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藝丹
摘要:趁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中印雙邊貿易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中印貿易失衡問題仍根深蒂固。本文通過分析中印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從該角度挖掘中印貿易失衡的潛在原因,以及給兩國帶來的不利影響,簡單地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競爭性? 互補性? 貿易失衡
近年來,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經濟合作愈加緊密,雙邊貿易得到了較快發展。2018年,中印雙邊貨物進出口額達到902.7億美元,年增長6.5%。[1]但中印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卻一直存在,以及因此引起了印度對華強勢的貿易保護主義,其發起的對華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也是有增無減,十分不利于雙邊貿易的良性發展。
一、中印貿易的競爭性
若兩國在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現狀或技術水平等方面一定程度上相似,那么雙方出口的優勢產品將有所重復,也就形成了兩國在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的競爭。[2]中印兩國都擁有富足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同為潛力巨大的新興經濟體,不可避免地兩國在國際貿易中存在一定的競爭性。可以看到,2019年上半年中國和印度前10大出口商品中就有5類為重合商品。
2016年我國與印度出口結構相似度達到了36%,且近幾年還趨于提升。20世紀80年代,中印兩國因相似的資源稟賦優勢,在服裝、鞋類和紡織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競爭較為激烈,相關產品出口結構相似度均在50%以上。
2010年后,我國勞動力人口進入下行趨勢,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因此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再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逐漸成為主導,而印度仍以初級產品和原材料出口為主。不可忽視的是,印度人口結構的年輕化,其勞動力成本不到中國的1/3,吸引著不少國際產業轉移,制造業將會是印度發展的重心。因此,兩國產業結構的差異性、要素稟賦的差異性越發顯著,近些年中印在雙邊貿易中表現出了較強的互補性,并且未來也將延續強互補性趨勢。
二、中印貿易的互補性
中印兩國都擁有各自比較優勢的產品,使得雙邊貿易之間存在互補性,表現為一“軟”一“硬”:印度在“軟”的方面有優勢,其高新信息技術產業一直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像制藥業、服務業也有著明顯的相對優勢,其中第三產業的GDP占比最大。而中國“硬”實力比較強,第二產業在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近幾年,得益于制造業升級,高附加值產品如機械、運輸設備等的出口越來越多。
需要強調的是,互補性中存在這樣三個特點:
(一)貿易產品類型單一且集中
兩國雙邊貿易出口的產品沒有顯示出過多的重復性,印度對華出口的前五類產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和粗加工制品,占對華出口總量的50%以上。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則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占對印出口總量超60%。這也說明了無論是印度對華出口,還是中國對印度出口,都集中在前五類商品。
(二)互補性中存在著不對等
對華出口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并不是印度最擅長的,并且這類貿易很容易被替代,我們可以從巴西進口同樣高品質的鐵礦砂,新疆自產的棉花也能滿足需求。但是反觀印度對華產品的需求則很難替代。因為印度從中國進口的是附加值較高的工業品以及生活用品,高性價比的誘惑讓其難以拒絕。
(三)互補性是單向的
中國從印度進口原材料,加工生產成成品(如機床、電子設備等),成品又出口到印度。這樣,便形成一個循環。但是反過來,印度卻沒有形成這樣的循環。印度從中國進口大量高附加值制品后,將其轉變為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如軟件芯片等,但是這些產品的主要出口對象并不是中國,而是歐美國家,所以說互補性是單向的。不過,在制藥領域的互補是雙向的。印度從中國進口藥材原料,制成藥品后出口到中國。
三、中印貿易的失衡及其影響
實際上,上述三個看似溫和的特點是中印雙邊貿易失衡的潛在表現。也就是說雙邊貿易的互補性越強,貿易失衡越嚴重,而雙邊貿易失衡越嚴重,除了加深貿易摩擦,影響兩國進一步的貿易合作以外,也帶來了不良的經濟后果。
特點一意味著兩國在雙邊主要產品的出口上依賴度高,一旦其中一國對另一國的這些產品設定貿易壁壘,短期內將對該產業貿易量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影響國內生產量以及國民的貿易利得。特點二和特點三也許會擴大中印雙邊貿易規模,卻對減緩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毫無幫助。2015年至今,中國一直是印度的第一大貿易進口國,同時也是第一大逆差來源國。雖然近幾年印度對華的貿易逆差有所降低,得益于像藥品雙向互補貿易量的擴大等,但差額仍然很大。
中國對印度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讓中國被誤解為一個不惜犧牲別國利益,大力發展出口的“自私”國家,還形成了中國利用增加外匯儲備以贏得更有優勢的貿易地位的錯覺。但是,這其實給中印貿易磋商時平添了非理性因素,處于貿易逆差的國家會更有提出條件的底氣與籌碼。再者,中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雖增加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但由于央行收匯需要投放大量人民幣,致使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大,房價、股價等資本品價格上漲。所以,雙邊貿易失衡都不會是兩國期望的狀態。
四、中印貿易失衡的對策
中印貿易失衡問題想要很好地解決,需要的是雙方共同努力而不能只指責一方,唯有和平地在談判桌上商議,才能取得共同發展。基于上述分析,筆者簡單地提出兩點建議:
(一)充分利用好雙邊互補性特點
中國繼續對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訓進行幫助,增加與印度的服務貿易,特別是對其高技術產品的進口。印度借此大力投資制造業,結合自身信息技術產業優勢,將傳統制造業進行轉型升級。這樣,便可緩解特點二和特點三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兩國在其他產業都還有合作的潛力,比如當下興起的5G技術革命,中印可以將各自硬件和軟件優勢對接,強強聯手。而不是僅局限于幾個產業,應將互補市場做大做強。
(二)推動中印自由貿易區的設立
自貿區的建成使得中印兩國市場連通起來,不僅減少了貿易摩擦,也有助于引入更多物美價廉的進口商品,增加雙邊貿易量。但是印度方面對自貿區的建設顧慮還比較多,也尚未有成形的自貿區規劃。往后兩國應加強政治對話和貿易磋商,增加政治互信,消除誤解與偏見。相信在兩國政府共同努力下,運用各方智慧,中印自貿區的未來將清晰可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別報告.https://coun- tryreport.mofcom.gov.cn/default.asp.
[2]陳菲.中越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分析.《商場現代化》,2015年第12期.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