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改改
[摘要]慈溪作為浙江省工業強市,境內至今尚未通鐵路,2019年滬嘉甬鐵路確定在慈溪建設站點,預示著慈溪經濟發展走進高鐵時代。由于高鐵建設對沿線不同經濟水平的城市發展影響存在“輻射—虹吸”雙重效應,因此為了更有效的利用高鐵主動承接滬杭甬等一線城市的經濟溢出,在分析高鐵建設對慈溪經濟發展影響機制的基礎上,就慈溪如何搶抓高鐵建設帶來的機遇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對促進其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參考。
[關鍵詞]高鐵建設;滬嘉甬鐵路;經濟發展;慈溪
[中圖分類號] F125.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高速鐵路網的逐步建成,高鐵建設和發展通過改變網絡內部各個區域之間的可達性和時間距離,影響區域之間的資金、信息、技術和服務等資源流動狀態,產生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的新增長點,因此,全國不少暫未開通高鐵的地方出現了“爭搶”高鐵站點設置機會的現象。
1 慈溪高鐵建設背景
作為工業強市,浙江省排第一的全國百強縣,慈溪至今尚未通鐵路,破解對外交通瓶頸制約,加快構建快速聯接長三角主要城市的對外交通網絡,對充分發揮慈溪區位優勢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3月,滬嘉甬鐵路確定在慈溪建設站點,預示著慈溪經濟發展走進高鐵時代。基于滬嘉甬鐵路建設背景,慈溪經濟發展會受到怎樣影響?能否真正享受到“高鐵紅利”?如何利用高鐵主動承接滬杭甬等一線城市的經濟溢出,謀細城市優化發展的影響因素,提出促進慈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行性決策建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
2 滬嘉甬鐵路建設對慈溪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從國內外經驗看,高鐵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高鐵作為交通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對區域經濟、文化、生活、觀念等多方面都產生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高鐵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鑒于此,本文主要從時空距離影響、資源配置、同城化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四個方面分析滬嘉甬鐵路對慈溪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
2.1 高鐵站區建設壓縮城市間時空距離
高鐵站點作為城市和區域的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對城市間的空間聯系和城市的發展規劃具有重要作用。灣區經濟背景下,慈溪作為杭州灣地區連接南北的重要交通節點,無高鐵的的困境限制了其與長三角地區其他城市的經濟聯系,阻礙了其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滬嘉甬鐵路在慈溪設站點,壓縮慈溪與其他城市間時空距離,提高慈溪對內對外的可達性,有望實現慈溪融入上海一日交流圈,進一步提高上海對慈溪的輻射力和經濟溢出效應。
2.2 高鐵建設促進資源要素再配置
高鐵建設消除了交通區位的障礙,打破慈溪經濟發展的時空限制,加強滬嘉甬鐵路沿線城市間的產業分工、人才方面的集聚效應。伴隨高鐵建設,政府對沿線城市的基礎設施投入隨之增加,投資環境進一步完善,帶動包括旅游、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的發展,為當地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其次,借助級差地租的優勢,立足自身實體經濟的發展,吸引長三角中心城市的人才資源集聚,在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基礎上,促進慈溪的產業智能轉型升級。
2.3 高鐵建設產生同城化效應
同城化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城市群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不斷落實,以及近日慈溪提出全方位接軌上海的雙重戰略影響下,慈溪迫切需要推進與長三角中心城市,尤其是與上海的同城化發展。滬嘉甬鐵路在慈溪設站,提高該區域的可達性,增強慈溪與其他城市的經濟聯系強度,進一步促進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資源要素配置,同時交通、金融、教育等社會公共服務一體化逐步推進,以產業轉移和互補為支撐,實現慈溪與長三角城市群的同城化發展。
2.4 高鐵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
基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高鐵建設對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具有較強的驅動和支撐,其提高城市的交通可達性、成本要素自由流動和降低城市之間的運輸成本,受到大城市的輻射力更加顯著,在城市發展格局得到優化的同時,增強慈溪的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 推進該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和網絡化發展
3 高鐵建設下慈溪經濟優化發展的對策
