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
摘要:我國影子銀行的本質是信用中介,其具有的信用創造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貨幣政策的有效運行。本文重點對我國影子銀行的信用創造功能與貨幣供給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影子銀行的信用創造功能降低了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可控性及相關性,加大了央行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調節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難度,放大了金融風險和對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形成了挑戰。最后,文章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影子銀行 信用創造 貨幣供給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影子銀行規模逐年增加。根據穆迪發布的《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顯示,截止到2017年末,中國影子銀行資產規模達到65.6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9.3%和全球影子銀行規模的15%。影子銀行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對促進金融創新和經濟發展起到有利作用。但同時,影子銀行具有的信用創造功能也在不斷加強,衍生出大量的派生貨幣,且游離于銀行體系監管范圍之外,加大了央行將貨幣供應量用作調節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難度,放大了金融風險和對貨幣政策調控形成挑戰。
二、文獻綜述
(一)影子銀行的定義
“影子銀行”是一種重要的金融學理論,它最初是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Paul McCulley(2007)提出,并將其定義為“非銀行投資渠道、工具和結構性產品杠桿化的組合”。FSB(2011)將影子銀行寬泛的定義為信用中介,且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在中國,“影子銀行”概念尚未統一。袁增霆(2011)則認為國內影子銀行體系是可以通過對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替代性、依附性及其貨幣銀行信用創造的特點進行確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融業中的理財業務相關部門。巴曙松(2012)按照從最窄到最寬四個口徑對中國影子銀行進行了定義,其中最窄口徑僅包括銀行理財業務和信托公司,最寬口徑甚至包括民間借貸。
(二)影子銀行信用創造及其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Shin(2009)認為影子銀行規模的壯大會造成傳統的貨幣乘數擴大,導致社會貨幣供應量增大,從而加大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的調控力度。Andrew Sheng(2011)認為影子銀行體系的存在會推動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加,并提出新的貨幣供應量的計量標準:M5=M2+影子銀行信用貨幣創造。彭文玉、李英雋(2013)則認為信托貸款放大了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增加了我國貨幣供應。李新功(2014)借助VAR模型,指出影子銀行自身的信用創造功能向社會增加了信貸供給,擴大了貨幣供應量,對我國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影響貨幣政策調控效果。蔡雯霞(2015)通過CC-LM模型和VAR模型研究表明了影子銀行的存在擴大了貨幣存在形式,使得金融市場上貨幣供應量M2大大增加,超出了貨幣當局所要求達到的目標,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李亙,魯靖(2015)利用CC-LM模型和VAR模型指出影子銀行的發展會推動經濟增長、擴大貨幣供應量,但不會刺激物價而引發通貨膨脹。連飛(2018)通過BVAR模型研究發現了影子銀行對對貨幣供給的作用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作用。
三、影子銀行信用創造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一)降低了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
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銀逐漸使增強了貨幣與各類金融產品的可替代性,導致各貨幣層次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使得貨幣供應量的界定和計量越發困難,影響中央銀行對全部信用規模的掌控,給社會供給帶來挑戰。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例,期限為一周到幾個月不等的理財產品流動性處于貨幣存款與定期存款之間,靈活性強,難以將其進行準確的劃分。同時,部分影子銀行業務及產品游離于監管之外,其創造出來的貨幣供應量不能準確地包括在到中央銀行監測范圍內,這在很大程度削弱了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
(二)降低了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
從貨幣乘數來看,假設M為廣義貨幣供應量,設B為基礎貨幣,C為流通中的現金,D為活期存款,TD為定期存款,Rd為法定存款準備金,Re為超額存款準備金,c為現金存款比率,rd法定存款準備金率,re為超額準備金率,s為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率,則廣義的貨幣乘數。其中,則說明廣義的貨幣乘數和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率呈正向關系,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超額準備金率呈反向關系,反映了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控制準備金率來調整總的貨幣供給。如果考慮到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則整個社會的貨幣供應量將會發生變化。影子銀行會分流商業銀行部分存款進行信用創造,增加整個金融體系的貨幣供給(M=C+D+TD+S,其中S是指影子銀行信用創造而派生出的貨幣供應量),放大了貨幣乘數,進而削弱了央行通過控制準備金率來調整總的貨幣供給效果,減少了央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加大了對貨幣政策的調控難度,影響著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三)降低了其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
影子銀行體系在信用創造過程中,會使部分貨幣資金流通速度加快增強市場流動性,從而使得廣義貨幣供應量M統計遠遠小于市場上所需要的真實貨幣供應量,這將會減少了央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貨幣供應量這一中介目標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相關性,對穩定物價和促進經濟增長形成了挑戰。
四、政策建議
本文重點對我國影子銀行的信用創造功能與貨幣供給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影子銀行的信用創造功能降低了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可控性及相關性,加大了央行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調節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難度,放大了金融風險和對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形成了挑戰。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進一步加強對影子銀行信用創造功能的監管。自2016年以來,金融監管日益趨嚴,影子銀行的信貸創造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依然受到監管模式、監管能力、經濟增長等多層次、多方面的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從而導致對影子銀行信貸創造功能的監管難度十分巨大,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影子銀行信用創造業務的監管,提升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2)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影子銀行的信用創造活動具有隱蔽性,其創造出來的貨幣供應量無法準確地包括在中央銀行監測范圍內,加大了央行運用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這一中介目標的調控難度,放大了金融風險。因此,在各方面較為成熟的情況下,應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充分發揮利率政策工具的價格調節作用,逐步實現采用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參考文獻:
[1]彭文玉,李英雋.影子銀行信用創造機制及其對貨幣供應的影響[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0):51-55.
[2]李新功.影子銀行對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影響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4(01):71-76.
[3]李建偉,李樹生.影子銀行、利率市場化與實體經濟景氣程度—基于S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03):56-62.
[4]李亙,魯靖.影子銀行對我國貨幣政策效果的影響[J].金融與經濟,2015(09):20-26.
[5]殷彤.中國式影子銀行:界定、特征、風險及規制[J].吉林金融研究,2017(02):13-17.
[6]劉菊芹,曹曉飛.中國式影子銀行信用創造對貨幣政策影響的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7(04):20-28.
[7]連飛.中國式影子銀行與貨幣供給:促進還是抑制?基于信用創造視角的研究[J].武漢金融,2018(08):24-29.
[8]馬念.我國影子銀行風險與監管問題研究[J].商訊,2019(06):52-53.
(作者為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