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斯煒 徐偉鵬 司航
[摘要]由于部分旅游資源與貧困區域的地理重疊,旅游扶貧逐漸成為當前扶貧開發的重要方式之一。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扶貧工作的重、難點地區,位于秦巴山片區的湖北鄖西縣的旅游扶貧工作,在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的良好配合下取得了一定進展。以湖北鄖西縣為例,分析當前旅游扶貧的工作路徑,并指出旅游扶貧中存在的問題。要推進旅游扶貧工作,可從健全幫扶機制、推進精準扶貧、完善產業規劃、重視生態保護等方面著力。
[關鍵詞]旅游扶貧;路徑研究;秦巴山片區
[中圖分類號]F592.7;F323.8[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貧困問題是當今中國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盡管中國經濟不斷增長,但貧困現象依然嚴重。自政府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扶貧工作以來,各地的貧困問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決。同時,由于旅游資源與貧困區域一定程度上的地理重疊,旅游產業在助力扶貧攻堅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明顯,旅游扶貧已經成為扶貧的一種重要方式。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14個特別貧困的地區,傳統的扶貧方式難以促進這些地區的發展。其中,秦巴山片區是集革命老區、大型水庫庫區和自然災害多發區于一體的片區之一,是國家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區。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秦巴山片區逐漸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實現了經濟的增長。基于此背景,本文以秦巴山片區的湖北鄖西縣為例,研究旅游扶貧的現狀、作用路徑及問題,并提出相應策略建議。
2 鄖西縣旅游扶貧現狀
2.1 區域概況
鄖西縣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地處鄂西北邊陲,北依秦嶺,南面漢江,是秦巴經濟走廊的核心區域。鄖西縣作為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地區,同時也是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陲地區、水庫庫區于一體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由于經濟發展起步較晚,鄖西縣脫貧攻堅之路顯得十分艱難,為推進扶貧工作,鄖西縣政府推出了多項政策,尤其強調旅游帶動發展的戰略。
2.2 資源優勢
鄖西縣旅游資源類別呈多樣化,涵蓋面極為廣泛,其中自然生態類旅游資源單體數量為45個,歷史文化類旅游資源單體數量為72個。其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與歷史文化資源為旅游扶貧工作的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鄖西縣的自然生態資源主要可分為四類。一是雄偉秀麗的地文景觀,如大梁山、上津外灘、湖北關萬畝石林等。二是豐富的水資源和水域風光,如鄖西天河、漢江、金錢河等。三是修身怡情的生物景觀,如松柏林、上津柳林、漢江北桐林等。四是不可多得的天氣與氣候景觀,如天河晚霞、娘娘山霧、娘娘山朝霞等。這些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為鄖西縣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條件。
鄖西縣的歷史文化資源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紅色文化資源,鄖西縣現存24處紅色旅游景點,這些景點對愛國主義教育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二是民族文化資源,鄖西縣湖北口是以回族居民為主的少數民族鄉,其獨特的民族風俗文化極具游覽和體驗的價值。三是民俗文化資源,鄖西天河是七夕文化發源地之一,各類傳統七夕節日習俗在此處流傳已久,使鄖西具備發展七夕文化旅游的歷史底蘊。
3 鄖西縣旅游對貧困地區的作用路徑
旅游扶貧是典型的產業扶貧,其過程包含了經濟發展中所涉及的多個環節,對當地的收入結構、產業格局、社會環境、資源特色等方面都有很大影響。鄖西縣政府通過大力推進本地旅游產業的發展,使當前鄖西縣旅游扶貧工作在以下幾個方面產生作用。
3.1 居民收入
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給當地居民創造了勞動機會。例如提供觀光度假配套服務,生產銷售本地特色產品,開辦農家樂等。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貧困居民提供了許多崗位,幫助了更多貧困居民脫貧致富。但旅游扶貧在為當地居民創收的同時,也拉大了當地的貧困差距。整體勞動能力較強、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能夠吸引更多游客,獲得更多商機。而缺少生計資本的貧困居民只能繼續保持貧困狀態,從而導致當地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3.2 經濟發展
旅游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當地各類資源的有機整合,使各產業融合發展。如瓜果采摘、工業觀光等,體現了旅游業與農業、工業的結合。可見旅游扶貧的推進能夠直接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調整。但旅游扶貧對當地經濟也存在負面效應。一是外地投資者進入鄖西本地的旅游市場尋找商機,導致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被外地經營者享有,即所謂的“飛地效應”。二是大量外地游客的進入導致當地物價上漲,生活成本提高,最后使當地貧困居民的生活更加困難。
3.3 社會開放度
旅游開發后,外來投資者和游客會不自覺地向當地居民傳遞現代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當地傳統文化也在外來游客的助推下蓬勃發展。可見旅游扶貧打破了當地封閉落后的社會文化環境,提高了社會開放度。但開放的社會環境也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如大量外地游客的進入會影響當地交通和治安,妨礙居民的正常生活。此外還會對當地居民的思想認識造成沖擊,使其產生強烈的脫貧欲望,導致許多人更愿意前往大城市工作,最終使當地的經濟發展減緩。
3.4 生活環境
鄖西縣政府為進一步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積極進行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交通、通信、電力和水利建設等,既方便了來往游客,也惠及當地居民。但這些建設開發,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政府對旅游用地和農林用地的失衡分配,工程隊在修建景區時的過度開發,游客對當地環境的污染破壞等,都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4 鄖西縣旅游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4.1 居民參與能力不足
雖然旅游扶貧帶動了經濟發展,能使廣大居民受益,但從整體上看居民的參與度較低。一是由于鄖西縣是發展起步較晚的貧困地區,居民的思想認識不夠,認為脫貧是伸手拿錢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換取報酬。二是當地貧困居民參與旅游扶貧項目的資源不足。貧困居民缺少人力資源、土地資源、社會資源以及資金來源,難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參與其中。三是沒有足夠的知識維持經營或參與服務,即使能夠認清旅游扶貧的核心并積極參與其中,也會因自身能力限制而導致脫貧信心不足。
