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容 蓉
(山東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
2001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隨著我國中醫藥事業的快速發展,中醫藥日益受到歐美及亞洲各國醫藥界的重視,中醫藥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作為未來中醫藥研究與推廣的主體,絕大多數中醫藥院校的本科生畢業后考研或從事和中醫藥相關的工作,撰寫英文研究論文、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逐漸增多,他們肩負著將中醫藥推向世界的歷史重任,其學術水平代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水平。因此,培養既懂中醫藥專業知識又具備較高英語水平的復合型人才是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提高教學質量、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正是為了拓寬專業渠道,培養能用雙語自由交流、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引領學科專業發展方向的高級人才。
儀器分析法是指通過儀器測量物質的某些物理或化學性質、參數及其變化來確定物質的組成、成分含量及化學結構的分析方法,廣泛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特別是化學、物理、生物、醫藥、環保等領域。本文根據筆者近幾年雙語教學實踐,對開展《儀器分析》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我校雙語教學的實踐進行了闡述,并對現階段雙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儀器分析的研究內容除物質的元素或化合物成分、結構信息,還包括價態、形態、空間結構測定,以及表面分析、微區分析等,是藥學院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雙語教學是拓寬高校學生專業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準確定位、課堂互動、中英文結合等方式,充分闡釋各種儀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及應用,提高學生儀器分析的理論基礎及應用能力。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最新的儀器分析專業知識,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提高專業英語的表達水平、閱讀專業文獻和撰寫外文論文的能力,為今后參與國際交流奠定基礎。
目前,國內高校雙語課程一般是選用原版英文教材或選用校內自編的雙語教材。國內高校選用較多的儀器分析相關外文教材主要有Willard主編的Instrumental Methods of Analysis,Skoog 等主編的 Fundamental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Harris主編的 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Kellner 等主編的 Analytical Chemistry,Harvey主編的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Skoog 等主編的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Rouessac 主編的Chemical Analysis: Modern Instrument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以及Rubinson 主編的 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Analysis 等[1-2]。
英文原版教材原汁原味、內容詳實、緊扣學科前沿。但是考慮到課時、學生理解能力及經濟水平的限制,國外英文原版教材對絕大多數同學并不適用。因為英文原版教材頁碼要比國內同類教材多幾倍,以致大部分同學根本無法完成全部內容的閱讀和學習,而國外英文原版教材本身價格又是國內同類中文教材價格的十倍甚至更高,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也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因此,根據我校《儀器分析》講授內容,在參考了多本國外原版教材的情況下,我們編寫了針對我校本科生的《儀器分析》雙語教材。內容框架、知識點同步于我們選用的中文教材,語言則盡可能的保留了英文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這不僅減小了學生的閱讀壓力也降低了其經濟壓力。此外,我們采用筆者主編的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儀器分析》 作為配套中文教材供學生同步使用。
雙語教學一般是指用英語結合母語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但在我們國家大多數同學在大學之前尚未接受過專業課的雙語教學,因此聽課前對雙語教學會存在畏懼心理。而且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和外語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同學對一些較難的儀器分析方法原理用漢語教學都很難接受和掌握。如果一味強調全英文教學,很可能使那些英語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喪失雙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不但無法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可能最基本的儀器分析教學要求都無法實現,反而貽誤了學生[3]。相反,如果過多地使用漢語進行教學,又違背了雙語教學的初衷和本義。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儀器分析方法的難易程度和學生英語水平把握中英文講授比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課程剛開始時多用漢語,讓學生逐步適應雙語教學的節奏,隨著課程的推進,在學生克服了雙語學習的恐懼及陌生感并逐步適應時再逐漸增加英語教學比例。教學難點盡量用中文解釋,只給出專業術語的英文表述,以避免學生因聽不懂而產生厭煩心理。
