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
摘? ? 要: 信息時代,要提高中國古代小說課程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改革教學模式。本文認為采用課堂設問,引發思考;比較鑒賞,拓展思維;情景再現,增加體驗;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興趣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文學課程的美育作用,進而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美學修養。
關鍵詞: 中國古代小說? ? 教學模式? ? 人文情懷
古代小說是我國文學遺產中的奇珍,它以特有的文學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取得了與唐詩、宋詞并列的地位。許多大學中文專業都開設了古代小說方面的選修課,為古代小說教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有配合與補充作用[1](115-117)。但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教學弊端日益凸顯,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時間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是古代小說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就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做了探索和思考,總結了幾點較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以與同行商討與指正。
一、課堂設問,引發思考
目前高校普遍運用的古代文學教學方法,仍然是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教師整堂講授,學生只記筆記,被動地接受,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失去善于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滿足當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是教師教好古代小說課的前提,從教學實踐看,設置問題、組織課堂討論是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的一劑良方。文學課程的特點在于重理解與感知。大學生已具備自學能力,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和感知,達到總體把握作品內涵的效果。
對于長篇小說,教師可以精選幾部分進行精講,引導學生掌握解析文本的方法,在講解過程中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如《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小說結局”的看法;《水滸傳》中“梁山虎女形象大家談”等,這些問題或發人深省或具有爭議。學生在做了一番思考后,大都能形成自己的見解與認識。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見解,力圖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使學生體會到爭辯與慎思在學術研究中的運用。
教師還必須對設置的問題做一些示范與講解,以便學生形成研究問題的思路。如唐傳奇名篇《霍小玉傳》中的霍小玉之死,可以說是由于李生的負情薄幸,也可以說是由于霍小玉不夠清醒與理智,還可以說是由于唐代門閥制度的森嚴與冷酷,或者別的觀點。不管怎么說,只要觀點明確,有理有據,都能成立,教師就應給予肯定。“這種設置問題、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主動的知識探求者和創造者,從而更加有效地學習”[2](61-64)。
二、比較鑒賞,拓展思維
比較鑒賞法是中國古代小說課程教學中值得嘗試的一種方法。它從多角度、多側面和多層次理解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探求鑒賞對象的異同,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拓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有重要作用。
比較鑒賞的具體方法有很多種,一般來說主要有如下幾種:一是人物形象的比較鑒賞,就是通過人物形象的比較,以顯示其形象和性格特征,可以從肖像、語言、行動和細節等方面入手,比較不同作品中具有同類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比較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征。如《水滸傳》寫了武松打虎,也寫了李逵殺虎,二人的行為是近似的,但二人的性格不同,打虎、殺虎的具體情景不同,所以二人的表現也就不一樣。通過對二人形象的比較鑒賞,既揭示了兩人不同的性格,又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引發了他們更多更深的思索。二是主題比較鑒賞,小說主題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觀念,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鑰匙。中國古代小說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許多主題,如反諷、巧言、謀略、情愛、公案等,在古代小說教學過程中可以就某一主題深入探討。例如在學習明代擬話本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可將其與唐傳奇名篇《霍小玉傳》比較,同為妓女,她們追求愛情的過程都是艱難曲折的,二人最終結局都是為愛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通過比較分析之后,學生發現雖然她們最終的結局是一樣的,但她們表現出來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她們是不同時代的兩個妓女形象。霍小玉是一個情感充溢的女性,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不夠理智與清醒,杜十娘則是一個覺醒了的妓女形象,不幸的遭遇使她對社會與人生完全絕望,所以死是她的必然結局。通過比較,學生對人物所處的時代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審美鑒賞能力。三是情節比較鑒賞,情節作為小說的三要素之一,在小說構成中有重要作用,是人物活動的產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在古代小說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小說情節的教學環節。我國古代小說非常重視故事情節的偶然巧合,小說家們常用一些巧妙的結構方法達到巧合的目的。如在宋元話本及明代的擬話本小說中就大量使用了巧合的情節設置,以推動故事的發展,可以選取幾篇作品讓學生比較鑒賞,總結這種情節結構的基本形式和技巧特點。這種方法的運用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提高比較分析文本的能力。
三、情景再現,增加體驗
