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毛德成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財務金融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社會商業模式創新與會計行業改革的驅動下,作為現代高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職業,發生著變革。
從農業社會的賬簿和算盤,到工業化生產方式下的會計電算化,會計的職能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但職業標準沒變,仍然是核算和監督職能為主。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智能時代悄然而至,會計領域中不斷呈現的新態勢,數據加工處理方式不斷變革,而商業模式和交易支付方式的創新發展,處理復雜業務和參加企業管理決策的管理型會計則逐步成為外部利益相關者和企業內部管理者的新期望。這些變化催生會計職能的漸變,同時會計師職業能力的構成也隨之變化,即由“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型。
卓越會計師的培養目標雖然已經得到教育界的認同,但對其內涵仍然沒有形成一個規范的界定?!白吭健奔闯鲆话?,如何在高職培養具備高技能的人才,似乎是個挑戰。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基于崗位能力分析的方法,我們采用問卷調查、專家論證等方法,包括企事業單位財務人員、高職教育專家、企業管理人員等,最終獲得了基于崗位能力導向的卓越會計師素能構成,如表1所示。
高職院校的生源有很多自己的特點,尤其在實施分類招生后,與本科院校學生差異更加顯著。如何根據學生知識接受能力、興趣特點等,改革教學方法,成為高職教育者面臨的一大課題。在專業學習上,其主要表現為:一是學習動力和能力不足,需要更多的督促與指導;二是在校時間短,課程設置要更精煉;三是教學目標上,理論學習以夠用為主,技能鍛煉要更有針對性。

表1 卓越會計師素能構成
傳統會計人才的培育重核算能力,輕管理能力,畢業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創新意識不足,職業拓展能力不高。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及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路徑必須進行改革探索。會計教育必須跳出單學科知識傳授的模式,在授課內容和授課方法上尋找突破點。過分強調單學科知識傳授,雖能提高學生的技能,但容易抑制學生的變通能力,不利于會計為組織創造價值。
在科技進步的今天,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會計職能的演進催生會計教育的轉變,多學科知識的傳授是必然趨勢:一是會計電算化業務的普及,核算能力將逐步被機器所取代,知識資本的競爭優勢體現在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上,會計作為企業管理、信息加工的組織,其價值創造模式也需要變革;二是財務信息的專業化、復雜化,以及資本市場上各利益相關者需要了解企業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的多樣化,這不僅僅是單學科知識的范疇,也推進了會計的跨學科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科技的發展,國際合作交流的頻繁深入,促使企業面對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應對各類風險與挑戰,需要具備敏銳洞察力、果斷決策力和高效執行力的人才,作為企業管理中的財務人員,也必然要具備這一技能和素養。國際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為適應能力強,進入角色快,專業能力足,創新能力高[2]。這些折射在卓越會計人才培養上,就應當以人才需求為培養基礎,在意識上、知識上、能力上體現培養目標,在課程設計、教學模式上體現培養理念,在日常教學管理及組織保障上體現創新發展動態特征,培養真正具有國際視野,專業基礎知識實、人文科技素養高、溝通認知水平強、職業操作技能硬、創新發展及再學習能力足的會計專業人才。
基于高職生未來就業崗位,分析崗位能力構成,推導出“模塊化”課程。在厘清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組織高職專家教授、企業財務總監、會計師事務所專業人才,論證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模塊,結合市場動態,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將崗位能力為中心的理念固化在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方案應基于素能構成,分解崗位核心能力,可由基礎理論、 專業應用知識與能力、實驗實踐技能、知識拓展與深化、創新創業能力與國際視野等進行教學設計。
一方面要求專業教師,參加專業職稱考試,提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同時選派教師參加骨干教師培訓,并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逐步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另一方面聘請校外專家學者參與課題教學,到校內上課、作報告,共同完成專業課程講授、專業認知、崗位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環節的指導,跳出會計課堂的單學科的課程設計模式,提升學生創新學習能力,拓展會計學科的深度和廣度,為培養復合型卓越會計人才創造外部環境,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會計職業素養。
理論教學的抽象與實踐教學的具體是學生學習的兩個視窗,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實踐技能的訓練尤為重要?;跁媽W科的特點,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技能訓練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大類四個層次遞進開展。
