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芽
【關鍵詞】巴林特小組;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
巴林特小組活動,能提高臨床護士心理認知,改善護患關系,減輕職業倦怠,有助于醫護人員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基于這一情況,本文就選擇180名護士開展巴特林小組培訓活動,下面是詳細的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180例護士,收集時間2017年~2018年,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90例。對照組,年齡19~51歲,平均29.0±6.1歲。觀察組,年齡19~50歲,平均28.8±5.5歲。兩組護理人員的的年齡、婚姻、子女、學歷、職稱、工齡、編制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每月對對照組成員進行一般干預,組織成員在一起聊天交流。
1.2.2觀察組:每月對觀察組成員進行巴林特小組干預,由專業巴林特小組組長進行專業干預,連續6次,為期6個月。
成立巴林特小組:由2名經過巴林特小組培訓的心理咨詢師擔任小組長;活動頻率:每一個月1次,連續進行6個月的干預活動,每一次2~3小時;活動地點: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活動室;活動方式:制訂并實施小組活動方案。結合精神科實際的護患沖突案例作為主要的討論對象,通過體驗式學習的方法,培養自我行為反恩的能力。
首先,介紹案例、闡述問題、回答問題、傾聽他人意見、個人總結以及最后的組長總結。由小組長對活動的時間進行控制,做到守時的結束活動,未完成的討論可放在下一次活動中繼續進行。其次,巴林特活動的要點:在討論過程中,盡量做到自由表達、充分展示小組成員不同的人格特點、價值信念系統、生活體驗和盲區、小組成員分享經驗,尋求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啟發護士積極面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盡可能多地寫出自己的工作成績和優勢,減小心理落差,進行自我肯定;探討案例的護患關系,幫助其鑒別非理性認知,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并通過場景模擬練習進行認知轉換,體會認知轉換后的感受,使案例匯報者了解自身溝通的習慣模式和對患者的自動化反應,提出改變規劃。
1.3效果評價對精神科護士進行職業倦怠評估,通過Maslach工作倦怠問卷進行調查,本研究采用Maslach編制,經李超平和時勘修訂的版本,該量表主要包含了22各條目,其中情緒衰竭9條、去人格化5條、個人成就感8條,采用Likert7級計分方法,情緒衰竭、去人格化采用正向計分,評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嚴重;個人成就感計分越高,成就感越高。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π±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1各組護士的職業倦怠情況比較干預前,兩組人員的情緒衰竭、去人格化、個人成就感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情緒衰竭、去人格化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情緒衰竭、去人格化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個人成就感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情緒衰竭、去人格化較干預前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的個人成就感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

2.2比較兩組護士的應對方式問卷評分干預前,兩組的解決問題、求助、合理化、幻想、自責、退避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解決問題、合理化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求助評分低于對照組;干預后,對照組和觀察組的解決問題、合理化評分較本組干預前顯著的升高(P<0.05),求助評分顯著的降低(P<0.05)。
巴林特小組是匈牙利精神分析學家邁克爾·巴林特在1950年初創立的一個專門針對緩解醫護職人員職業壓力的培訓和研討小組,是一個重要的國際上知名的全科醫護培訓方法,近期才傳入中國。巴林特小組可以幫助參與者識別和處理醫患溝通中復雜的情緒反應(自己的和患者的),澄清職業角色的要求,提高工作滿意度,同時巴林特小組可以作為一種提高醫護職業技能的方法。
通過本次的研究發現,在精神科護士中應用巴林特小組培訓的方式,能夠有效培養護士的換位思考能力,有效降低護士的職業倦怠感,非常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這對于緩解緊張的護患關系有非常好的效果,并且還能夠減輕護士的工作壓力,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