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輝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我國國有企業有了更多更廣的投資和融資途徑,同時也面臨著新型的金融風險。本文對“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面對的金融環境進行闡述,分析目前國有企業金融風險的主要形態和來源,并提出了金融風險防控的相關措施。希望本文能夠為“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的良好發展以及國際金融環境的構建提供幫助。
關鍵詞:一帶一路 國有企業 金融風險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我國改革開放在新時期的新表現形式,是我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履行大國國際責任,加強各國互利合作,謀求世界共同發展局勢的新型國際戰略。從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之后,我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源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當中,經濟貿易是先鋒官,國有企業是領頭羊,但是貿易受金融影響,國有企業始終面臨著較為嚴峻的金融風險,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所面對的金融環境
“一帶一路”戰略旨在通過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政治體制、科學技術和教育文化之間的交流,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伙伴關系,形成國家間的互惠互利關系,共同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各個國家需要在政治態度上達成一致,在經濟政策方面開放經濟,并且也需要各國不斷提高自身的經濟能力和對外交流能力。國有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者開拓者的角色,雖然“走出去”已經是國有企業謀求發展的根本戰略,但在“一帶一路”市場上,國有企業面對的金融環境不容樂觀。首先,“一帶一路”上各國的政治環境不同,各國政府之間的經濟政策差別較為明顯,由于政策導致的金融環境不穩定情況也非常明顯,國有企業的投資和融資行為都受到重大影響;其次,“一帶一路”上各國企業和金融業發展的趨勢不同,具體情況也不一致,但是國有企業的金融活動與銀行之間的連帶關系非常強,一旦進入到國際市場,缺乏與銀行間的聯動可能性,就面臨著非常大的風險;第三,“一帶一路”旨在構建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國有企業的經濟貿易行為是以經濟為突破口尋求各國之間的共榮,這就意味著信息的共享和責任的共擔。但實際情況是很多國家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經濟困難,這些國家的企業沒有共擔責任的能力,在市場信息收集方面,由于技術問題和政策問題,也不共享等同的力量,這意味著國有企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邁向國際市場,要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缺口。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金融風險
(一)由于市場條件復雜導致的外部金融風險
國有企業國際化面臨的金融風險包括籌融資風險、投資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等。根據金融風險相關理論,在市場條件穩定的情況下,各類風險之間存在一定獨立性,即一類風險發生不會對另外風險產生影響,更不會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但隨著市場條件變化,風險之間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聯系還可以相互轉化。這些風險從根本而言是由于國有企業離開國內的穩定的金融市場環境,進入到國外陌生的、更加復雜的金融市場環境導致的。“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金融環境特征意味著國有企業勢必面臨非常復雜的外部金融風險,甚至有些金融風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要求國有企業對各種風險來源都做到預防從而管控風險,更是難上加難。
(二)由于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導致的內部金融風險
國有企業的金融風險是由國家監管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都負責對國有企業的金融風險進行監管,因此,國有企業在國內面臨的金融風險,已經從內部實現了充分的預警,也有相對成熟的防控機制。由于國內市場穩定且政府對國有企業具有較強的監管力度,這種金融風險防控建制能夠滿足國有企業發展要求,但是在國際環境下,尤其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東南亞和東北亞復雜的經濟和政治環境下,宏觀和中觀的風險防控機制并不能為國有企業的經營行為和金融活動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甚至在融資問題上,有些金融風險是由于國家間的企業制度不一樣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面臨的內部金融風險非常嚴峻。造成這種情況核心問題是全面風險管理理論是基于現代企業制度之上的,我國目前國有企業雖在形式上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不完善,國有企業金融風險管理客觀上存在特殊性,主觀上主動性不足。
(三)由于信息滯后導致的綜合性金融風險
