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婷婷
摘 要:如今,網絡欺凌已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尖銳社會問題。本文對網絡欺凌者的主要行為表現、大五人格、黑暗三人格特質和特定人格特質相關研究進行歸納和梳理,試圖為今后的網絡欺凌研究及其干預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網絡欺凌;欺凌者;行為類型;人格特質
一、引言
截至2016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網民規模達到7.3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1]。而被稱為“網絡一代”的青少年使用網絡可能與一系列在線風險有關,其中就包括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相比,網絡欺凌可以每天24小時延續,覆蓋更廣泛的受眾,并實現比面對面互動更強大的功效。只要接觸互聯網就可能再次受到欺凌,可以說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幾乎是24小時都可能受到傷害[2]。
以往研究側重關注度是網絡欺凌的受害者,但是網絡欺凌事件還存在著欺凌者和旁觀者。網絡欺凌中的欺凌者是主動對受害者造成不適或施加傷害的一方。因此,本文根據以往的研究,歸納和梳理網絡欺凌中的欺凌者的行為表現、人格特點,以便為日后的相關研究和干預提供幫助。
二、網絡欺凌者及行為表現
網絡欺凌通常被定義欺凌者為通過電子或數字媒體對他人進行反復、持續暴露故意傷害,社會孤立或給受害者造成痛苦的行為[3]。網絡欺凌的表現形式,實際上就是欺凌者對受害者進行欺凌的行為表現。有學者認為,網絡欺凌主要以口頭和人際關系的方式發生,相關行為包括騷擾、詆毀、假冒、外出、排斥和網絡跟蹤。而有國外學者提出,美國學生實施網絡欺凌常見的行為是網上公開、網上辱罵、盜用身份、人身攻擊、網絡騷擾等。
國內,李靜對網絡欺凌的形式進行梳理后認為網絡欺凌行為大致七種形式:情緒失控、網絡騷擾、網絡盯梢、網絡詆毀、網絡偽裝、披露隱私和在線孤立[4]。這與2012年公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新媒體運用報告》的分類一致。《穗港澳青少年網絡欺凌調查報告》顯示,網絡欺凌形式中網上言語辱罵居于首位,其次是公開散播謠言,之后是散播受害人的改圖及附上誹謗文字。雖然國內外對于網絡欺凌者的行為表現有不同分類,但是共同點都是欺凌者對受害者進行侮辱、騷擾、詆毀,讓受害者感到不適。
三、網絡欺凌者的人格特質
(一)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包括人格特質外向性、神經質、宜人性、盡責性和開放體驗。以往研究對傳統欺凌與大五人格的關系進行元分析發現,欺凌行為也被認為與開放性和盡責性得分較低有關,而外向性和神經質的得分較高。已有研究發現,網絡欺凌者對應于外向性更高的分數,并且在宜人性和盡責性上得分更低,而對希臘的青少年調查發現,網絡欺凌者的情緒不穩定性更高,即神經質水平較高[5]。在對阿根廷青少年網絡欺凌的一項研究也發現,與傳統欺凌相比,網絡欺凌在神經質方面的得分較低,而且在宜人性方面較高[6]。
國內研究發現,大五人格特質中的宜人性和嚴謹性與網絡欺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可能是宜人性和嚴謹性得分高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自控力強的特點,實施網絡欺凌的可能性低[7]。綜合國內外的研究可知,傳統的欺凌者與網絡欺凌者的人格特質通常都為較高的神經質和外向性,較低的宜人性與責任感,但與傳統的欺凌者相比,網絡欺凌者的神經質較低,宜人性較高。國內外網絡欺凌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結果存在不同,而國外研究發現網絡欺凌者在神經質和外向性人格特征上比較突出。
(二)黑暗三人格
如果說大五人格是一種健康的、適應性的普遍性人格特質群,那么最近幾年由一種新的亞臨床人格特質群——黑暗三人格則是病態的、適應不良的人格特征。黑暗三人格由三個相關但獨立的人格特質組成,即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戀和精神病態。所有這三個特征都有著共同冷酷的、操縱的敵對核心。有研究對荷蘭的7所高中進行調查后發現,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戀和精神病態不能顯著預測網絡欺凌行為,而這與早期關于黑暗三人格特質以及網絡欺凌和網絡攻擊的文章發現精神病是一個重要的預測因素是不一致的。而對比利時的青少年網絡欺凌研究也發現,精神病態能有效預測網絡欺凌。網絡欺凌與黑暗三人格的關系如何,還需要深入研究。
舒暢和雷靂對中國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青少年更容易實施網絡欺負行為[8]。有研究顯示,馬基雅維利主義可以正向顯著預測青少年的攻擊行為。雖然并未說明馬基雅維利主義與網絡欺凌的關系,但是馬基雅維利主義可能與網絡欺凌存在相關。
