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鳴
摘 要: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和首要的觀點,它以新的姿態表明了革命實踐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指導了人類實踐,推動了社會發展。本文介紹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寫作背景,分析了馬克思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批判,并闡述了思維的真理性和實踐、環境和人的改變與實踐、人的本質與實踐、社會生活與實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實踐觀
一、引言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產生絕非偶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的產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馬克思通過批判黑格爾的思辨唯心主義、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純粹的理論批判、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的唯物主義,在批判與借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實踐的觀點,揭示了實踐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寫作背景
1845年1月,由于受到法國政府的驅逐,馬克思遷到了布魯塞爾。1945年春,恩格斯也到了布魯薩爾。《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就是馬克思在這時寫下的。直到1888年,恩格斯在馬克思的筆記本中發現了這個提綱,于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重版時,以《馬克思論費爾巴哈》為標題,把這個提綱作為附錄發表出來。
19世紀40年代,西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固有矛盾不斷激化,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發展,迫切需要有科學理論作指導。在德國,在哲學上隨著黑格爾派的解體,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在先進分子中占了優勢,但費爾巴哈哲學仍然是資產階級世界觀,他沒有看到革命實踐的作用,并未擺脫18世紀唯物主義的局限性。科學地論證無產階級世界觀即新唯物主義,特別是闡明革命實踐的重大作用,就是馬克思寫作《提綱》的初衷。
三、對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批判
在《提綱》中,馬克思闡釋新的世界觀是從批判唯心主義和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開始的。
(一)批判舊唯物主義不能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客觀世界
舊唯物主義雖然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基本原則,認為物質世界是外在于人的獨立存在,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但同時又把人們的這種反映看作照鏡子式的機械活動,好像人們在客觀世界面前是無所作為的。這樣,人就完全喪失了主體地位,處于消極被動,完全受客體的控制和支配地位。因此,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對人與客觀物質世界的關系“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這樣,馬克思就揭示出,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在本質上是直觀唯物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
在馬克思看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根源在于不懂得實踐活動的意義。因為,在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的新唯物主義看來,應該從感性的活動、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客觀世界,也就是說,人們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同客觀物質世界發生關系的。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客體,就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僅把客體作為主體的認識對象,更應把客體當作主體的改造對象。因此,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和客體形成了雙重關系,即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和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
(二)批判唯心主義只抽象發展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與舊唯物主義否定主體能動性相反,唯心主義片面地夸大了主體的能動作用,把它看作是決定客觀世界的東西,認為人的思維是萬能的,世界只是主體精神或意識的派生物。唯心主義把實踐排斥在認識之外,不懂得實踐,即“真正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的意義,所以抽象地發展了主體的能動性。人的能動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能動地認識世界。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并不是消極被動的,首先會在行動之前確定目標并制訂相應的計劃,其次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是能夠自覺選擇的,最后人們不僅可以對客觀世界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而且還可以上升到理性認識,探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第二,能動地改造世界。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實踐,把觀念世界變為現實世界,而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都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
四、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實踐觀的基本內涵
在《提綱》中,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科學地解決了哲學史上長期懸而未決的“關于什么是檢驗認識和理論真理性的標準問題”。馬克思還以人改造客體世界的實踐觀為基礎,使社會歷史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得到解密。
(一)思維的真理性與實踐
費爾巴哈不懷疑客觀世界的存在,不懷疑存在客觀規律,認為真理是對客觀實在及其規律的反映。但他不懂得真理的標準也是客觀的,他在真理標準問題上存在很大困惑。他認為,認識來源于感性直觀,他說:“只有通過感性直觀確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維,才是真實的,反映客觀的思維是具有客觀真理性的思維。”可見,費爾巴哈實際上仍然是在主觀意識范圍內來尋找真理標準的,這就表現了他在認識論領域里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馬克思認為,客觀世界既是人認識的對象,又是人改造的對象,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正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離開實踐來爭論思維的真理和現實性的做法是錯誤的。
認識人類社會和客觀世界,必須確定認識活動的立足點和判斷認識的真理性標準。費爾巴哈在真理標準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沒有看到感性直觀的局限性,因為感性直觀得到的僅是對事物外部的、局部的真理性認識;二是沒有超出主觀意識的范疇,用認識檢驗認識,真理檢驗真理。
實踐是主體借助一定的手段,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體的物質活動。實踐一方面同主體相聯系,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另一方面,又同客體直接聯系,對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改造作用。
(二)環境和人的改變與實踐
在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上,舊唯物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都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他們把人的精神面貌歸結為環境和教育的結果,認為要改變人的精神面貌,首先必須改變環境和教育,所以他們都相信“環境決定論”和“教育無能論”觀點。這些觀點雖然表明了他們力圖用存在決定思維的唯物主義觀點來解釋社會現象,但是,他們的學說又將環境歸結為文化、道德和法律的狀況,將環境歸結為“理性”的進步,認為只有極少數具有理性的天才人物才能改變環境和人們的精神面貌。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天才的人物和愚昧的群眾。
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這就是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之間是辯證的統一,這個統一的基礎就是革命的實踐。正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環境改變人,人改變環境,實踐是環境和人改變的共同基礎。
(三)人的本質與實踐
費爾巴哈用人的本質說明宗教的本質,這無疑是他的一個十分卓越的見解,但是他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則是錯誤的。因為他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在一起。費爾巴哈撇開歷史進程,把所謂的宗教感情,即理智、意志、感情看作每個個人與生俱來的、永恒不變的、本質的東西,沒有認識到人的社會性。
馬克思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深刻地闡明了唯物史觀關于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不是固有的、抽象的,人的本質是社會的、變化的、具體的。在現實中,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是說,要揭示人的本質,就必須把人作為從事實踐活動并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去理解,而不能僅僅從人的自然特性或精神性因素去說明。
(四)社會生活與實踐
馬克思指出人們在物質生產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與自然界發生著聯系,而且不可避免地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生產關系總和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具有獨特特征的社會。”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們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而形成了社會,社會是人們生存實踐的產物和形式。同時,勞動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特征,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物質生活資料,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物質生產活動,所以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勞動。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產生了兩種關系:一種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另一種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都與人們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活動的基礎,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也是由人們在實踐中進行的各種活動推動的。所以實踐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馬克思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闡述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即實踐問題,這一觀點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正是在這個極其珍貴的文件中,馬克思對以往一切舊哲學進行了清算,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的理論基礎——實踐觀點。《提綱》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和社會歷史領域,為馬克思建立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梅榮政.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7(3).
[2]田心銘.“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研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