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瓜埠初級中學 南京 211511)
“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可見,問是知之始,學生在學習中經常主動地提出問題并對問題保持一種敏感性和好奇心,通過批判思維,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發表見解,討論交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主動探討的過程,并在探索過程中,激起學習數學的熱情。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樂于提問,成為每位老師研究的主要課題。
作為中學數學老師的我,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方面作出了以下幾點探索與嘗試。
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是學生積極探求新奇事物的動力之一,對于形成動機有著重要的作用。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往往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注意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學《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時,學生已經在八上學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課堂上我開門見山直接拋出問題:回顧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啟發結合圖形用數學語言表述,板書,然后提出問題:全等三角形的定義是什么?結合圖形用數學語言表述,板書,啟發學生回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后大膽猜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這樣處理,一方面人人嘗試了問題的解決,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另一方面,也讓學生了解了本節課學習的目的與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問題為切入點抓住了學生的思維,課堂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新的課改精神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想要形成和諧的課堂環境,我盡力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1)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2)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
(3)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4)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5)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
(6)給學生一片天空,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如,例題:例1在△ABC中,∠A=50°,∠B=∠B′=60°,∠C′=70°, △ABC與△A′B′C′相似嗎?如果AB=4cm,A′B′=6cm,BC=2cm,求B′C′的長.
學生獨立思考,鞏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完成解答過程.
這樣,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且能激發起學生主動提問的熱情,也能互相引發思考,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也就會由“不敢問”到“敢問”,再由“敢問”到“善問”,進而能做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提出問題,擴大了創新思維的空間,提高了創新思維的能力,使學生樂學,善學,成為學習數學的小主人。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不要把教材所有內容講透、講盡,而應給學生提出拓展知識的課題,留下學習的“時空”,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充分地爭論,盡量讓學生有討論問題的體驗,使他們在體驗中不斷修正對問題的看法,形成正確的解決方案。
活動:
學生活動:(1)如圖1,DE∥BC, 分別交AB、AC于點D,E, △ADE與△ABC相似嗎?
(2)如圖2,點A、B、D與A、C、E,分別在一條直線上,如果DE∥BC,△ADE與 △ABC相似嗎?
圖1 圖2
有趣味,有變式,有挑戰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分類的數學思想。教師感謝學生融在了問題之中,問題也因學生變活了,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因此教師應注意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鼓勵學生自我提問。在問題解決的不同階段,所提出的問題,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看出問題階段,提出“什么東西出了毛病了?”或“事實是如何相互聯系的?”等;分析解決問題時,提出的問題是“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有什么要求?它的具體規定是什么?需要哪些條件?還有哪些辦法?”在評價解決辦法時應提出“必須滿足哪些要求?判斷的準則是什么?這種解決辦法是否滿足了這些要求?”
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類比的數學思想,采用“欲擒故縱”的方式,運用點撥的方法,啟發學生用類比的數學思想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之路。
總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始終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當中,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斷挖掘教材及生活中的實例,創造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形成的各種情境,使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探究性地解決問題,真正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掌握豐富的數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數學技能,實現高效課堂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