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 高健 阮競雄 白凱 鄢菁

【摘?要】 目的:分析細菌培養陽性患者以及膿毒癥患者的血漿降鈣素原水平。方法: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韓城市人民醫院自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分為細菌培養陽性組、膿毒癥組,比較兩組血漿降鈣素原水平及陽性率。結果:膿毒癥組患者的降鈣素原水平及陽性率均明顯高于細菌培養陽性組,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檢測降鈣素原水平可有效判定膿毒癥患者病情,作為臨床疾病診斷的有效依據。
【關鍵詞】 細菌培養陽性;膿毒癥;降鈣素原;表達水平
文章編號:WHR2019104071
膿毒癥(sepsis)指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有著較高發病率,臨床上證實有細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雖然膿毒癥是由感染引起,但是一旦發生,其發生發展遵循其自身的病理過程和規律,故從本質上講膿毒癥是機體對感染性因素的反應,多發生于外科術后、燒傷及多傷者,任何部位的感染均可引起膿毒癥,常見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真菌、細菌及寄生蟲等,但并非所有的膿毒癥都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培養陽性,因此,早期診斷及治療膿毒癥具有重要意義。盡管血培養是檢測細菌感染的標準選擇,但膿毒癥的診斷無金標準[1]。降鈣素原是降鈣素的前體,由甲狀腺C細胞、肺及腸道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分泌,對細菌感染有著較高特異性,可有效鑒別及診斷細菌感染。本文現將對細菌培養陽性患者以及膿毒癥患者的血漿降鈣素原水平的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450例檢驗患者均為韓城市人民醫院自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病原學、影像學診斷為細菌性疾病;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病。分為細菌培養陽性組與膿毒癥組,細菌培養陽性組247例,男性患者125例,女性患者122例;年齡21~79歲,平均年齡(56.78±5.34)歲。膿毒癥組203例,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8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55.34±5.1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入院初,清晨空腹抽取5mL靜脈血,以3000r/min的速度離心5min。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漿降鈣素原水平,陽性診斷標準:大于或者等于0.5ng/mL。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降鈣素原水平及陽性率。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兩組間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膿毒癥組患者的降鈣素原明顯高于細菌培養陽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膿毒癥組患者陽性有200例,占98.52%;細菌培養陽性組患者陽性有209例,占84.62%,經統計學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3?討論
膿毒癥是臨床重癥病房常見棘手難題,是重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危重癥患者存在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其感染與非感染的臨床表現極易混淆,血培養或者體液培養存在耗時較長及陽性率較低的缺點,并不能及時診斷及治療膿毒癥,加上血培養污染導致低特異性也是診斷膿毒癥的弊端。因此,臨床急需快捷方便、且敏感性高的檢驗方法。
當前外科感染中革蘭陰性菌感染已超越了革蘭陽性菌感染,如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變形桿菌等,甚至還出現了鮑曼不動桿菌、單胞菌等。此類細菌的毒性在于內毒素,而多數的抗生素可有效殺菌,但對內毒素所導致的炎癥介質無能為力。因此,革蘭陰性菌感染所導致的膿毒癥病情相對較嚴重。革蘭陽性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會誘發膿毒癥的發生。降素鈣原是降素鈣的前體蛋白質,由116個氨基酸殘基所組成,主要是由甲狀腺C細胞生成[2-3]。健康者體內的降素鈣原有著較低水平,其半衰期為25~30h,在體內外有著較好穩定性,有著較高檢測價值。但對于血漿降鈣素原水平較高且血培養呈現陰性的,可能是由于肝癌、外科手術、重度燒傷者使得血漿降鈣素原水平明顯升高。而重癥病房的患者采用大劑量抗生素,細菌生長受到抑制,使得血培養結果呈現陰性,但血漿降鈣素原水平仍較高。降鈣素原屬于一種急性反應蛋白,當炎癥開始后的3~4h,其水平將得到明顯升高。而此時的血循環中的細菌濃度較低,使得血培養出現陰性。降鈣素原與血培養可呈現互補性,可提高膿毒癥診斷的特異性及敏感性。在此次研究中,膿毒癥組患者的降鈣素原水平明顯高于細菌培養陽性組。
血漿降鈣素原具有快速、高特異性的增長,對于膿毒癥患者而言,在3~6h內可檢測到該水平的增長,并快速反映臨床治療效果[4]。且臨床中的降鈣素原僅僅需20min的檢測時間,可快速診斷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已有臨床學者通過培養大腸埃希氏茵、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細菌,研究發現感染陰溝腸桿菌患者的血漿降鈣素原水平最高,而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患者的降鈣素原水平位列第二[5]。在檢測降鈣素原水平時,應及早進行血培養,并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采血送培養3次,且每次間隔1h左右,取血量20mL左右。對于采用抗生素后,發熱仍然不退,則需繼續進行血培養。對于懷疑有真菌感染時,應進行真菌感染檢測。
綜上所述,檢測降鈣素原水平可有效判定膿毒癥患者病情,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可靠依據,為后續臨床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思路,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蘇玉芬,張素華.血培養與降鈣素原聯合應用在膿毒血癥早期診斷及預后的價值分析[J].貴州醫藥,2018,42(04):480-481.
[2] 馮奇桃,王日興,李詩陽.內毒素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對膿毒癥病情及預后評估的價值[J].安徽醫學,2017,38(05):116-118.
[3] 史江峰,馬健.血清降鈣素原對不同致病菌感染所致膿毒癥的早期診斷及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7,46(12):1626-1628.
[4] 王志文,劉占利,林爭,等.膿毒癥血流感染患兒血清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變化及臨床診斷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04):919-922.
[5] 陳培偉.降鈣素原、血漿皮質醇水平在膿毒癥診斷及病情判斷中的臨床價值[J].現代實用醫學,2018,30(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