在昆山、余姚、諸暨三市的調研中發現存在“通勤式高鐵”現象,即工作、休閑和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產生的負面影響表現為人才一定程度的流失,以上海為代表的大城市憑借比較優勢,對中小城市產生較大的競爭壓力,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可能會被壓縮。因此,高鐵建設作為雙刃劍,我們必須審時度勢、揚長避短,如何把握高鐵建設尋求慈溪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高質量發展模式,需要提出慈溪高鐵經濟優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借助高鐵布局,合理規劃臨“站”經濟區建設
滬嘉甬高鐵在慈溪的站點選址位于前灣新區的核心位置,“高鐵經濟”+“灣區經濟”疊加效應下,慈溪在探索高鐵站點周圍區域規劃與開發的同時,需與城市原有總體規劃相協調,既充分發揮該站點的吸引力,同時也能與慈溪經濟發展需求相一致,從而構建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交通樞紐,進一步強化沿線高鐵經濟帶的經濟聯系和提升綜合經濟效益。
3.2 優化就業環境,加快創新人才集聚
數字經濟時代,創新驅動是慈溪產業轉型優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目前慈溪人才流失問題嚴峻,周邊大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較強,因此,基于高鐵建設一定程度帶動慈溪就業增長的同時,仍需進一步優化當地的就業環境,完善城市建設,打造宜居生活環境,為吸引人才、資金等要素創造條件;其次,依托高鐵樞紐建設,以“產業+數字”為抓手,強化科技創新和商務服務功能,積極與滬杭甬等城市開展經貿合作,尋求產業對接,打造產業孵化和研發平臺,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數字人才等創新人才集聚慈溪,實現本地就業增長的同時,提升自身綜合經濟實力。
3.3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輻射帶動協同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背景下,慈溪要緊抓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在合理謀劃高鐵建設規劃的同時,優化鄉村空間發展格局,突出城鎮結城聯鄉的節點功能,推進城鄉空間協調發展,借助地緣臨近、文化相通,強化未來高鐵發展帶來的同城效應,增強自身城鄉一體、區域協作的統籌能力,實現高鐵沿線城市錯位發展,以其輻射效應和溢出效應正向拉動慈溪經濟高質量發展。
3.4 統籌區域間政策對接,促進區域合作共贏
高鐵建設促進慈溪更好的融入長三角高鐵網絡,成為慈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有效增強高鐵沿線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和擴散效應,為避免地方政府間競爭性政策沖突,慈溪政府應建立多元政策保障機制,與沿線城市政府之間加強多層次溝通交流對接,加強政策的效應評估和動態調整,發揮政策互為配套和支撐的疊加共振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高鐵時代背景,高鐵建設和發展通過改變網絡內部各個區域之間的可達性和時間距離,影響區域之間的資金、信息、技術和服務等資源流動狀態,實現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同城效應的出現,產生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的新增長點,因此,慈溪經濟需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對接為依托,全面提升我市公共服務體系內外互聯互通水平,實現進一步推進同城化發展;其次,提升產業體系和人才對接,在保障慈溪當地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上,促進其深度參與產業鏈分工;以及以旅游業為龍頭,推動區域間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助推區域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BLUM U,HAYNES K E,KARLSSON C.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the regional and urban effects of high-speed trains [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
[2] 羅鵬飛,徐逸倫,張楠楠.高速鐵路對區域可達性的影響研究—以滬寧地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4,24 (3).
[3] 汪德根.武廣高鐵對沿線都市圈可達性影響及旅游空間優化[J].城市發展研究,2014,21(9).
[4] 吳旗韜,張虹鷗,孫威,等.基于矢量—柵格集成法的廈深高鐵影響空間分布—以廣東東部地區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6).
[5] 鄒卓君,鄭伯紅.高鐵站區與城郊產業園區協同發展研究—以京滬、京廣高鐵沿線城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7,37(3).
[6] 徐志偉,宋佳.擴散還是回流:中國高鐵的經濟空間分布重塑效應[J].華東經濟管理 2019,33(02).
[7] PRESTON J,WALL G.The Ex-ante and Ex-post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speed Trains in South East England[J].Planning Practice&Research,2008,23(3).
[8] 李雪松,孫博文.高鐵開通促進了地區制造業集聚嗎?—基于京廣高鐵的準自然試驗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