1.認知實習。主要是組織學生到企業、銀行、會計師事務所、融資擔保機構等工作現場,參觀了解各類單位的機構設置、企業文化等;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座談、視頻講座等形式,讓學生對未來工作環境、工作崗位等有個初步的認識,提升專業學習的興趣和目的性。
2.校內實訓。一方面通過課程內的實驗實訓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操作技能,如通過開設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審計、財務應用軟件、財務管理、稅法等課程的課內實訓來達到培養目標。另一方面通過開設校內實訓實驗課程,如點鈔、出納、銀行稅務、綜合實訓等,集中指導學生進行崗位實訓鍛煉,通過對會計崗位基本流程的了解,熟練模擬每個工作崗位的實際操作,掌握必備的實務操作技能,進而提升學生的崗位運作能力。
3.頂崗實習。由學校統一組織和安排,或學生自我尋找并經學校認定相結合,通過到各種類型的行業企業從事相關財務會計等工作,熟悉崗位職責、工作流程、業務技巧等相關職業知識,提升職業意識,培養職業道德及團隊協作等職業能力,進一步確定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及需要改進提升的職業能力,使學習更有目的性,職業規劃更有方向性,減少盲目就業。
4.畢業實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自行聯系實習單位,實習期間,服從實習單位的管理,熟練掌握實習單位交辦的實習任務,同時觀察分析實習單位經營業務環境、企業文化、發展方向等,做一個有思路有準備的實習生,定期向實習指導老師匯報實習過程和實習內容,以得到老師和實習單位的指導和幫助,并對實習中獲知的實習單位商業機密保密。實習結束,根據學院的要求提交實習單位鑒定、實習報告和實習階段小結,作為評價實習成果的鑒定材料。學生通過實踐鍛煉,鞏固了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對社會現實問題形成分析,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以后的畢業工作奠定基礎。
專業創新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根據企業的具體環境、經營策略、產品供應鏈、財務管理流程等,設計出貼合企業具體經營情況的會計崗位及其工作流程等。這一能力的訓練,主要通過專業創新創業設計和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等形式進行。如,依托校內創新創業基地,創辦“卓越會計工作室”,面向校內校外開展代理記賬、報稅、培訓等工作業務,通過與外部企業合作,擴大業務,增進校企合作深度;同時,作為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定期邀請企業專家進行業務指導,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習平臺和創業平臺,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
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改進學習模式,提升學習興趣。一方面在班級教學中,學習基本理論、基本素養等,保證課程體系的基本內容的講授,達到基礎理論教育的目標要求。另一方面通過組建“卓越會計師特訓營”,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指導,聘請和安排校外專家和校內指導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職業規劃,提供一對一的輔導,通過輔助教學和材料推薦等,開展交互式教學,形成主—輔課堂,提升學生對會計專業的理解,增強專業素養與綜合素養。
高職院校的各類技能大賽,從對職業意識、職業能力的培養方面來說,有著一定的引導作用,可以作為衡量職教水平標準的檢測器,彰顯職業教育的價值,展示職業教育的風采,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3]。鑒于此,我們組織參加財經類的會計職業技能大賽、財稅技能大賽、審計技能大賽、國元證券杯等各類比賽,師生在共同努力中,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張張獎狀,更多地是利用比賽的平臺,讓學生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學生在比賽中意志品質得到了鍛煉和提高,職業素養得到了較大提升。同時,教師通過比賽,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與來自不同學院的教師交流,加速了對教研教改模式的探索,真正實現以比賽促學習,以比賽促教學,師生共同成長和進步。
目前社會各界在卓越會計師培養模式上基本達成共識,管理型、能力型、國際型等理念都被大家接受,但社會在變化發展,人工智能時代信息技術的變革,不斷地要求我們要動態跟進,不斷探索更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的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實戰演練。迫于會計工作本身的特性,企業對涉及到商業秘密的會計崗位,很難安排實習學生進行操作,如何完善“?!蟆甭摵辖虒W,實現深度合作,還需要各界人士的不斷努力和探索。
鑒于人才培養的多學科知識需求,如何打通會計學與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間的通道,培養管理型、能力型、國際型的復合型人才是一項復雜的工程[4]。當前會計學的教育教學體系大都是單學科的課程設計模式,如何整合資源,開發以學科生態為線索的教材及課程體系,組建跨學科的教學團隊,還有很多路要走。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鑒于人才培養的復雜性,知識面的廣博性,能力體現的多樣性,傳統的一張考卷定終身,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首先,在教師層面應該將課堂、作業、研究項目等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其次,在學生層面,知識技能的運用與創新可以通過項目研究性學習,案例報告與模擬實驗,崗位實習與學科競賽等內容的綜合評價。最后,將以企業導師(實習指導)為維度的實習崗位及業績評價進行定量定性考核。通過“三位一體”的考核機制,以期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