由于《儀器分析》具有內容繁多、各成體系;概念、定義、術語及記憶的東西較多;須理解的東西多,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多;原理性東西多。因此如果直接開展雙語教學,會給學生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儀器分析》雙語授課對象定位為英語基礎較好,有強烈學習雙語課程意愿的同學。因為筆者學校的《儀器分析》中文課程為山東省精品在線課程,所以同學們可以課下先觀看在線視頻,在理解了《儀器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再進行雙語課程的學習,可以克服學生對雙語教學的畏懼心理,這也符合英語學習的規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還倡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4],學生通過課下查閱資料、課堂分組討論、相互協作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綜合思考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比如在講授各種儀器分析方法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英文教材,接著對學生進行分組展開討論,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儀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迅速抓住重點,形成教師引導、學生自學、集體討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于我校《儀器分析》雙語課的學時相比對應的中文課程并沒有增加,要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僅靠課堂時間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大量專業詞匯的學習需要在課前完成,對于課程內容也需要同學們課下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通讀。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地自學,在方法上進行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使學生最終擺脫教師這根“拐杖”。
明確的學習目標、強烈的學習愿望會激發學生無窮的動力。開課之前,教師需幫助學生了解儀器分析雙語學習的主要目的和意義,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那些真心想學習《儀器分析》雙語的同學熱情主動地投入該課程的學習并愉悅地享受這一過程。近三年的《儀器分析》雙語課均是在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的基礎上開設的,第一年選課人數19人,第二年62人,第三年81人,報名同學大部分具有較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雖然個別同學英語水平相對不高,但對《儀器分析》雙語課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因此也保留了其學習名額。結果表明,英語基礎好的同學無論是在平時課上討論還是期末考試成績都表現不俗。相對英語基礎較差的同學平時回答問題較少,期末考試在閱讀題意時也會存在理解偏差的問題,從而使最終成績受到影響。但是相對學生自己,還是實現了自我挑戰和自我實現,通過努力鍛煉了英語思維,開拓了國際視野。
我們還利用網絡技術輔助學生進行課外自主學習。例如,我們為學生提供一些美國知名高校的《儀器分析》相關網絡課程鏈接,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發揮各自的潛能。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儀器分析》雙語的綜合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并展開討論。因此教學過程中宜采用形成性評價,可以每講完一種儀器分析方法進行一次章節測驗,及時了解學生對每種儀器分析方法的掌握情況并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學生的課堂表現,譬如團隊討論的整體水平和參與度、發言積極性等也可以計入平時成績。
期末考試采用全英文試卷,題型和《儀器分析》中文課試卷相同,要求漢語作答,鼓勵英文答題。幾年來雖然只有個別英語基礎非常好的同學選用英文作答(有的已經出國深造,有的尚未畢業但也有了出國留學的想法),但為專業和英語能力特別突出的同學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
這樣既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儀器分析》雙語課的學習方法,即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時的積累而不是“考前臨時抱佛腳”;又能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避免因一次考試失誤而造成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評判。
雙語教學不僅要求任課教師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更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能夠專業地表述授課內容,用熟練的口語和學生溝通。從而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飛速提高,中醫藥院校與國際交流越來越多,在我校承擔雙語教學任務的老師基本是從國外進修回來的教師中進行選拔,以滿足雙語教學要求。筆者承擔的《儀器分析》雙語課的兩位主講教師均有美國高校訪問學者經歷。上課期間,不僅為學生講授《儀器分析》基礎知識,還會穿插一些美國本科生的學習方法及學習經驗,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此外,學校還定期舉辦雙語任課教師英語口語提高班,聘請外語學院高級教師對雙語任課教師的英語口語表達的發音、語法等問題進行糾正,并開展雙語任課教師間的交流,請獲得學生認可的優秀教師分享雙語教學經驗。學校還對雙語教學制定了激勵措施和鼓勵政策,如教學工作量按標準課時的兩倍計算,晉升職稱時優先考慮雙語任課教師等。學校配合雙語教學出臺的這些政策使我校目前有多門課程開設了雙語教學,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開拓了國際視野,也促成了任課教師的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