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媛 袁天昂 唐青生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縣域信貸資金嚴重短缺,遠不能滿足需求,極大地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本文對云南省尋甸縣近幾年來農村信貸資金供給與需求狀況進行了分析,并對其未來三年農村信貸資金供求數量進行預測,分別從政府、資金需求方和資金供給方三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共同促使農村金融機構與企業和農戶等市場各方形成良好的信貸合作關系,盡力滿足“三農”快速發展的信貸需求。
關鍵詞:縣域金融? 農村金融? 農村信貸資金? 供求失衡
一、尋甸縣農村信貸資金供給狀況
尋甸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屬昆明市郊縣,國土面積358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自治縣、貧困縣和山區縣。截止2016年末,全縣轄14個鄉(鎮)、167個村民委員會、1,826個村民小組、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鄉村戶數128,801戶,鄉村人口數511,156人。2016年,尋甸縣地區生產總值為82.23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2.36億元,比上年增長6.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4.98億元,比上年增長5.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4.9億元,比上年增長10.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7.5:31.9:40.6調整為27.2:30.4:42.4;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萬元,比上年增長8.6%,人均消費支出1.77萬元,比上年下降14.5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524元,比上年增長10.6%;農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388.2元,比上年增長7.3%。
目前,尋甸縣共有農行、建行、郵儲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中成村鎮銀行六家金融機構,初步形成了以國有商業銀行、農商行為主體,股份制商業銀行為兩翼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現代金融組織體系。截至2016年12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38.17億元,比上年增長7.83%,其中儲蓄存款76.4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5萬元;貸款余額84.98億元,比上年增長21.01%,其中,涉農貸款余額61.23億元。
為便于統計分析,本文重點將尋甸縣域內六家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涉農貸款余額作為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對非正規金融機構與民間借貸所提供的資金供給未做統計研究。下表1為2012年以來尋甸縣6家金融機構提供的農村信貸資金供給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每年都實現了明顯的穩步增長,尤其是農商行,不僅數額最大,而且占比也最高,2015、2016年達到80%以上,其次是農行和農發行。
二、尋甸縣農村信貸資金供求失衡狀況及預測
(一)尋甸縣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增長情況及預測
下表顯示,2012年以來,尋甸縣各項存款均穩步增長,其中,2014年、2016年增幅均為9%,考慮到經濟下行慣性以及尋甸縣近幾年GDP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的事實,2012-2017年中各項存款增幅眾數取最低值9%作為今后三年尋甸縣縣域各項存款增幅,由此計算出2018-2020年縣域內各項存款分別為167.8億元、182.9億元、199.34億元;對于各項貸款的預測,出于謹慎性考慮,采用2012-2017年增減變動額的平均值10.05億元作為未來三年的預測增減變動額,由此計算出2018-2020年各項貸款分別為104.2億元、114.25億元、124.3億元;對于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的預測,分析表1中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歷年增減變動額可以發現,2012-2017年變動額平均值為6.04億元,各年變動額波動不大,相對穩定。然而,考慮到2016-2017年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增幅均為8%的情況,且增幅8%小于增減變動額6.04億元帶來的增長,同樣,出于謹慎性考慮,依然采用2015-2017年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增幅眾數8%作為未來三年增幅比例,由此預測出2018-2020年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分別為71.72億元,77.49億元、83.72億元,具體見下表2尋甸縣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增長情況及預測表:
為避免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較大差異,利用存貸比以及涉農貸款與各項貸款占比等監管指標對預測值進行檢驗。2012年以來,存貸比均較為穩定,在60%左右徘徊,低于銀監會監管紅線75%,由2018-2020年各項存款、各項貸款計算出來的存貸比預測值為62%,滿足上述條件;盡管各項貸款、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自2012年以來均逐年增長,但正規農村信貸資金增幅卻小于各項貸款增幅,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占各項貸款的比例呈現出下降趨勢。由2018-2020年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各項貸款預測值計算出來的2018-2020年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占各項貸款的比例預測值滿足上述條件。故認為2018-2020年各項存款、各項貸款、正規農村信貸資金供給量預測值通過檢驗。
