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榮 李春梅
【關鍵詞】腦卒中;吞咽障礙;護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腦卒中發病率有逐年升高趨勢。腦卒中患者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約有50%~70%會出現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是指患者食物及液體等不能順利經口進入胃,容易導致飲水嗆咳、進食困難、食物誤吸等,可能引發營養不良及吸入性肺炎等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目前已被列入腦卒中指南的重要治療范圍中,以期提升患者預后;為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不良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從而更好的配合康復治療,促進患者更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將綜合護理應用于2018年8月~2019年2月我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中,效果顯著,現進行總結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2018年8月~2019年2月我科收治的12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腦卒中病人,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吞咽障礙診斷明確,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臨床表現,飲水試驗存在明顯嗆咳;病情穩定、意識清晰,簡易智力測試量表(abbreviatedmentaltest score,AMTS)評分>7分,能獨立理解并配合完成相關訓練;本研究經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器質性疾病或功能障礙者,非腦卒中所致的真性球麻痹,既往有吞咽功能障礙史或患有運動性神經元病、頭頸部或食管腫瘤等影響吞咽功能疾病者,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惡性腫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智力低下及認知障礙者,入組前一個月服用過對本研究結果產生影響藥物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綜合組(60例)和常規組(60例),綜合組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46~72歲,平均年齡(59.4±7.2)歲;疾病類型:出血性腦卒中18例,缺血性腦卒中39例,混合型腦卒中3例;病程1~12d,平均病程(5.9±3.8)d;洼田飲水試驗(依據受試者飲溫水30m1分飲次數及有無嗆咳發生進行分級;5s內一次飲完且未發生停頓、嗆咳為1級;5s內分兩次或兩次以上飲完但未發生停頓、嗆咳為2級;5s內一次飲完但出現嗆咳為3級;5s以上分兩次或兩次以上飲完且出現嗆咳為4級;受試者飲水過程中發生多次嗆咳,無法順利在10s內飲完為5級):2級6例,3級17例,4級29例,5級8例。常規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4~73歲,平均年齡(58.9±6.7)歲;疾病類型:出血性腦卒中17例,缺血性腦卒中39例,混合型腦卒中4例;病程1~13d,平均病程(6.1±3.5)d;飲水試驗:2級7例,3級16例,4級28例,5級9例。兩組—般資料經統計分析差異不顯著(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常規組:常規組常規進行神經內科藥物治療,預防不良反應發生;接受常規護理,發放《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分級康復護理手冊》;做好患者基礎護理和口鼻腔護理,為患者提供舒適環境;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報告;做好早期功能訓練及飲食指導;出院后定期隨訪。
1.2.2綜合組:綜合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具體包括:(1)心理護理: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由于不能自主進食或擔心進食過程可能出現誤吸、嗆咳等情況,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此外還可能合并不同程度的語音、肢體等功能障礙,自理能力受限,患者也多出現抑郁、煩躁等情緒;因此進行積極的心理輔導是提升治療配合度和保證吞咽功能訓練順利進行的關鍵。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內心想法,進行心理評估,以同情的態度進行分析,給予足夠的關心和尊重,讓患者先接納自己,盡量滿足患者需求;鼓勵家屬多陪伴多交流,讓患者有被重視、被理解的感覺,調動治療積極性;引導患者正確排解不良情緒,樂觀面對疾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介紹,分享成功病例,讓患者了解疾病的暫時性和可愈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健康教育:組織患者及主要陪護者就吞咽障礙的癥狀或體征、飲食注意事項、安全吞咽方法、飲食粘度、液體粘度、進食姿勢等內容進行培訓指導。(3)吞咽功能訓練:盡早進行吞咽功能訓練,總體原則為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從口運動訓練、允指訓練、舌肌鍛煉、咽部冷刺激、喉抬高訓練、觸覺訓練、軟腭訓練、深呼吸訓練、有效咳嗽訓練、頸部練習等多角度進行訓練;針對患者訓練中的具體表現進行局部加強訓練。(4)攝食護理:患者進食時采用座位或取軀干30。仰臥位,頸部向前微屈,用枕墊起偏癱側肩部,家屬位于健側進行喂食,有利于食物向舌根運送;每次進食后反復做幾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后再進食。食物類型依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從流質、半流質、果凍狀、正常飲食慢慢過渡,應以易消化、高蛋白為主;進食速度由慢到快,進食量由少到多;喂食應減少了嗆食及誤吸的風險;如患者張口困難,可采用注射器、長柄勺等容器進行喂食。保證進餐環境安靜、舒適,可適當采用代償方法進行進食。進餐后應及時對口腔食物殘渣進行處理,定期進行翻身、叩背;進食后1h后可適當進行腹部按摩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空。
1.3觀察指標兩組均治療1個月,對兩組治療效果、不良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
1.4評價標準療效評價標準:吞咽障礙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營養狀況良好,洼田飲水試驗分級提高1~2級為顯效;吞咽障礙癥狀體征得到顯著改善,洼田飲水試驗分級提高1級為有效;吞咽障礙癥狀體征未改善甚至加重,洼田飲水試驗分級無改善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量表進行評定,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1.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π±s)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比較結果綜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1。
2.2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結果綜合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2。
2.3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結果綜合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3。
腦卒中是一種心腦血管常見疾病,隨著社會發展,其發病率有逐年升高趨勢;腦卒中病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據統計,70%以上的腦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一種常見后遺癥,發生率接近50%,吞咽障礙導致患者進食困難,食物攝入較差,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且飲水、進食過程中容易發生嗆咳、誤吸等,可能導致吸人性肺炎、窒息、感染等,影響患者預后,甚至導致死亡。因此,盡早診斷并進行臨床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將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護理人員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規范護理行為,規避護理風險;旨在為患者提供更科學、有效的護理。通過心理護理,提升患者治療配合度,同時樹立戰勝疾病信心,接納自己,更樂觀的對待疾病;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和家屬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消除不必要的緊張情緒,提高了治療依從性,降低了護理難度;通過吞咽功能訓練可防止咽下肌群廢用性萎縮的發生,改善吞咽相關肌肉群的運動功能,促進吞咽反射恢復;加強口腔護理,避免不必要的誤吸及感染發生;通過攝食護理,減少了嗆食及誤吸的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可顯著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提升患者預后;值得臨床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