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秋艷 王丹 車劍鋒
摘 要:提升營商環境既要在提高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度上下功夫,又要在改善營商軟環境上做文章。近年來,濱海新區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多措并舉,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何提升營商軟實力,打造有溫度、有吸引力的營商環境,開創“鳳棲梧桐”的良好局面是下一階段工作中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營商環境;軟實力;磁場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以《天津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實施為背景,一幅爭相優化營商環境時代熱潮的畫卷已經展開。濱海新區作為天津高質量發展的“尖刀連”“排頭兵”,在全市“一制三化”改革確定的10項營商環境指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從人才儲備、科技創新資源聚集、推進政務公開、綜合受理窗口建設等重點方面拓展創建目標,全方位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提升營商軟環境方面,新區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本文旨在為塑造營商環境“磁場效應”,營造“良禽擇佳木而棲”的良好局面提出建議。
一、濱海新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存在的不足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津視察工作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關于營商環境建設的決策部署和指示要求,近期濱海新區開展了全區營商環境大討論活動。第一階段主要在區政府政務服務辦公室和各功能區審批局范圍內開展,第二階段則是實現全區全覆蓋,廣泛采取走訪企業調研、召開專題研討、專題講座、組織青年創業活動、搭建建言獻策平臺等形式,在全區興起了營商環境創建熱潮。
仔細觀察新區近年來優化營商環境的諸多舉措,無論是開發建設“濱海政務服務網”和政務服務APP,建成“無人審批超市”,全面提升審批服務智能化水平;是打通新區和各功能區之間接件受理的壁壘,實現“濱海通辦”;還是到2019年1月,企業設立登記用時僅為0.2天,網辦率達到89%。濱海新區在提升營商環境質量的戰役中交出了優異的成績單。但是,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不能止步于提升營商便利度,而忽略了金融環境、人才環境、技術創新環境等方面的深層次改革。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持編寫的《2018中國國家級新區營商環境報告》中對濱海新區營商環境的評估指出:“經營成本、社會服務、宜業環境三項指標與前沿水平的距離較大。”其中社會服務和宜業環境都屬于營商軟實力的重要表現。濱海新區目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對營商軟實力的提升缺乏實招。“金杯銀杯不如企業的好口碑”要提振資本和企業的投資信心,必須從軟環境和硬環境兩方面入手,避免短期形式主義。既要在提高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度上下功夫,又要在改善營商軟環境上做文章。畢竟,決定企業去留,離不開人的決策,在全國各地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普遍獲得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城市投資吸引力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是各地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定性要素。簡言之,對“人”有吸引力才是現階段營商環境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納概括為兩個方面:主觀方面的原因和客觀方面的原因。
第一,主觀方面的原因。造成濱海新區營商軟實力的提升缺乏實招的主觀原因主要是,我們在思想上很難從過去建設“工業區、開發區”的思維模式轉換到“繁榮宜居智慧”現代化海濱城市建設的頻道。特別是在營商環境的場合,更容易在思維模式上引到“工業區、開發區”招商引資,這個我們過去取得重大成績,從而習以為常的路子上來。建設工業區、開發區與建設國際化大城市這兩種思路的主要區別是:建設工業區、開發區,規劃建設必須服務于招商引資,而建設大城市招商引資必須以城市建設的需要為中心。所以,建設工業區、開發區思路下,必然關注的是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而樹立建設大城市的理念才能彌補營商軟實力的欠缺。