(二)尋甸縣農村信貸資金需求量預測
1.農村企業信貸資金需求預測。在充分考慮農村企業信貸資金需求現狀基礎上,我們獲取了尋甸農商行、農業銀行尋甸支行2017年申貸滿足率以及各家存量農村企業貸款總額,對縣域內2017年農村企業貸款需求進行估算。
尋甸農商行2017年農村企業申貸滿足率為81%,農村信貸資金中除了農戶貸款外的其他農村企業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等余額為13.68億元,占縣域農村企業貸款總額22.8億元的60%;農業銀行尋甸支行2017年農村企業申貸滿足率為70%,農村信貸資金中除了農戶貸款外的其他農村企業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等余額為4.86億元,占縣域農村企業貸款總額22.8億元的21.32%;剩余4.26億元中,3.28億元為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因其政策性較強,投向明確,在用逆推法考察農村企業貸款需求時,應將其剔除;剩余0.98億元為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建設銀行部分農村企業貸款,因其占農村企業貸款總體比重較小,出于成本及效益考慮,不作為考察對象。于是,根據尋甸農商行及農業銀行尋甸支行2017年末存量農村企業貸款余額以及各自申貸滿足率,估計出2017年尋甸縣農村企業貸款需求總額為13.68/0.81+4.86/0.7=23.83億元③。根據尋甸縣自2011年以來GDP增速平均值10%測算出其未來三年即2018、2019、2020年農村企業信貸資金需求約為26.21億元、28.83億元、31.72億元。
2.農戶信貸資金需求預測。農戶信貸資金需求增速分析。從下表3可見,2011年以來,尋甸縣GDP穩步增長,2012年增速最高,2015年起增速明顯放緩,考慮到當前經濟新常態與經濟下行慣性,剔除了2012年過高增速,GDP平均增速為10%左右,故我們將歷年GDP平均增速10%設定為農戶信貸資金需求增速預測值。
未來三年農戶信貸資金需求預測。通過隨機對尋甸縣201戶農戶收回問卷的統計,得出201戶樣本農戶2016年信貸資金需求總額為715萬元。截止2016年末,尋甸縣共有128,801戶農戶,假定未來三年農戶總數保持不變,可計算出2017年農戶信貸資金需求量為45.8億元。以縣域歷年GDP增速平均值10%作為未來三年尋甸縣農戶信貸資金需求增速,由此測算出縣域農戶未來三年即2018、2019、2020年信貸資金需求分別為50.38億元、55.42億元、60.96億元。
(三)尋甸縣農村信貸資金供求缺口分析
按照以上方法測算,尋甸縣未來三年農村信貸資金供求存在著較大缺口,需求大于供給,且逐步增大,具體見下表4:
從上表可見,尋甸縣農村信貸資金供求總量失衡,需求大于供給的差額缺口明顯且在逐年擴大。從更深層次上分析,主要是結構失衡:首先,信貸資金使用用途結構失衡,針對農戶、農村企業量身定做的信貸產品種類非常有限,難以滿足農戶和企業生產、生活等多樣性需求;其次,信貸期限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期限不對稱上,目前縣域內針對農村的信貸產品期限一般為中短期,一年內短期居多,難以滿足農村企業和農戶中長期資金發展需求。
三、對策建議
(一)政府方面
1.完善相關配套機制,降低信貸交易成本。第一,建立政府主導的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有效分擔金融機構風險;第二,建立產業引導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第三,構建銀行、農戶或農村企業、融資擔保公司之間新型風險共擔機制,著力解決農戶、企業缺乏有效抵押物的融資瓶頸,以農村“三權三證”作為重要抓手,推動農村改革縱深發展,有效發揮“信貸+農業保險”在保障農村企業生產運營和穩定農戶收入方面的積極作用。
2.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多部門聯動,破解農村信貸“囚徒困境”。第一,政府應帶頭履行并維護社會信用,采取一攬子政策手段,除正向激勵外,還需對失信人給予嚴厲懲戒,加大對金融案件的執行力度,充分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第二,加強誠信制度建設,把各種違約違規信息放到陽光下,從根本上加大對個人和企業違約懲罰力度,使違約者“得不償失”;第三,根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盡快建立和完善本地區信用信息系統,規范、系統地采集信用記錄;第四,繼續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三級聯創工作,為農戶等農村經濟主體增進信用提供基礎服務;第五,適當放寬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條件,為其業務開展提供基礎條件;第六,積極引導并著力規范農村民間信貸,有效補充農村信貸資金供給空缺的同時,給金融機構一定的競爭壓力,讓其有貸款的動能,農戶有還款的壓力,打破囚徒困境中(不放貸、不還貸)的納什均衡。
3.持續優化政策環境,提高農業項目收益。第一,有的放矢加強引導,多措并舉提高農業項目投資回報率,提升農戶、農村企業償債能力,讓金融機構敢于放貸,農戶、企業合規用貸;第二,強化法規政策宣傳力度,積極匯總收集相關信息,采取靈活的政策措施,使企業、農戶充分知曉并享受優惠政策,著力提高農業項目收益;第三,積極發展和規范互聯網金融,推動“互聯網+金融”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二)需求方
1.學習金融法律法規,積極利用各種政策優惠。第一,在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協助下,農戶與企業應發揮主動能動性,利用各種渠道充分了解國家頒布的相關金融及稅收優惠政策;第二,利用好政府創業基金和金融信貸支持等政策,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信貸效果;第三,不斷學習和參與金融機構及其信貸人員的金融知識與業務宣傳活動,及時了解掌握與信貸有關的優惠政策,積極申報各類農業項目并提高項目投資收益。
