐漸轉向現在的集團行動,不僅壯大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而且為農戶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截至2018年12月底,田陽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入社農戶1000多戶,每年可為入社的社員帶來670多萬元的利潤。
3.3 潛在利潤顯現化,脫貧攻堅效果顯著
聯合社組建后,為田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了新的機遇。合作社市場談判力得到顯著提高,農產品聯合銷售的模式有效打擊了農產品購買者的壟斷力量。在農資采購方面,為降低購買成本,統一采取購買的措施,形成了較大的農資購買規模,為農戶爭取更多的利益。
其次,在經營管理方面,通過農戶簽訂的土地托管協議,開展經濟作物全程式托管服務。其社會組織化服務覆蓋周邊多個鄉鎮,每年各類農產品銷售總量達3萬多噸,所產生的價值多達1.5億元左右,利潤超過1500萬元。
此外,田陽縣聯合社還積極拓展產業鏈,建立了多個農產品追溯體系,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信息管理公開化。在終端網上,產品的生產日志和檢測信息會以圖片和文字兩種方式一一顯現,公開透明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既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也滿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使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農產品追溯體系試點成功,為聯合社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增強了聯合社成員的信心。2018年,聯合社已建立農產品品牌。
4 結語
廣西田陽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依托當地發展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培育一批業務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農民,這是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上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也是激發人才活力和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通過廣西田陽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和思考:一是通過協調社會各方力量形成建設合力。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一個多方共同發展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給予指導和支持,同時協調各方面進行推進。二是積極發揮涉農高校人才和成果優勢,做好農產品可追溯信息管理系統,是保證聯合社建設發展取得成效的關鍵。利用好涉農高校優質的人才資源和科技成果,為聯合社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三是搭建發展平臺,增進各合作社相互交流和抱團發展的意識,是保證聯合社取得成效的基礎?,F在農業產業種類繁多,產業發展規模程度不同,經營管理各有特點,必須搭建能夠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發展的聯合社平臺,強化抱團發展意識,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王海云.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的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1):28-57.
[2] 劉進寶,王艷華,方少勇,李強,陳建成.中國欠發達地區貧困現狀及扶貧對策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04):164-168.
[3] 周振,孔祥智,穆娜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再合作研究—山東省臨朐縣志合奶牛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案例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4(09):63-67.
[4] 劉華彬.積極探索聯合社運營模式—記安徽徽潤農產品營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4(09):24-25.
[5] 高興民,郭芹.借鑒國外經驗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J].甘肅社會科學,2017(06):199-205.
[6] 蔣曉妍.國外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制度設計及對我國的啟示[J].北方經濟,2010(06):67-69.
[7] 繆建平.大勢所趨聯合發展拓寬經營服務規?!獜囊惶栁募崔r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發展新趨勢[J].中國合作經濟,2014(02):20-23.
[8] 劉寧.合作社生產要素短缺的困境分析—以河南省南陽市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為例[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4(03):56-57.
[9] 郭瑞瑋,李瑞芬,鄭婧媛.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運行機制現狀分析[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8,33(02):78-82.
[10] 劉紀榮,劉明.農村合作社創新發展與脫貧攻堅戰略實施—基于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政策視角[J].中國合作經濟,2017(1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