第二,客觀方面的原因。造成濱海新區營商軟實力的提升缺乏實招的客觀原因主要是,濱海新區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難以做到面面俱到。盡管濱海新區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但是要做到“全面開花”,依然存在困難。營商軟實力的提升需要的不是“一時一地”之策,而是城市品質提升過程中久久為功的耐心,這也導致了新區營商軟實力的提升相對緩慢。此外,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局下,打造承接載體,做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工作,既是新區發展的機遇,同時由于政策導向性比較強,也容易導致新區民營經濟活躍度不高的問題。
三、關于優化新區營商軟實力的建議
優化濱海新區軟環境必須實事求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標準”,期待一步到位,也不能聽之任之把城市品質的提升中存在的困難作為營商軟實力提升無法取得進展的借口。不管是求全責備,還是消極推卸,都會影響濱海新區的“營商溫度”。因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打造濱海新區營商環境軟實力的“磁場效應”。
(一)多措并舉,打造濱海營商環境品牌效應
集思廣益向全社會征集打造濱海營商環境品牌的宣傳標語。標語要朗朗上口、突出特色,打造濱海營商名片。通過網絡、電視、報紙、廣播、宣傳標語等形式對濱海營商名片進行宣傳,促進濱海新區的營商環境讓人記得住、想得起、說得出。
加大宣傳力度,重點突出企業家對新區營商環境的良好口碑。具體包括打造“濱海營商”微信公眾號,編寫《濱海新區營商環境手冊》,制作宣傳VCR,編寫《濱海新區營商環境大事記》,讓更多的人在第一次接觸濱海新區的時候,對新區的營商環境留下良好的印象。
進一步激發社會公眾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的積極性,提高全民參與度。向全民開放關于改善營商環境的意見征集渠道。對提出具有建設性意見的人,給予物質獎勵。徙木立信,讓營商溫度在每一個社會細胞上充分迸發。
定期舉辦全國性質的營商環境高峰論壇,突出新區“營商高地”的地位,展示新區的優勢,給更多企業家創造了解新區營商環境的契機。逐步形成濱海新區營商環境的“標簽效應”。
打造濱海新區營商環境主題文創產業,厚植濱海新區營商環境的文化土壤。把文創產業的成果作為濱海新區營商軟實力另一張靚麗的名片。
(二)補齊短板,實招重錘增強新區投資吸引力
加強區域間的溝通協調,建立新區營商環境區域協調對話機制。特別是各功能區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實現比較優勢、區域互補,防止因溝通不暢導致的定位趨同、互相競爭。打造優質的濱海營商名片,要避免大而全。要抓住重點,攻堅克難,打造一個營商環境突出的“示范區”,集中現有資源大膽嘗試,探索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營商環境優化之路。
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的加減法,除了公布優化營商環境的正面典型外,要強化司法工作對營商環境的保障作用,提高審判效率,定期公開典型案例以及破壞營商環境的反面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教育。特別是在新區目前較為薄弱的民營經濟領域,依法保障企業家人身財產安全,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法治環境,不斷延伸審判職能服務民營企業,用好司法這個營商環境的晴雨表。
(三)抓住關鍵,形成聚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良好局面
能夠感受營商環境溫度的終究是人,能不能留住人是營商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關于人才,一個是要引得進來,一個是要留得住。
人才要引得進來,除了用好人才政策,關鍵在新區的“氣勢”。人才就是要有用武之地,鳳棲梧桐,濱海新區要給人無限的可能,才能吸引各路精英匯聚。除了利用好天津市的人才政策,濱海新區要打出重視人才的“金字招牌”。要用好“人才”這個重要的標簽,打造“人才社區”“人才名錄”“人才微信群”等服務人才的前沿陣地。要大聲喊出濱海新區的求賢若渴,特別是對高層次人才要不拘一格地提供創新創業的保障,讓愿意到新區干事創業的人才感覺到找到了“同類”,“來對了地方”,形成人才的聚集效應。要抓住“青年人”這個重要的創新主體,和各高校、科研院所保持緊密的聯系,建議設立“濱海新區人才獎學金”,從新生入學開始啟發重點學科、重要領域的潛在人才對來濱海新區干事創業的向往,讓青年人愿意將心中的熱血播撒在濱海新區的大地上。
人才要留得住,關鍵在如何對待已經在新區工作的人才。要打開腦袋上的津門,破除各種體制機制的限制,不拘一格用人才,樹立“服務人才”的意識。對濱海新區現有的人才進行匯總,用好自己的人,才能引來更多金鳳凰。要破除平均主義的狹隘思維模式,可以每年對所有人才為新區發展做出的貢獻進行評比,對重點領域、貢獻突出、起到帶頭示范作用的人才進行獎勵,既要進行精神獎勵,也要進行物質鼓勵。讓所有落戶新區的人才都感覺到濱海新區創業磅礴的熱情。通過網絡、電視、報刊廣泛宣傳“濱海人才”的創新成果,開通專門的渠道讓所有在濱海新區工作生活的人才把自己的貢獻“說出來”。要嘗試建立濱海新區人才博物館,對新區成立以來作出重要貢獻人才的事跡進行展覽。舉辦“人才嘉年華”,定期邀請新區突出的創新人才、創業人才交流經驗、互相促進,對大家反映的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設立專職人員負責解決人才創新創業面臨的現實困難,讓愿意干事創業、永攀高峰的人才,既受認可,又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