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濤,林 雪,董抒華,譚洪生,申紅望,朱國全
(1.山東理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2.淄博職業學院 陶瓷琉璃藝術系,山東 淄博 255314)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是研究如何將聚合物轉變成高分子材料或制品的工程技術,研究實現這種轉變的方法及所獲得產品質量與材料性質和工程技術因素間關系的問題。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高分子化合物的物理化學結構及性能;添加劑的作用、分類及選用原則;高分子材料制品設計和配方設計;流變學;高分子材料的混合與制備;各種成型方法的技術原理、工藝、成型設備等[1-2]。課程涉及到熱力學、流體力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流變學、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基本知識。作為一門獨立的工程技術學科,在聚合物的開發及應用推廣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在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結構等多方面進行改革[3-6]。本文探討對考核方式進行教學改革。
目前本課程考試的考核結構包括課堂考勤(10%),即考察學生上課出勤和平時表現情況;作業(10%),依據作業的完成情況評定成績;實驗成績(10%),依據實驗出勤和實驗報告評定成績;期末考試(70%),通過學生閉卷完成的考試試卷成績來評定。盡管現有的考核方式對提高教學質量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過程考核不夠靈活:原有的考核方式盡管強調了過程考核,也建立了以過程考核為主的考核體系。但是,主要通過作業進行考核,方式不夠靈活。因此,可能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參閱相關的教材及專業資料,甚至個別同學基本不閱讀教材,而是通過突擊或者其他方式來完成作業,這就導致部分學生所學習的專業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對基礎理論的掌握不夠深入。
(2)課程考核形式單一:課程考試以筆試、閉卷為主,學生偏重于期末突擊學習,考試在對平時學習的督促上顯得不夠有力,也不及時。如此,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非常膚淺,不能勝任材料學的科學研究和實際生產崗位的工作。
(3)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在傳統的考核方式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不夠突出,甚至是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得不到足夠的調動。因此,需要進一步探索新的考核方式和方法,完善以過程考核為主、期末考核為輔的考核方式,進一步強調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能動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鑒于目前教學和考核現狀,擬通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過程考核為主的考核方式,強化和加強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建立以學生為主導的課程教學和考核方式。
根據課程考試改革的要求,對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等進行了修訂。更新教學內容,從國內外相關的資料和課件中搜取圖像、動畫和視頻等素材,在實習基地中拍攝相關聚合物成型加工過程的錄像,添加到課件中和發布到網絡教學平臺,并結合課題組的科研實際,把一些優秀的案例引入課堂教學中。對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教學資源建設,把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件、導向任務單、課后練習題、與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料、考研復習資料、探究式學習目錄、視頻、動畫、實驗指導書、教學案例庫、考核評價標準等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建立課程在線試題庫,供學生課堂和課后進行在線習題訓練。
認真梳理每一章知識點,分清重點、難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方法,編寫知識點測評方式。測評方式類型:A 課堂討論;B 課堂觀察學生反映;C 課堂提問;D 布置課后作業或習題;E 在線測驗;F 在線討論;G 小組探究學習;H 實驗。重點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基礎理論的運用,綜合性實驗的設計等,大力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逐漸建立教學任務的完成主要以課外為主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教材制定課程授課計劃,并根據教材和授課計劃編寫了詳細的教案。
探索有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方式和環節,確定每個環節的合適的比重,修訂了課程考核評價標準。為了考察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情況,采取閉卷的形式考試。成績采用百分制,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為50%;考勤、小測驗、課堂口頭表述成績占總成績的8%;課程作業占8%;在線測試10%,小組探究性研究報告占7%;小論文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為7%,實驗課表現及實驗報告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為6%;課堂筆記學習心得4%。考勤成績的計算方法是:全勤8分;未請假視為缺課,缺課1次7分,缺課2次5分,缺課3次3分,缺課4次以上0分。在此基礎上根據上課時學生預習課程及回答問題情況酌情加分或減分。作業成績的計算方法與考勤成績的計算方法相似,按照學生作業的上交及完成情況評分。作業上交齊全,所有布置的作業均完成的達到滿分8分。
探索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每節課之前,學生需要看教學平臺上提供的導學任務單,根據任務單的要求來完成課前預習、課后學習和完成課后練習,學生也可以通過教學平臺、微信、QQ提問一些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靈活運用課堂在線測試和單元測試,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學生在測試完成后可以自己對照答案進行學習評價,老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對易錯、易混、難懂的知識點給予針對性講解。將學生的在線測試成績納入平時成績。課堂筆記學習心得讓同學們發布在教學平臺上,根據篇數和質量打分。
探索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在每學期初給每組學生布置一個探究學習題目,在課程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來完成,學生把每個章節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的研究項目緊密聯系,通過對高分子材料的選擇、配方設計、混合、成型工藝條件、模具及設備這樣一個高分子材料制備體系認識,培養科學的思維和精神,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同學一起努力的合作性,培養學生復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最終完成一個探究學習報告。在課堂上每組同學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匯報,同時將報告發布在教學平臺供各組同學進行互評。根據各小組展開調查研究、小組完成情況、線上線下互動討論情況、同學互評成績和老師成績給出小組探究性研究報告成績。
通過有效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充分發揮學生在過程性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探索有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方式和環節,確定每個環節的比重;科學合理設計階段性考核內容,重點加強對基礎理論的運用、綜合性實驗的設計等方面的測評,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充分發揮學生在過程性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改革提高學生對過程性評價的認識,使評價的水平由完全的下意識或潛意識水平以及情感水平逐步上升到理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