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輝
(江蘇省啟東市呂四中學 226241)
“一聽就懂,一做就錯”是目前很多高中學生學習物理時所面臨的困惑.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在理解這部分知識時,在智力活動中并沒有進行過深入地思考問題,不善于總結歸納,邏輯抽象性比較差,不善于在抓住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開展系統的理解活動等,從而導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不強.物理學習強調親身體驗,在“做中學”.基于現狀,筆者根據近十年江蘇高考的特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現以熱學中p-V圖象為例,談一些在習題教學上的粗淺認識,以期為廣大教師所借鑒.

圖1
例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其狀態變化的p-V圖象如圖1所示.已知氣體在狀態A時的溫度為260K,求:
(1)氣體在狀態B時的溫度;
(2)從狀態A→C的變化過程中氣體與外界交換的熱量.

題型特點:熱學中的圖象類問題往往考查的是分子動理論、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及熱力學第一定律等方面知識點的綜合應用,意在考查學生對圖象的分析與理解能力.

圖2
變式1 如圖2所示,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從狀態A經絕熱過程到達狀態B,再經等容過程到達狀態C,此過程的P-V圖像如圖所示,圖中虛線為等溫線.在B→C的過程中,氣體吸收熱量為12J.則:
(1)試比較氣體在A和B狀態的內能EA、EB的大小;
(2)氣體從A→B過程中氣體對外界做的功.
解析(1)A→B過程絕熱,Q=0,由圖象可知體積V增大,對外做功,取W<0,由熱力學第一定律ΔU=W+Q<0可得內能減小,即:EA>EB;
(2)根據題意虛線為等溫線可知TA=TC,則A→B→C過程有ΔU=WAB+WBC+QAB+QBC=0;又:B→C等容變化,有WBC=0,QBC=12J;A→B過程絕熱,QAB=0;由此解得WAB=-12J,即:氣體對外做功為12J.

圖3
變式2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從狀態A先后經過等壓、等容和等溫過程完成一個循環,A、B、C狀態參量如圖3所示,氣體在狀態A的溫度為27℃,求:(1)氣體在狀態B的溫度TB;(2)氣體在該循環中,吸收的熱量與放出的熱量的大小關系.
解析(1)在變式1的基礎上可解得:TB=600K;
(2)因為此類題型為理想氣體完成的是一個循環,所以在P-V圖象中判斷全過程氣體做功情況可以利用“逆正順負”的方法來確定.所謂“逆正”是指如果一個循環的P-V圖線是逆時針旋轉的閉合回路,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符號法則,全過程中氣體做的總功就取正值,即表示外界對氣體做功.反之就取負值.本題是順時針旋轉的閉合回路,則有W<0,再由熱力學第一定律ΔU=W+Q=0可得Q>0,即:Q吸>Q放.

圖4
變式3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經歷如圖4所示的A→B→C→A變化過程,其中A→B為等溫過程,已知氣體在狀態B時的溫度TB=200K,在狀態C時的體積VC=11.2L,求:(1)氣體在狀態A的體積VA;(2)氣體由C→A過程從外界吸收的熱量Q與對外做功W的大小關系.
解析(1)A→B為等溫過程,則由玻意耳定律可得:PAVA=PBVB解得VA=22.4 L;(2)C→A等壓膨脹,氣體對外做功,則W<0;溫度升高,內能增加;再由熱力學第一定律ΔU=W+Q>0可得Q>|W|.

圖5
變式4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狀態從A→B→C→D→A的變化過程可用如圖5所示的p-V圖線描述,其中D→A為等溫線,氣體在狀態A時溫度為TA=200K,試求:(1)氣體在狀態C時的溫度TC;(2)若氣體在C→D過程中放熱500J,則此過程中氣體內能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

物理教育的認知狀態轉變理論告訴我們,通過對習題以“一題多變”的方式進行物理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相互組合、溝通,增加學生的經驗并實現認知狀態的自組織,還可以強化學生對物理基本知識的應用,讓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核心知識點的剖析理解上,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激發興趣,進而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