2.提升資信水平,通過銀行最低準入門檻。第一,對于農村企業,首先應自覺建立、完善和規范自身的財務制度;第二,逐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制度,實現經營管理不斷規范化;第三,對于農戶,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或互助組等農民自己的經濟組織,在生產上和資金上進行互助合作,直至產供銷資金融通一條龍服務,提高正規渠道獲取貸款資金的可能性;第四,防止不良信用記錄,否則被列入信用“黑名單”將會寸步難行。
3.搞好自身經營管理,降低信貸交易成本。第一,“打鐵仍需自身硬”,為此,企業、農戶必須從根本上練好內功,提升自身競爭力,不斷改善和提高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結合當地特色,創建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產品,并加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才能在有效信貸資源中獲得銀行的青睞。第二,認知農產品價格波動的規律性,避免盲目跟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給本就具有較高風險的農業雪上加霜。
(三)供給方
1.切實轉變觀念,不斷增加農村信貸資金有效供給。第一,農村金融機構是農村信貸資金供給的主力軍,擔當著當前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重任,應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不斷增加農村信貸資金有效供給;第二,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新時代新常態發展所需要的市場觀念、創新觀念、服務觀念和效益觀念,要深刻認識到農村金融生態是一個共生互益的生態鏈,只有對方好了自己也才會獲益,否則雙方都會受到傷害而難以發展。
2.積極主動作為,不斷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第一,作為農村金融機構,絕大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著政策性功能,有責任將普惠金融的光芒照耀到農村的每個角落。尤其是作為“三農”主力軍的尋甸農村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將網點下沉,將資金向農村配置,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三農”;第二,積極支持農村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支持農業生態旅游、支持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支持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及“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這“三張牌”的打造。
3.完善信用評級機制,降低農村信貸資金沉沒風險。第一,全面加強農戶信用建檔立卡建設,為信用評級的有效運行奠定數據基礎,并定期對受貸農戶進行測評,從源頭上有效控制農村信貸資金沉沒風險;第二,為農村企業建立信用檔案,進一步摸清企業所屬行業、產業形勢、所處周期、資產經營狀況、盈利模式、貸款需求、現金流、償還能力等,及時推出差異化、個性化金融服務,提升其對銀行的品牌認知度、忠誠度;第三,對農村企業進行多維評價,提前有效消除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風險,全力搭建普惠金融服務“直通車”,以真正實現打通農村信貸資金順暢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4.完善信貸管理體制,降低農村信貸資金機會成本。第一,在遵循可持續性、相互成長的基礎上,完善信貸支農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二,有側重、分等級實行科學營銷,建立健全良好的信貸營銷機制,包括借款人培訓制度,監督制度等,由外向內,不斷降低信貸資金投放的機會成本。
5.創新農村信貸制度、產品與服務。第一,針對目前縣域內農村信貸產品期限大多為中短期,建議對相關信貸產品與業務適當延長二到三年,以更好地滿足企業與農戶的生產性資金需求;第二,農村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機構、網點、人員扎根農村基層、掌握大量“軟信息”的優勢,結合各地特色優勢,按照“普惠、便利、持續”的原則,不斷創新針對農村企業、農戶的信貸產品與服務,簡化業務流程,簡化辦理手續,有效解決農村信貸資金用途結構失衡問題;第三,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構建起金融機構和企業、農戶間的長期良好信貸關系,不斷降低信貸交易成本,提高信貸資金效率,實現多贏局面。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人民銀行尋甸縣支行2012-2016年涉農導向評估表(內部資料)。
②表中2017年以前數據由人民銀行尋甸縣支行提供,2018-2020年數據為根據以前年度數據推測。
③數據來源于尋甸農商行、農行尋甸支行2017年度信貸執行情況分析報告(內部資料)。
參考文獻:
[1]巴紅靜.基于制度經濟學的我國農村金融需求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2(10).
[2]胡新杰,趙波.我國正規信貸市場農戶借貸約束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2).
[3]李萬超.中國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結構研究[D].遼寧大學,2014.
[4]朱一鳴,張樹忠.中國縣域金融排斥問題研究[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7(4).
[5]王贊新,吳靜.湖南省縣域信貸資金流失及其回流機制研究[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8(3).
(王芳媛任職于云南省尋甸縣農村商業銀行;唐青生系云南財經大學金融研究院教授;袁天昂系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