4.2 扶貧政策精準度不高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上級政府的幫扶下,鄖西縣政府發布了多個文件對旅游業進行了整體全面的布局,但鄖西縣政府旅游扶貧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準確度還有待提高。目前,政府的大量資金都用于旅游景點的開發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在貧困人口受益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貿然全面開發旅游景點,忽視對貧困人口參與旅游項目能力的培訓,會導致貧困人口無法從旅游扶貧項目中受益。對于大多數貧困人口而言,由于缺少參與旅游扶貧項目的能力,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工作,最終將導致當地居民貧富差距過大[8]。
4.3 旅游產業規劃不足
鄖西縣旅游產業的整體規劃雖詳細完整,但規劃得當卻并不等于開發得當,有些項目的思路仍缺少科學論證。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鄖西縣的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到大城市打工,而許多旅游項目的開發又都需要由本地的年輕勞動力來完成,這就使得一些項目因勞動力缺失而無法得到有效的實施[9]。另外,旅游產業的品牌效應也有所欠缺,如全國以七夕為主題的旅游景區有八個,如何讓游客對鄖西天河沿線的特色七夕文化印象深刻,仍需當地旅游行業從業者進一步開發品牌特色,加強宣傳力度。
4.4 生態保護意識不強
在推進生態文明和堅持五大發展理念的國家戰略下,旅游扶貧也應當響應國家號召,實現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然而當地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卻不太重視,如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時過度占用生態資源,在景點開發時過度破壞生態環境,在觀光游覽時游客過度污染周邊環境等等。這都說明當地政府和居民尚未認清生態環境對當地長久發展的重要性,對景點及周邊環境的保護意識還不夠。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還需加強培養居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完善各項環境保護政策。
5 健全旅游扶貧機制的策略建議
鄖西縣旅游扶貧工作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各級政府的幫扶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對當地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其旅游產業的開發模式對于其它地區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尤其是與鄖西縣資源稟賦和文化環境相似的秦巴山片區中的其它地區。但由于秦巴山片區范圍較廣,各地的旅游資源和發展條件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各地應結合實際環境和過往經驗,適當調整旅游扶貧規劃思路,完善旅游扶貧模式。
5.1 健全幫扶機制
由于貧困居民自身脫貧能力有限,為提升貧困人口參與旅游扶貧的能力,政府應重視組織示范效應,出臺相關的幫扶政策,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積極引導,加強思想教育,增強居民參與意愿和內生動力,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脫離貧困。二是增加教育資源的投入,讓貧困人口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去參與旅游扶貧項目。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分配公平性,縮小貧富差距,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從而起到提高參與度的作用。
5.2 推進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我國提出的重要扶貧模式,并在實踐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精準旅游扶貧在旅游扶貧工作的推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增強了我國旅游扶貧的效果。為推進精準旅游扶貧工作,政府應當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探尋適合貧困人口參與的旅游扶貧模式,策劃能讓貧困人口受益的旅游產品。并通過資金和政策引導,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和人才隊伍,針對貧困人口開展各項培訓,培養旅游服務從業技能,讓貧困人口能夠深度參與旅游扶貧項目。
5.3 完善產業規劃
當前各地旅游扶貧的產業規劃整體布局雖較完整,但仍缺少科學論證。在進行旅游產業規劃時,首先應當充分評估待開發旅游項目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規劃得當并不意味著開發得當,在開發前應確保該項目有在當地持續發展的條件。其次是充分利用旅游資源,注重旅游產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鏈,并引入最新的科技手段,實現旅游產業的多元化和便利化。此外還要注重特色經營和創新,打造優秀旅游服務品牌,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
5.4 重視生態保護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社會發展的大計,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將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增強當地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首先在規劃旅游項目時,應該合理分配土地資源,避免因旅游開發而過度占用生態資源。其次,在進行景區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時,應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各類污,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此外,還應建立相應的監督保護制度,防止當地居民和來往游客的行為對周邊環境造成破壞。
[參考文獻]
[1] 徐慶穎,陶卓民,李濤,等.中國旅游扶貧研究評述[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151-158.
[2] 唐有斌.開發性金融助推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的機理分析[J].西部金融,2016(1):46-49.
[3] 楊建,韓宗偉,張翊紅.旅游精準扶貧的作用機理和推進策略[J].云南社會科學,2016(6):52-56.
[4] 黃淵基,匡立波,賀正楚.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扶貧路徑探索——以湖南省慈利縣為例[J].經濟地理,2017(3):218-224.
[5] 馮偉林,陶聰沖.西南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績效評價研究——以重慶武陵山片區為調查對象[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6):157-163.
[6] 吳國琴.貧困山區旅游產業扶貧及脫貧績效評價——以郝堂村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3-68.
[7] 閻友兵,陳贛,陳彪.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扶貧績效評價研究——以湖南龍山為例[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7(6):99-105.
[8] 邢慧斌,席建超.燕山-太行山片區旅游精準扶貧模式創新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118-125.
[9] 曾美海.精準扶貧背景下旅游扶貧的效用、問題與對策——以貴州省畢節市為例[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7(5):27-31.
[10] 楊德進,白長虹.我國旅游扶貧生態效率的提升路徑[J].旅游學刊,2016(9):12-14.
[11] 戴宏偉.對我國貧困地區“旅游脫貧”的思考——兼析美國的相關經驗及啟示[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