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芹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鄉村建設道路。當前,我國法治鄉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為:農民法治觀念較為淡薄,農村基層法治人才薄弱等。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法治宣傳力度,營造法治鄉村建設的良好法律氛圍;加強機構建設,夯實法治鄉村建設的組織基礎。
[關鍵詞]鄉村振興;法治;基層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A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要堅持法治為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6月11日司法部在浙江省寧波市寧??h召開了全國法治鄉村建設工作會議,司法部部長、全國普法辦主任傅政華在會上進一步強調了建設法治鄉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如何保障法治鄉村建設健康、文明、有序地向前發展,加快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成為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1 我國法治鄉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為了解鄉村法治建設的現狀,我們于2019年10月在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鎮五個行政村進行了問卷調查,所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分布基本合理,得到的各項調查數據應能反映出當地農民、農村的法治狀況。經過數據分析,我們認為當前鄉村法治建設面臨如下問題。
1.1 農民法治觀念較為淡薄
受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廣大農村地區是一個熟人好辦事的社會,“講人情、講關系”的思想普遍存在。這種狀況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農民群眾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淡薄,很少主動接受法律教育,很多農民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權益,即使在自身合法權益遭到不法分子的非法侵害時,也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武器通過正當途徑來保護自己,以至于一點雞毛蒜皮的小糾紛到最后卻演變成大案件、一般民事糾紛演變為嚴重刑事犯罪。其根源在于農民法律意識的淡薄以及法律知識的貧乏,甚至在有些人的思想觀念中還存在著“不殺人放火就不會犯法和惹官司”的錯誤認知。在問卷調查中,僅有19%的人選擇通過法院訴訟的方式解決矛盾和糾紛,反映出新時代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已開始萌芽,但大部門農民法律觀念淡薄,“權本位”思想嚴重,使人們每當遇到矛盾時,不是主動去尋求用法律方式解決問題,而更多的仍是選擇權力的幫助。
1.2 農村基層法治人才薄弱
當前,農村基層法治隊伍建設存在著整體水平不高、干部隊伍老齡化嚴重、缺乏年輕干部、工作人員積極性和能力素質不足、鄉鎮中的公檢法司和行政執法力量不足等問題,很多地方鄉鎮司法所都只是二人所,且工作人員老化、后繼乏人,工作力量明顯不足。村民理事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法務工作站等村級組織都缺乏專職法律人員,工作人員大多是由村民委員會工作人員及農村志愿者兼任,因缺乏系統、專業的法律知識,提供的法律服務良莠不齊,質量無法保證。由于城鄉差別的存在,使眾多的高校法律、法學專業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時不愿加入到農村基層法治隊伍中來,從而導致基層法律人才普遍缺乏,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法治工作隊伍青黃不接的現象,進一步拉低了鄉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當前,雖然引進了一些具有法律知識的“大學生村官”、“駐村第一書記”,緩解了一部分基層法律人才缺乏的問題,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基層法治隊伍力量薄弱的問題還很嚴重,尚需出臺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解決。
2 我國法治鄉村建設的主要措施
建設法治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接下來就是要真刀實槍地行動起來,充分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把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地變成現實。
2.1 加大法治宣傳力度,營造法治鄉村建設的良好法律氛圍
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保障性工作,當前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應當突破原有的方法和模式,創新性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為法治鄉村建設植入濃厚的法治文化基因。
2.1.1 深入開展鄉村普法工作。在普法方面,目前我國一些地方存在著“上層普法多、基層普法少”、“面向干部普法多、面向群眾普法少”、“一般性普法多、專業性普法少”、“造勢型普法多、深入式普法少”等問題。助力鄉村振興,需深入開展鄉村普法工作,真正走進田間地頭,把法律交給農民,讓法治滋潤農民的心田。同時,要不斷創新鄉村普法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好街區、集市等人員聚集場所建立法治文化陣地,創新性地開展農民法律知識有獎競猜活動等一系列為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普法宣傳活動,讓農民群眾了解何為法律、法有何用、法如何用、何為權利、何為義務、何為違法、何為犯罪、如何起訴等法律法學知識,逐漸讓農民群眾樹立信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理念,切實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確保農村普法宣傳工作真正做到全覆蓋、無盲區。廣泛開展法律宣傳進鄉村活動,努力提高法治在鄉村地區的社會感召力和影響力。
2.1.2 認真辦好農村“法治帶頭人”培訓班。在全面普法的基礎上,重點要辦好農村“法治帶頭人”培訓班,將鄉鎮駐村干部、村支“兩委”成員、復員退伍軍人、科技能手、致富帶頭人、鄉鎮企業家、鄉賢能人、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作為重點培訓對象,培訓一批“法治帶頭人”,組建農村“法治宣傳員”隊伍,依托各村法治中心、法治陣地、法治廣場、法治學校、法治課堂等開展廣泛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安排“法治帶頭人”以歌曲、戲劇、相聲、小品等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宣傳法律,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農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和觀念。
2.2 加強機構建設,夯實法治鄉村建設的組織基礎
依法振興鄉村,根本靠落實,沒有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而落實,關鍵靠人才,靠組織保障。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強機構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組織保障,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知農民的基層法治工作隊伍。
2.2.1 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建設,提升鄉村建設法治化水平。建立健全鄉鎮法治網絡平臺,加大人力、財力和物力向基層法治機構傾斜的力度。充分整合基層法治資源,將縣、鄉(鎮)以及村三級法治工作隊伍整合協同起來,切實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按照工作重心和工作力量下移的要求,重點加強農村基層一線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科學合理配置法治工作人員,保證重點地區、重點部門、重點領域法治工作的需要。建立由當地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的機制,將公共法律服務產品納入政府購買清單,由財政負責保障實施,健全基層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律師駐點個案補貼及服務補助等制度,激勵廣大鄉村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2.2.2 培育農村基層組織,為鄉村治理提供組織保障。農村基層組織主要有農村黨組織、團支部、村民委員會、婦女代表會、民兵連以及經濟合作組織等組成,涵蓋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可以作為政府、自治組織與農民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發揮他們在農村社會矛盾與沖突發生中的“減壓閥”與“緩沖器”的作用,為法律法規在農村地區的實施起到主體作用。同時,拓寬村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積極搭建村民參與社會治理平臺。探索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領域和方式,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在鄉村治理工作的獨特作用,探索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有效機制,吸引更多的黨政干部、醫生教師、專家學者等回饋故里、造福桑梓,共同參與到鄉村治理的過程當中來。
[參考文獻]
[1] 代水平,高宇.鄉村振興法.立法:功能定位、模式選擇與實現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2] 陳家剛.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N].學習時報,201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