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雄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5)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基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世情、國情和學情,為解決各自所處歷史發展階段所面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與問題,從不同的側重點和關注點出發,陸續頒發了200多個[1]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政策文件。剖析這些政策,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為了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沖破左傾錯誤思想的束縛,出臺了以《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為代表性文件40余個[1],涉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學科(專業)建設、學歷學位構建、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標志著我國高校思想政治領域步入了撥亂反正、恢復重建的新階段。期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由“以階級斗爭為綱”統領下的“政治可以沖擊一切、政治可以代替一切”的“凌駕型”教育價值取向轉變為“服從和服務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指導下的“為‘四化’建設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服務型”教育價值取向[2],明確要求“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密結合為‘四化’培養人才這個中心來進行”[3]。
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院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若干規定》《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等文件,構建了以“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原理”“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文科) 四門課程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體系的“85”方案。
出臺《關于在十二所院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意見》《關于在高等學校舉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見》《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碩士研究生實施意見》等文件,構建了“大專生→本科生和第二學士生→碩士、博士研究生”正規化培養思政教育專業人才的學科體系。
目前,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或班主任制度,“雙肩挑”“專兼結合”等工作機制、人員選配、培養培訓、工資待遇、職務聘任等方面的要求,均在期間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選配品學兼優的應屆畢業生充實高校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通知》《關于高校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兼職人員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文件中有明確規定。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反思國內“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4]、總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教訓的基礎之上,開始糾偏、規范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先后頒發了以《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為代表性文件50余個[1],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現出科學化、規范化發展特征,具體表現為:
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普通高校學校德育大綱(試行)》《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文件,明確提出了“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5]的政策取向,并強調 “要把德育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在教學、管理、后勤服務的各個環節上”,“建立德育評估制度”[6]等政策要求。
出臺《關于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普通高等學?!皟烧n”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構建了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文科)為主干課程的高?!皟烧n”教育的“98方案”。
出臺《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應開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開展網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等等。
黨的十六大后,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的中央領導集體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戰略高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政策,出臺了以《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為代表性文件50余個[1]。研析這些文件,呈現以下主要特征:
中發〔2004〕16號文件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 “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只重人的智力發展,不重人的全面發展,只講智育、不講德育的‘智力至上’的錯誤偏向”[7],開始注重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標。
中發〔2004〕16號文件提出了“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隊伍主體”,而廣大教職員工也肩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等“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工作思路。
出臺以《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為指導性文件及其配套文件10余個,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必修課,以“形勢和政策”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為選修課的“05方案”。
出臺《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推動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等文件,提出了“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環境育人”以及開展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咨詢等政策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重大戰略任務出發,出臺了以《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7〕31號)為代表性文件60余個,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部署。這些政策主要呈現出如下特征:
相繼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文件,規范教師職業行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中發〔2017〕31號文件從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課堂教學、陣地建設、改革創新、黨的領導等7個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戰略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則一體化構建了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則整體推進教材、教師、教學等方面綜合改革創新。
出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高校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等文件,從課程建設、陣地建設、教學規范、輔導員隊伍、黨建工作等方面致力于標準化建設,提升高校思政育人質量。
出臺《關于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開展高校黨建“雙創”工作,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高?;鶎友由欤煌ㄟ^《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推進高校黨支部 “五化”建設;以《關于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發揮黨支部書記“頭雁效應”,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
出臺《教育系統貫徹落實<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的工作方案》《高校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測評指標》等文件,突出頂層設計,綜合運用課堂教學、實踐養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傳等方式,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等各環節[8]。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教育系統貫徹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的實施細則》等文件,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共同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格局,牢牢掌握了高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