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議題式教學尚屬于新事物,它的核心在于“議”,是一種以創設議境為載體,以學生議論為路徑,以學科知識為支撐,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在議題式課堂教學中,創設思辨性情境、兩難性情境和生成性情境有助于學生在“議”境中邊活動邊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思辨性情境;兩難性情境;生成性情境
議題式教學是與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課程相適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顯著特征是“議”,強調主題要具備“議”的特征,即選擇的主題需要議也能夠讓師生議;它注重創設情境化的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開展議論活動,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最近,在一節“參與民主生活”的公開課中,執教老師以“議”為引線,創設了助“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議”了起來,“玩”了起來。這節課共設置了三種恰到好處、令人喝彩的“議”境,讓學生過足了課堂“議”之癮。
一、 思辨性的問題情境——以問題和辯論為助推劑,激活思辨“因子”
思辨對初中生而言,更多的是體現在對他們思辨能力的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對議題的分析和推理,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澄清認知,加深理解。為何思辨?誰來思辨?怎么思辨?這是教師在擇取思辨性的問題情境時需要把握的。思辨的問題應側重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要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主體。因此教師設置議題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圍繞議題讓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在“參與民主生活”一框的教學過程中,執教者選取了以下思辨性的問題情境,以問題和辯論為助推劑,激活思辨“因子”。
[情境]社會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謠言,對此,人們有不同的態度和觀點:“說話權利包括說錯話的權利,對謠言的寬容本質上是對說話權利的保護”;“有些謠言沒有什么大的危害,可以寬容”;“謠言是沒有事實依據捏造的話,不能傳播”。你是否同意上述觀點?說明你的理由。
[活動1]以“謠言是否可以寬容”作為辯題,組織一場辯論會。辯論會簡化為三個環節:一是正反方陳述觀點及理由:二是正反方質疑辯論;三是結題陳述。
[活動2]正反方角色互換,再次闡述觀點及理由。
[結果]學生對本辯題的思辨結果總結如下:
正方觀點:①造謠是具有主觀故意的破壞行為,干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②無原則的寬容和漠視讓社會和人們變得麻木,寬容并不等于“放縱”。
反方觀點:①發表意見是公民說話的權利,言論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之一;②民主社會奉行寬容、合作和協商的價值觀念,社會生活中需要寬容。
對于學生來說,手機和網絡中經常接觸到謠言,出于獵奇心理對造謠的問題則很感興趣,因而執教者設置的辯論主題具備了學生真實和主動參與的心智前提。執教者通過設置“謠言是否可以寬容”這一問題,教法循序漸進,情境應時應景,促使學生理解寬容的邊界、謠言的性質,增強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民主態度。自主交流——觀點匯總——正反方辯論——正反方互換辯論,這里隱藏的四個小環節,使思辨活動動靜結合、層層遞進,尤其是正反方角色互換環節的突現,使聽課老師眼前一亮,也瞬間增強了課堂的“思辨”氛圍。
二、 兩難性的問題情境——以問題和心選為幫襯,直面責任“兩難”
正像哲學家黑格爾所說,“兩難”是“兩種合理性的沖撞”,因為兩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讓人進退兩難。“兩難”情境的最大功能在于讓學生在責任與價值沖突中思考、辨別和選擇,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情境中“兩難”的真實性、情境的生活性是教師在創設兩難性問題情境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在“參與民主生活”一框的教學過程中,執教者創設了“是否妥協”的“兩難”情境,以問題和心選為幫襯,直面責任“兩難”。
[情境]作為學生組織,學生社團實行民主管理。社團管理和活動表決一般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如果你是少數派,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A. 不會妥協,堅持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利益;
B. 改變自己的立場,服從集體的決定。
[結果]讓學生進行心選。
[點評]教師:為什么要少數服從多數?少數人的權利就不要維護了嗎?當你學會在“兩難”的情境中思考,并做出正確選擇的時候,便已經向成熟和理智靠近了一步。
少數服從多數是處理組織行動的最基本原則。在世俗的評判標準里,向他人妥協,改變自己的立場是非常憋屈的做法,但是作為集體的一員,“服從集體的決定”是對集體盡責的表現,這便形成了責任“兩難”。學生在私人利益和集體責任的“兩難”面前進行心選,這種“深刻的無奈”內化為“主動的選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便會在學生心里悄然生長。
三、 生成性的問題情境——以問題和求助為搭力,突擊課堂“生成”
葉瀾教授認為一節好課的五個標準之一就是“生成性”,它是不可預測和即時的,課堂高度靈活和開放,有師生情感和智慧的投入,在互動的過程中推動課堂產生質變、飛躍。然而,“課堂生成”極其考驗教師的教學機智,為誰生成?靠誰生成?如何解決生成?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樹立生本意識,珍視學生的“突然襲擊”,把問題本身看作可貴的課程資源;愿意為學生學習服務,充當學生學習的伙伴;緊緊依靠學生資源和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徑實現“生成”。在“參與民主生活”一框的教學過程中,課堂在尾聲階段出現了一個“急轉彎”,執教者即時把問題拋回學生,以問題和求助為搭力,突擊課堂“生成”。
[情境1]假如你所在的班級正在組織投票選舉班長,在“投誰一票”的問題上,你是怎么選擇的?說明理由。
A. 誰跟我關系好,票就投給誰。
B.誰有能力,票就投給誰。
[情境2]學生A:支持“好朋友”一票,有利于維護我們之間的友誼,而且還能在學習中給我“打掩護”。
學生B:工作能力是擔任班長的首選要素。
學生C:老師,我們村里選舉村主任的時候,有人給我爸一條香煙,希望投他的票。所以,誰向我拉票,答應給我好處,我就把票投給誰。(全班嘩然)
[情境3]教師:你所說的是社會生活中存在一些賄選行為,那我們接下來討論一下“能不能拉票賄選”。大家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現場咨詢聽課老師,或者借助老師的手機查找網絡資源。
[活動]學生們有的在討論,有的請教聽課老師,有的借老師的手機查找網絡……
[結果1]學生A:老師,我們小組認為拉票賄選是一種不法行為,影響選舉的公平性,會讓人對選舉失去信心。
[結果2]學生B:老師,這位老師(聽課人員)查到拉票賄選的危害,不在于賄賂金額的大小,而在于破壞民主、污染風氣和踐踏法治,影響優秀人才參選,容易導致選后腐敗。
[結果3]教師:這樣說來,我們應該學會理性看待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應然”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目標,那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同時我們需要看到,社會“實然”總不是那么完美,總有不和諧的聲音,需要我們通過制度的完善、公民民主意識的提升來糾正和抵制。
教學追求精心預設,但預設卻難于面面俱到。在這節課上,執教者珍視課堂生成,對學生提出的不可預測問題,即時調整課堂教學;聽課者積極輔助解決問題,學生們既合作探究又與聽課人員互動,多種教學力量的聯動使課堂進入了動態生成模式,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課堂產生了質變和飛躍,實現了亮麗的“轉身”。
總的來說,議題式教學尚屬于新事物,今后要實踐的道路還很漫長,例如議題式教學更適用于何種課堂?它有哪些特征?在運用過程中應遵循什么樣的原則等等,這些都有待于去進一步的研究。相信隨著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該教學方法會變得更加成熟,從而更好地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朱志平.基于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5).
[2]嚴宏亮.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探究——以垃圾圍城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9):14-15.
作者簡介:陳玉成,福建省莆田市,莆田青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