基于古代小說研究對象的特點及研究主體,開展創造性探究性的學習方法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歸整出若干探討話題,引導學生研讀原作,引發爭鳴,讓學生在相互辯論中形成觀點,表達見解,拓展思維。例如《三國掌演義》中的曹操形象、《水滸傳》中的宋江形象歷來都是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對于這類人物形象,教師要多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課前查資料,從文學、歷史、社會學等多角度做出評判,課堂中學生從文學、歷史、社會學等多角度做出評判,各抒己見,課后寫一篇文學評論,交給老師點評。不僅能鍛煉學生閱讀分析作品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寫作能力。
“小說課堂中對于‘微觀視野的強調意味著為多重視角的審視敞開大門,師生視角的共同聚焦也必將進一步‘充實和豐富小說的審美價值”[3](87-90)。可以用課堂表演的形式闡發各自的理解和觀點。例如教學唐傳奇名篇《李娃傳》時,可以讓學生甲、乙、丙分別扮演李娃、滎陽公子、老鴇,進行情景表演,令學生感同身受,加強體驗。這樣能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參與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金瓶梅》中的潘金蓮看戲等故事情節都能以表演再現情景的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單純由教師講授的沉悶的課堂氣氛,可以說是古代小說課程教學的新嘗試。
四、模擬寫作,培養小說家
優秀的古代小說作品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反映,它所蘊含的思想啟迪和創作經驗是值得學習的。開設古代小說課程的終極目的是讓學生領略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說思想內涵和豐富多元的表達形式及沁人心脾的美學魅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古代小說課堂模式需要教師適當結合古今文學理論的異同進行講述,使學生更好地明白古今修辭句式的不同表達,學習其中的文學表達,提高文學寫作水平,達到“古為今用”的效果。
在課堂中選取經典章節和語段,讓學生反復誦讀、揣摩,總結寫作技巧。“如果不解決學生的小說文本閱讀問題,課堂教學、撰寫相關論文就無從談起”[4](145-147)。尤其要反復閱讀現實主義小說中的情景描寫、神魔小說中的浪漫書寫等內容,對于今天的文學寫作、文章創造仍有“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它不僅豐富了文學語言表達,而且為突破現有文體、創造新的文學體裁提供了積極有益的啟示。這對于大學生文學寫作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教師在教授古代文小說的課堂模式中,要注重把古代小說與文學寫作結合起來,適當地引導學生思考二者之間的異同,并指導學生把其中的精華部分沿用到寫作實踐中。對于將來從事文學創作的大學生而言,把創作作為必備的、起關鍵作用的能力,當作未來工作的應用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古代小說課程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寫作訓練模式,那就是用古代小說體裁進行文學創作。根據文科不同專業的專業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用古代小說中的詩詞歌賦、傳記書寫等形式撰寫現代白話小說或散文,通過反復練習,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使古代小說課程充分發揮出學生期待的實用價值。
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興趣
如何把古代文化引入現代人的視域,讓學生渴望了解小說作品,渴求獲取古典文學知識,從而對古代小說產生興趣,是從事古代小說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若一味地沿用“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則顯然已落伍,不受學生歡迎。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展示古典文化的魅力,做到古典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古代小說課堂上,教師應該成為一個理想的現代科技應用者,利用高科技手段帶領學生在古代與現代、平面與立體多個時空維度中縱橫馳騁、盡情穿梭”[5](116-117)。
可以嘗試的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可以制作集圖像、聲音、三維動畫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這種多媒體課件要比傳統的話語講述更加直觀生動,使學生接觸到較大范圍的信息,從形、聲、色等方面對作品進行總體把握。可以利用由古典小說名著改編而成的影視資料較多的優勢,在教學中讓學生觀看影視資料,將之與閱讀小說相結合。通過比較這些異同,學生形成見解,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如李少紅導演的新版《紅樓夢》自上映以來就倍受關注,尤其對人物造型、語言對白、情境創設等方面的爭議最多,可以讓學生先看視頻,再做比較分析。學生幾乎都有話想說,在課堂上形成爭鳴的局面,這種爭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加強理解作品與提高創造能力的教學目的。
總之,中國古代小說課程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特別是“處于學習狀態中的古代小說閱讀并非簡單的消遣性閱讀,而是一種功利性很強的閱讀”[6](62-64),這對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若將傳統講授方式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優化教學模式有機聯系,就能使這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以上一些思考和實踐是筆者的一些初步探索,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目前實踐仍然在陸續積累經驗和發現不足,將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嘗試。
參考文獻:
[1]海洋.明清小說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探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3).
[2]秦良.論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型教學[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2).
[3]張文恒.論古代小說課堂教學中的“宏大敘事”與“微觀視野[J].韓山師范學院,2010(2).
[4]楊劍兵.關于古代小說教學方法的再思考[J].三峽大學文學,2012(2).
[5]張偉紅.古代小說敘事藝術研究的教學模式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5(11).
[6]蔣玉斌.古代小說的“三步教學法”[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