企業面對的金融風險總體上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兩大類,對任何一類風險不能進行有效的預警和管控,都很容易導致企業經營問題,進而引發資金流轉不足等嚴重的金融風險。國有企業的外部風險大多數來源于市場環境,而內部風險與自身的風險防控建制相關。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國有企業大多數還依靠國家風險防控機制,一味看好海外市場的投資前景,對實際經濟環境和企業內部經營信息的整理不夠及時和充分,這就導致了大量信息滯后,影響企業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勢必面臨著內外夾擊的綜合性金融風險。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金融風險防控措施
(一)對市場進行分類降低金融風險等級
“一帶一路”戰略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相關國家的全面發展,即達到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共榮,但是經濟建設是政治、文化融合和共同發展的前提。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國有企業要通過政治和文化手段促使經濟環境穩定相對困難,但是,“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海外市場復雜性并非完全不可控。國有企業需要做到的是對海外市場進行分類,對不同類型的市場采取不同的經營策略,通過這種形式抵消部分金融風險,降低外部風險的等級。同類型的國有企業可以依照自己的實力以及業務水平對市場進行分類,先進入與企業實力相當或者相對容易開發的市場中進行融資和投資,再通過市場間的相互影響和其他有實力的企業開拓出的市場環境逐步擴大金融活動范圍;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可以依照海外市場的穩定程度對市場進行分類,抱團進入相對穩定的市場,站穩腳跟后再逐步開發。這樣一來,金融風險的等級自然會降低。
(二)完善金融風險管理建制提升風險應對能力
國有企業擁有強大的內部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從企業金融風險管理法規層級來看,宏觀監管制度側重國家金融體系安全,中觀層面監管制度相關政策。但是從微觀層面來看,國有企業缺乏金融風險防控的具體制度和行為規范。這種風險防控機制的建制適合國有企業在國內市場上的金融活動,但是在國際市場環境下,需要國有企業進行內部的風險防控機制建制,以便在宏觀和中觀監管效力有限的情況下實現自我監管,提升金融風險應對能力。首先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通過管理改革徹底轉變國有企業經營和企業活動的“潛規則”,將為自身負責的風險防控意識作為企業經營的主導意識之一,加強國有企業在風險防控和監管方面的“自立”性;其次,參照世界成功的跨國企業經驗,根據國有企業經營現狀以及環境特征,構建全面的內部風險防控機制,以財務制度的優化為核心,單獨成立風險防控部門,從企業經營的細節行為入手進行風險防控。
(三)利用大數據實現風險環境預警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并且在風險防控建制不完善的情況下,仍有一種途徑能夠及時有效地發現風險并且進行風險防控,這實際上與中小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下應對金融風險是等同的,即充分了解市場信息并且對企業經營信息進行合理的、科學的分析,對經營活動可能存在和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及時預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制度差異大,金融風險防控策略應細化到產業層面,重視衍生金融工具監管以及平衡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關系。具體而言,就是國有企業需要利用大數據實現對風險環境的預警,創新市場環境數據獲取途徑、進行技術開發以便準確地進行大數據分析,對企業內部及擬供應數據進行合理的回溯、追蹤和預測,通過這些方式對風險環境做出預警,也能有效地管控金融風險。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形式多樣,風險來源不僅有市場環境的因素,也有國有企業風險防控機制和策略方面的因素。國有企業需要更加靈活地分析和利用市場環境,積極進行以企業為單位的風險防控機制建制,關注大數據能夠實現的金融風險預警功能,構建全面的金融風險防控網,只有這樣,國有企業才能夠發揮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木琳雅.“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金融風險與防控策略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07):105-107.
[2]王 杉.“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金融風險與防控研究[J].蘭州學刊,2018(05):120-121.
[3]薛松森.防范金融風險的國有企業債務理論與對策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9(05):123-124.
[4]鄧紅紅.國有企業金融風險防范與控制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2018(09):130-131.
[5]周宏莉.“一帶一路”戰略下國有企業的挑戰及應對[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6(06):115-117.
[6]杜婧修.國有企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及防范措施[J].對外經貿,2015(10):125-126.
[7]蔣 瑜.“一帶一路”建設中金融風險及其防范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7月:10-12.
[8]魏 源.“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金融投資面臨的瓶頸及應對措施[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14):204-205.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