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初鋒,蘇 瓊,王彥斌,石 雷
(1.西北民族大學化工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城市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創新能力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化工行業的發展中既是如此。目前中國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是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新型大學生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合理組合,而且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培養模式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1]。
在當今世界,高新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早已不再像過去一樣僅僅要求課程學習能力,而更需要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還必須有強大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大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管理技能。隨著各高校招收學生數量在近些年逐漸增加,如何保證自己培養人才的質量和保證學生的就業率,成為各高校面臨的較大問題。今天,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國家的教育投入早已無法滿足高校培養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近些年,隨著學生對化學工程理論基礎課程的學習質量不斷提高,生產與科研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教育、科研、生產三者之間相互促進,不僅形成了良性的教育發展環境,同時也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由此產生了由生產、教育和科研相結合的模式,這種新模式實現了高校、生產廠家、科研機構等多種教育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滿足了不同領域對所需要人才的培養要求。 根據市場要求建立合作機制,將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具有實踐操作的工廠和科研院所聯系起來,成功實現了從知識轉移到消化到生產的教育形式。由于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理論和實踐不同步,綜合素質較差等問題,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成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培養模式。
這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應用于化工應用型人才的大規模培養,既保證了學生的基本知識,同時它還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工程能力,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并將知識與工廠相結合。要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就要建立一支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工程經驗,并能夠全面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在新建的本科院校中,由于教學任務較為繁重且科研任務較多,導致教師對實踐操作和實際生產的了解不足,通過建立產學研研合作平臺,從事專業知識課程的教師可以對企業進行深入研究, 及時掌握企業發展和應用的先進技術。 隨時了解不同公司對他們所需人才類型的要求。通過這種教師與企業相互交流的形式,我們可以更好地整合我們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知識,提高工程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
產學研合作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突出了實踐操作的重要地位。 彌補了過去只針對課堂教育和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使學生缺乏實踐能力的弊端。 這種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工程實習、課程設計、實驗操作等課程,并對學生的課外實驗研究和校外實踐進行培養,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供更多實驗課程,如設計實驗,一般實驗和項目實驗。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驗操作中,積極進行科學研究,提高創新意識和工程意識。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生產、教育、科研等合作項目,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和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了高校、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在培養過程中的教學資源和環境優勢。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高校向學生和學生提供課堂知識,在公司實踐教學中獲得實踐經驗和提升實踐能力。這是一種學習和研究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模式,這樣的發展方式不僅解決了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與企業需求能力脫節的問題,同時也大大縮小了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也得以大大提高。由此可見,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發展為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和企業技術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并可以為企業和科研機構輸送大量的高質量技術人才[3]。
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僅要提高創新能力,還要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提高需要在創新活動過程中感受氛圍,親身體驗,而實踐技能的培養需要增加動手能力的培訓。通過課堂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具有應用視角和應用價值的實踐活動的結合,提煉出具有價值的理論、方法和手段,這使學生可以在理論指導下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創造新的知識、新技術和新成果。生產、教育和科研合作的培訓模式正好符合這些條件。生產,教育,科研合作辦學和傳統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目標存在明顯差異。傳統教育模式針對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和知識素質的培養,而與大學教育體系相比,企業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科技研究部門,立足于科技發展的前沿,更直接地面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科技的發展,如果這種優勢能夠很好地補充到高校教學中,這將極大地促進高校人才的培養。
實踐證明,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不能完全依靠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也必須在教學中實踐。生產、教育、科研等領域的合作有利于形成全面的素質教育模式,更好的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提高專業技能,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