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其英,馬登學,田 充,李東嬌,梁士明
(1.臨沂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2.臨沂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新工科”的提出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這對于地方高校,既是一次機遇,又是一次重大的挑戰。 面對各產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地方高校如果能夠與時俱進,跟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基于新工科理念,發揮區域優勢,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拔尖創新型專業人才[1]。從而提升地方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教育領域占得先機。因此在新工科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回答和解決的問題。地方高校與重點高校相比,在生源質量、師資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而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上不能完全照抄985、211高校,需要結合自身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探索和實踐具有自身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
為此我們結合臨沂大學實際情況,以臨沂大學不斷增長的科研項目為切入點,秉承科教融合理念,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對地方高校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和科學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結果。
國外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注始于20世紀中葉,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在創新人才培養定位與發展模式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美國一批研究型大學將人才培養定位于社會精英,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3]。德國政府通過對大學的評比,評選出10所由國家重點投資的學校進行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5年投資19億歐元用于教育研究并著力精英培養。從國外對拔尖人才的研究來看,主要涉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法的改革,并且大多是微觀意義上的探討,體現了個性化特征。
2009年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出臺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一共在16所大學進行試點工作[4];2010年教育部啟動“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同年六月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2007年北京大學第一個獨立建制的本科學院——元培學院正式成立,其實際上是北京大學元培生化實驗班的延續與更新;2009年,北京大學元培計劃正式被批準加入國家實施的“拔尖計劃”。2009年,清華大學根據我國人才發展戰略著手開展“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2010年,清華大學首批入選國家教育改革試點項目“拔尖計劃”。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成立于2000年5月,并于2010年設立求是科學班并且重設混合班。竺可偵學院是浙江大學的榮譽學院,是對在校的本科生進行精英化培養的學院。
(1)明確地方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熱愛科學研究,為進入國內外大學及科研機構深造奠定基礎;同時要兼顧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具備較強的產品開發能力和攻克技術難題的能力。
(2)構建地方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項目服務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包含有效的啟蒙和選拔機制、實施細則、約束與激勵機制,建立動態分流機制,促進優勝劣汰,充分調動老師與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探討拔尖創新人才的特征、成長規律和影響因素,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益。
(3)探索地方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法體系:實行導師組負責制,以科研社會服務項目為抓手,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科技創新大賽以及各種學術會議,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創新能力。
(4)建設地方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保障體系:學院設立拔尖計劃專項資金,為選入“拔尖計劃”的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科學實驗提供資金和場所,定期召開入選“拔尖計劃”學生的學術論壇、研討會。
(1)建立拔尖創新型人才選拔機制:授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映、討論參與度、提交作業情況、學術熱情等多方面進行觀察和衡量,選拔知識、能力、素質突出的學生作為拔尖創新人才潛在培養對象,實施“選才”與“鑒才”相結合的多元化選拔方式[5]。
(2)建立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入選學生除必須修完通識課和專業必修課程外,可根據創新訓練需要和導師推薦自主選課。第二年學生開始參與導師科研項目,開展科研訓練。第三年主持大學生科研課題,參加各類大學生學科競賽。第四年發表科研成果,這些可以作為本科階段綜合實驗部分內容免修條件以及本科畢業論文內容。入選學生可優先申請赴國內外知名大學參加各種形式的聯合培養或校外交流訪學。
(3)建立拔尖創新型人才動態分流機制:對已入選的學生,建立個性檔案,進行跟蹤調查,通過期中、期末的綜合素質測評,每學年進行一次分流。對無法適應的學生讓其回到普通班級繼續學習,對于平行班中的綜合素質高、有特長的學生提到小班中,讓其接受適合其自身的個性化教育,遵循"定期考核、適時分流、擇優增補"的原則,實行動態化管理。
根據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培養方案、開設課程;改革教學方法,實施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導師根據學生特點實施個性化培養,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科研訓練提供指導;學院為學生開放基礎實驗室以及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臺,為學生從事科研創新訓練提供資金支持,定期組織學生召開學術研討會、座談會,交流工作進展,同時聘請校內外知名專家給學生做學術報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精神。
首先,教師針對培養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從自己的科研課題中拿出部分內容,設計成獨立的子課題,注意難度適中,既是學生沒有做過的,也是學生通過努力達到的,以避免挫傷學生積極性。學生拿到任務清單,要明確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查閱文獻,了解課題背景,還要學習解決問題需要的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這些才能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
然后,向老師匯報實驗方案,師生共同討論,找出不足,修訂實驗方案,指出注意事項。學生準備儀器和藥品,開展實驗,測定實驗數據,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撰寫研究報告,教師評價總結。
最后,學生完成基本的研究項目,掌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教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給出難度更大的課題讓學生去完成,撰寫學術論文或進行工程設計。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實際問題,凝練科研課題,申請國家級或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參加科技創新大賽或其他學科競賽,提交創新作品,進而提高創新能力。
基于地方院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剛剛起步,結合臨沂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科優勢,提出了包括人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分流和人才評價的培養模式,同時也指明了培養模式實施需要的方法指導和條件保障,最后給出了評價導師和學生的項目和方法。這一體系的實施有助于吸收具有創新潛質學生參與到科研項目子課題中來,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實現了科教深度融合。
對導師的評價重在精力的投入、培養計劃的實施、實驗條件的提供、研究過程的指導,這些都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同時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定的優惠政策,鼓勵教師肯于指導,樂于奉獻。對學生的評價重在從事研究的態度、精力投入、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關注獲得的創新成果和學習成績,設立創新基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活動。
以科研課題為依托,規劃子課題,以項目形式由學生申報。為申報成功的學生提供研究平臺,向學生開放創新實驗室、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外合作技術開發中心、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為學生完成科研課題提供有利的條件支撐。
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形成了一套基于科教融合理念下以學科平臺為載體、以科研項目為支撐、從選拔、激勵到培養、行之有效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并在臨沂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率先應用,建立了能夠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長效機制。本項改革取得的經驗推廣了到臨沂大學其他學院和其他地方院校,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中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5項,參加各類創新大賽獲獎50人次,指導學生發表學術論文15篇,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