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欽玉
摘要:資金是地方經濟生存和發展的血液,越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越大,在融資渠道相對匱乏的背景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成為支撐其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資金來源。但又由于欠發達地區在自身稟賦和社會軟環境等方面先天存在不足,往往成為制約銀行信貸資金投放的因素。本文結合福建南平信貸承載弱化的現象,分析了制約欠發達地區銀行信貸投放的因素,并進一步提出對策,以期推動欠發達地區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促進欠發達地區的地方經濟發展。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信貸承載? 對策
資金是地方經濟生存和發展的血液,越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越大,在融資渠道相對匱乏的背景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成為支撐其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資金來源。而存貸比是反映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力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貢獻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推動欠發達地區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提升欠發達地區的信貸承載力,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存貸比,對促進欠發達地區的地方經濟發展十分重要。
一、南平市經濟金融概況
南平地處福建省北部山區,是全省轄區面積最大的設區市,區內多山,山地面積占全省山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呈現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受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稟賦等因素影響,南平市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經濟總量長期居全省末位。金融業的規模與經濟的發展水平相匹配,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導致南平銀行業的規模也相對較小。截至2018年末,南平市共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29家,各項存款余額1793.76億元,僅占全省各項存款余額的4.36%;各項貸款余額1384.46億元,僅占全省各項貸款余額的3.18%,兩項指標排名均居全省第9位(見表1)。
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且在金融市場發展相對不夠成熟的背景下,銀行業的信貸資金必然成為支撐南平市經濟增長的重要資金來源。但是,從近幾年的情況看,南平市的銀行業存貸比長期在80%左右的低位徘徊,排名居全省末位。特別是2016年以來,存貸比呈持續下降趨勢,至2018年末,下降至70%左右,低于全省水平近30個百分點,信貸承載呈現日漸弱化的趨勢。(見圖1)
二、南平信貸承載弱化的原因
南平地區存貸比長期處于低位,且出現存貸比逐漸下滑、信貸承載日漸弱化的現象,與地區的經濟基礎、金融軟環境、監管政策以及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管理體制等因素有關。
(一)承貸基礎相對薄弱,銀行信貸拓展空間有限
1.產業結構有待提升和優化。南平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農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占比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從2018年末的數據來看,其三次產業比為16.2:43.6:40.5,一產在三次產業中占比偏高,并且多山的地形決定了其農業生產以傳統小規模種養模式為主。但近年來,隨著國家支農補貼力度的加大,農戶種養經營相對“不差錢”,導致農戶對銀行的貸款需求不旺。從南平的工業來看,其工業主要以食品加工、竹木加工、輕紡等中低端制造業為主,且企業經營規模較小、盈利能力較低,承貸能力有限,導致銀行增貸較為困難。
2.人口外流現象較為嚴重。南平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而周邊沿海的福州、廈門、泉州等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對南平的人口造成“虹吸效應”,導致當地大量人口外流,同時也造成對購房、消費等貸款的外流。從近5年的數據看,南平的戶籍人口僅增長7.38萬人,人口增長緩慢,地區消費能力有限,消費貸款增長乏力,制約了對銀行的信貸需求的增長。
3.缺乏大項目的支撐。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往往對投資拉動的依賴性較強,且南平銀行業的各項貸款中,固定資產貸款占比保持在40%左右。但近年來,隨著地區內高速高鐵等存量項目陸續完工,5000萬元以上大項目占比下降,固定資產信貸需求減弱。
(二)金融生態仍待提升,影響銀行信貸投放
1.資源優勢未有效轉化為資金優勢。南平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稟賦條件較好,但受農戶零散經營、權利流轉不暢、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資源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資金優勢。從2018年末的數據看,地區內的林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兩項抵押貸款余額僅8.76億元。
2.企業素質亟待加強。南平大企業相對匱乏,除南平鋁業、南孚電池、太陽電纜等幾家大企業外,中小企業在全市企業中占比超過60%,而且小企業往往多存在經營管理不健全、財務報表不規范、擔保抵押物缺失、資信等級偏低等問題,難以達到銀行信貸準入門檻,小微企業增貸較為困難。
3.社會誠信意識有待加強。在經濟下行背景下,惡意逃債、合同違約、債務拖欠等經濟失信現象增多,個別區域甚至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如轄內某縣一村因涉及民間借貸,出現大面積違約,涉及金額達3億多元,導致銀行業金融機構產生慎貸、恐貸心理。
(三)信貸管理體制和風險約束機制不合理,基層行信貸投放受限
1.集權式信貸管理體制缺乏靈活性。大型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采用集權式信貸管理體制,貸款投放傾向“雙大”“雙優”,導致基層行缺乏經營自主權和積極性,在信貸管理上保守有余,靈活不足。
2.信貸責任制度考核過嚴。近年來,經濟下行導致部分機構損失問責的順周期效應明顯,近幾年,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近一半員工被問責,個別機構問責面甚至高達100%,信貸員產生惜貸、慎貸的逆向選擇思想。
3.監管考核影響縣域農合機構增貸。南平存貸比偏低現象主要反映在縣域層面,10個縣市中有6個存貸比為60%左右。縣域農合機構存款增長較快,可用資金較為寬裕,但受銀行監管部門合意貸款額度限制及MPA考核對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核心指標的要求影響,貸款投放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對策建議
解決南平地區存貸比偏低的問題,提升銀行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力度,需要政府、銀行和監管部門通力合作,統籌協調。
1.政府層面。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加強軟環境建設。一是打通資源轉化為資金通道,探索林業集約化經營,將松散林權集中至統一主體,用于林木養護或經營,形成有效信貸需求。二是突出綠色發展主題,做優做強基礎性產業及旅游、制茶、健康、養老等特色產業,以生態吸引人,以產業留住人,同時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做好項目引進工作。三是協調工商、稅務、法院等各職能部門與銀行共同聯手推動“誠信南平”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同時,打擊逃廢債行為,支持銀行利用法律手段維護金融債權。
2.銀行層面。一是制定科學合理的不良考核機制,合理確定盡職免責范圍,在有效降低信貸風險的基礎上,與實體經濟形成可持續性的良性互動。二是強化業務拓展,創新業務模式,緊密結合地方發展戰略,通過“政銀合作”對接綠色信貸、節能技改、科技小巨人等優質成長創新性企業,特別是農小銀行機構,應立足“支農支小”定位,強化對縣域經濟和“三農”的支持力度。三是貼近實際進行授權,向分支機構、縣域分支合理下放審批權限,提高基層行放貸積極性。
3.監管層面。一是鼓勵機構創新業務模式,探索各類產業基金項目貸款,為地方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二是引導銀行業機構優化信貸結構,改變“貸大、貸長、貸集中”的傳統業務思維,加大對中小企業和金融“精準扶貧”的力度。三是人行、銀監完善溝通協調機制,通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強信貸投向指引,指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入,促進經濟發展與信貸增長。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廣安市中心支行課題組.欠發達地區銀行業機構存貸比走低的原因分析——以廣安市為例[J].西南金融,2012年第11期.
[2]邵光清.中部欠發達地區縣域存貸比問題研究——荊州個案[J].武漢金融,2012年第12期.
[3]中國人民銀行赤峰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赤峰市金融機構存貸比偏低的主要因素及對策建議[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
[4]楊永貴.貧困地區縣域金融抑制實證分析與對策——以固原市轄區四縣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14年第5期.
[5]曲平.信貸承載力弱化:威海市存貸比走低的案例分析[J].北方經貿,2015年第12期.
[6]石俊.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與存貸比偏低矛盾探析[J].北方金融,2016年第7期.
(作者單位:福建武夷山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