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佳興
(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 150080)
為響應國家繁榮藝術、“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號召,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升我國陶藝跨文化創作的品質和影響力,以哈爾濱師范大學為主體舉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藝術人才培養項目《陶藝創作人才培養》,于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5月28日,在哈爾濱、大慶、景德鎮分階段完成。《陶藝創作人才培養》項目旨在為國內陶藝創作帶來跨文化的視野和交流;以中俄跨文化陶藝的重要審美和創作價值為契機,給中國陶藝帶來全新的創作理念;通過跨文化的創作、融合來增強中國陶藝的文化自覺和創新思路,為我國的陶藝創作、科研等方面培養創新創作人才,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陶藝原創精品,推動跨文化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為了確保培訓質量,此次“陶藝創作人才培養”把精準遴選培養對象作為培訓的關鍵與重點。項目報名人數達到近200人,遠遠超過了計劃招生人數,且報名學員來自重慶、安徽、福建、江蘇、河北、河南、廣東、廣西、黑龍江等全國各地,覆蓋范圍較廣,涵蓋學科眾多,項目組委會決定分三次會議逐一篩選,做到既平衡項目學員組成的地域分布,同時也要保證未來陶藝創作的品質。項目組委會邀請了黑龍江省藝術設計協會秘書長張震甫、黑龍江省美術館學術委員會秘書長袁耕、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學偉、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副院長余雁、哈爾濱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霍炬等省內知名專家與學者共同參與對報名學員及作品的評審工作。歷經初評、復評、終評,在招生初評會議中從造型藝術和繪畫藝術兩方面出發,重點關注學員的創作視野和跨文化接受基礎,對學員的年齡、生源所在地,結合作品的風格特點、藝術構思、創作手法等因素進行綜合慎重考慮,最終確定40名學員參與“陶藝創作人才培養”項目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互鑒是樹立文化自信,推動構建人類文明共同體的重要因素。本次培訓的承辦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地處重要的國際化都市哈爾濱,是我國對俄開放的橋頭堡,歷史上有著中西合璧的文化積淀,和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和底蘊。培育項目,將文明互鑒、跨文化創作作為培訓的主題和特色,設計陶瓷藝術和跨文化創作的“創作交流—藝術策劃—美學評論”三個板塊有機結合,既有文化理論課程,又有跨界拓展課程;既有范式的課堂教學,又有實際項目參與;既有俄羅斯陶瓷藝術、跨文化創作最新理論、資訊研究,又有國內外陶藝跨文化創作案例分析。為了確保培育質量,項目邀請俄羅斯院士藝術家、俄羅斯阿穆爾州美協主席甘特拉齊耶夫·瓦季姆·維克多洛維奇教授,俄羅斯功勛畫家、哈巴羅夫斯克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杰姆琴科·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教授,俄羅斯知名油畫家、策展人柯切爾金娜·伊莉娜教授,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二級教授王偉建,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美術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何炳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副教授楊帆,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占紹陶藝實踐基地創始人占紹林,《中國陶藝研究》主編丁易名等,師資隊伍中,既包括了俄羅斯著名的陶藝大師、美術大師和策展人,又囊括了國內著名藝術院校相關專家,以及陶藝技能大師,實現了外籍專家、專業院校專家、手工藝技能大師的三者結合。
通過“中俄跨文化陶瓷藝術創作交流”、“中俄跨文化陶瓷藝術策展”和“俄羅斯陶瓷大師課程”三個系列課程,學員們充分與中俄陶瓷藝術專家、大師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全球化與陶瓷藝術”、“陶瓷藝術與文化記憶”、“新陶藝與跨文化交流”等議題。學員們先后趕赴大慶、景德鎮等地,開展實地的創作采風。在大慶,學員們饒有興趣地集中學習及考察了黑龍江地域特色的“大慶油陶”。充分感受到大慶油陶風格別致、形意飽滿、古樸典雅、工藝精湛,具有生活關懷的藝術特色;在景德鎮,為期11天的創作采風過程中,學員們在充分借鑒和吸收俄羅斯陶藝創作思路的基礎上,深入到陶藝本身語言的深處,喚醒陶藝從古至今的感染力。讓陶藝回到器皿中來,回到造物的田園里去,重新建立人和陶藝之間的關系,并創造出一大批作品,通過陶藝關懷人生,關懷生活,關懷心靈,呈現出生活關懷與文化交流的陶藝創作傾向。
通過項目培訓,學院從跨文化的視野出發,在培訓中解決傳統的活化和跨文化的轉化兩大問題,有效解決了中國作為一個陶瓷古國,傳統精神在這一代創作者的發揚光大的文化自覺問題;學員們站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努力實現中外專家的理念融合問題,解決多種材料、多種藝術樣式,乃至技術的跨文化應用;增加培訓的生活視野,讓陶藝充滿生命關懷和生活關懷,讓陶藝創作回歸器皿,讓陶藝培訓關注生活,并樹立了對傳承中國陶藝創作的文化自信。學員們精心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并于2019年6月21日,在哈爾濱禹舜美術館舉辦了項目的專題學院作品陶藝展。通過培訓,幫助本土陶藝創作人才,理解自我成長如何映射藝術家個體與世界的關系。借由陶瓷與工藝美術的開放特性,推動藝術創作者進入更廣闊的當代藝術意境,準確定位陶瓷藝術家在多元文化中的創作方向。
本次項目通過高水準、高標準的課程設置,實現了對創作理念、技能技法、跨文化視野、文化創意、展覽策劃、產業前沿等多個陶藝創作前沿問題的關注和探討,從多角度進行經驗與思想的傳授;通過在大慶、景德鎮等地陶藝創意機構和研究所以及陶藝市場運營機構的實地考察,為學員搭建和打通了審美、創意、市場的三大要素,為基層陶藝人才走向更高層次創作平臺,走向市場搭建了橋梁;通過持續的長期培養,讓學員與主辦單位、學員與學員、教師與學員之間,從個人到機構全方位建立專業合作脈絡,建立了良好的社會口碑。通過跨文化的創作、融合,實現了增強中國陶藝創作的文化自信和創新思路這一培訓目標,豐富了中國陶藝創作手法,拓展了陶藝跨文化的創作空間,為我國的陶藝創作、科研等方面培養出跨界創作人才,繁榮陶藝創作,打造和推廣陶藝原創精品,推動跨文化產業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