(三)特定人格特質
1.特質攻擊
特質攻擊指的是個體具有消極情緒或者厭惡的負向情感特征,心理上復雜的人格特質,包括對暴力的持久傾向。以往研究發現,特質攻擊與欺凌行為存在顯著相關。目前,有學者把特質攻擊引入到網絡欺凌的研究,并發現特質攻擊與網絡欺凌存在顯著正相關。一項對美國和新加坡的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特質攻擊是網絡欺凌行為一個重要的預測因素,個體越認同攻擊行為,越容易進行網絡欺凌。有學者對中國的大學生的研究也發現特質攻擊得分高的個體更容易涉及網絡欺凌行為[9]。
2.特質憤怒
特質憤怒指的是一種將憤怒體驗為情緒狀態傾向的穩定個體差異的人格特質。憤怒的感覺更有可能促進參與網絡欺凌。羅尼格羅(Lonigro)等人對意大利青少年的研究發現,不管是傳統欺凌者還是網絡欺凌者,他們在特質憤怒上的得分較高[10]。特質一般性理論認為,“憤怒網絡”被激活后,個體在環境中抽取與憤怒有關的信息,產生不良的認知偏差,從而刺激到“憤怒網絡”并引起攻擊行為。狀態—特質憤怒理論認為,在相同情境中,特質憤怒水平高的個體更容易在各種環境因素中被激怒,并且具有較高特質憤怒水平的人通常在解決憤怒方面具有缺陷的自我監管能力,而網絡的匿名性容易降低個體自我控制力。
四、研究展望
網絡欺凌威脅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被喻為“看不見的拳頭”。未來的研究中,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拓展。
在研究對象方面,由于網絡受害者也可以成為網絡欺凌者,今后可以探究影響這類人群網絡欺凌行為的因素;在研究方法方面,現有網絡欺凌的研究較多采用自我報告收集數據,今后的研究可以從家長、教師等多方面收集數據;在研究內容方面,需要對網絡欺凌者的行為產生的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如果能弄清楚網絡欺凌者行為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并從內部機制出發制定相應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對網絡欺凌行為進行預防與干預。
參考文獻:
[1]沈金萍.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我國網民達7.3億[J].傳媒,2017(3):32.
[2]石國亮,徐子梁.網絡欺凌的界定及其特點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7-10.
[3]Kiriakidis S P,Kavoura A.Cyberbully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harassment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other electronic means[J].Fam Community Health,2010,33(2):82-93.
[4]李靜.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與防范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9(8):25-28.
[5]Kokkinos C M,Antoniadou N,Dalara E.Cyber-Bullying,Personality and Coping among Pre-Adolesc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 Psychology & Learning,2013,3(4):55-69.
[6]Resett S,Gámezguadix M.Traditional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problems,and personality.Are cyberbullies more Machiavellian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7,61:113-116.
[7]褚小紅,陳漢英.大學生網絡欺凌與人格特質的關系[J].中國校醫,2016,30(6):405-406.
[8]舒暢,雷靂.青少年自戀型人格與網絡欺負:地位不確定性的中介作用[C]//第十七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14.
[9]陳貢芳,高雪梅.特質攻擊對不同網絡欺凌角色行為的影響[J].心理學進展,2018,8(5):742-751.
[10]Lonigro A,Schneider B H,Laghi F.Is cyberbullying related to trait or state anger?[J].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2015,46(3):44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