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勛
(江蘇核電有限公司,江蘇連云港 222042)
廢放射源管理是我國放射源安全工作的重點內容,尤其是當前我國核工業創新發展,核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如醫療行業、農業領域、工業領域等,一旦出現放射性事件,不僅對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還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廢放射源主要指當前長期不使用、將來也不準備使用的密封放射源,屬于當前核技術應用產生的放射性廢物種類,如果不進行妥善管理與處理,一旦發生發生泄露、丟失、非法轉移甚至被盜等情況,將引發重大的放射性事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影響社會的穩定。
廢放射源的產生原因較多,如相關的單位進行退役轉產,將原有的放射源閑置或報廢;由于新技術的創新,使原放射源被新方法或技術取代,原放射源被閑置或報廢;經過長期的使用,放射源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形成報廢放射源;放射源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破損,不具備應用價值而報廢。在進行廢放射源管理過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可能造成放射源的丟失、泄露,對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并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威脅,據相關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發生數十起放射源事故,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被盜與丟失,對社會的穩定產生不良影響。
當前,由于技術的創新發展,我國放射源類型逐漸增多,并且數量也逐漸提升。如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上萬家密封源用戶,存在的各類放射源數量超過5 萬枚,總活度約為5.0×1017B1q,在該部分用戶中,絕大多數是安全的,但也發生多起放射源事故,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甚至造成多人死亡。近年來,我國放射源事故時有發生,事故發生率居高不下,甚至出現增長趨勢,放射源安全工作形式嚴峻。我國在20 世紀80 年代末就已頒布了相關的立法條例,如《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嚴格對放射源的生產與銷售進行管理,以保證其安全。但在實際的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還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例如,現階段我國的放射源監督管理法規存在不健全情況,難以適應當前的實際需求,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同時,部分單位自身的觀念較為傳統,法制觀念落后,缺乏安全文化,甚至存在嚴重的管理體制缺陷,對于放射源的管理、生產、轉移、存儲、使用以及處理等存在不統一的情況,未能建立完善的監管機構,導致放射源事故時有發生,對社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必須認識到我國放射源安全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嚴峻形式,積極創新管理,營造健康的核環境[1]。
受廢放射源自身特殊性質的影響,在進行管理過程中,應明確其自身的特類廢物特性,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進行管理與監督,以保證其安全性。從整體層次上進行分析,其并不僅僅是貯存廢源工作,還需要工作人員結合實際進行擴展延伸,具體來說,主要從兩方面入手:
(1)從初始的輻照源使用計劃制定環節進行管理,根據要求全面進行規范與監督,如從人員、軟件、硬件等內容開展監督,始終貫穿整個應用過程,做好整體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實際應用過程保證其安全性能良好,提升安全等級。
(2)對失控源進行合理管理,根據實際要求嚴格避免以下情況發生:首先,避免在役源受到人為因素或者設備故障而造成事故,處于失控狀態;其次,停用源應避免在保管過程中丟失、被盜或損壞等;最后,廢密封源處理過程中應妥善保管,避免發生丟失與盜竊情況[2]。
實際上,對廢放射源進行整備的最終目的是保證放射源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以高效安全的進行處置、貯存、運輸以及搬運,以提升其整體安全性。因此,在進行整備后,當前的廢放射源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尤其是其貨源包應滿足現階段的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準則、長期貯存要求以及處置接收規定,避免發生嚴重的放射安全事故,降低事故的發生概率。整備前期,應合理對廢放射源進行檢查,逐個排查檢測其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從根源上提升安全性。我國在廢放射源管理過程中,還未形成明確的處置技術路線與處置方案,主要是將當前的放射源利用混凝土進行固定,將其固定在容器中密封,以滿足處置需求,進行廢棄放射源原狀暫存。與此同時,積極建立完善的放射源數據庫,將現有的相關數據整理后進行統一存儲,通過數據優勢明確廢放射源的實際狀況,保證工作人員“心理有數”,為后續的廢放射源的治理、調查、核查、檢驗以及處置管理等奠定良好的基礎,并為具體方案的實施提供依據。管理部門在進行管理過程中,也可以利用數據庫的優勢進行數據整理,并為當前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尤其是較為特殊的廢放射源,合理利用數據有助于提升其安全性,并為用戶提供優質的供需服務,如容器材料信息、源活度、核素名稱、源包殼材料、檢測時間以及尺寸大小等,促使工作人員提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受廢放射源自身性質的影響,在暫存與收貯過程中,為保證其安全合理,主要將其分為5 部分,包括收貯準備、開展收貯現場工作、途中運輸、入庫管理以及庫區管理等,并且部分內容均包含大量的細致工作,工作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以保證其安全性。例如,收貯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收貯通知、對車輛與人員進行準備、準備相關的裝卸工具、制定行車路線、明確工作人員責任、管理相關的監督儀器、個人防護準備以及相關材料的管理。收貯現場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工作交接、車輛裝卸、輻射監督以及收取貯存費用。途中運輸工作主要包括停車管理、輻射監測、路況監測以及惡劣天氣監測,同時還包括途中緊急情況處置。入庫管理程序較為復雜,主要包括入庫卸車、廢放射源入庫定位、建立檔案信息以及合理屏蔽,為其收貯奠定良好基礎。庫區管理是重點內容,管理過程主要包括庫區的安全管理、公眾關系處理、水電設備維修、環境監測與評價等,并對放射性廢物進行有效轉移,保證其整體安全性能[3]。
我國對當前城市放射性廢物管理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建立完善的廢物庫,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形成放射事故。通過建立完善的放射性廢物庫,完善城市教學、科研、醫療以及相關放射性同位素等產生的廢物與廢放射源的存儲,避免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當前,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加大對核技術的研究力度,并重視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應積極進行規范管理,合理優化,根據規定對放射性廢物進行處理,以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城市在進行放射性廢物庫建立過程中,應對實際情況與要求進行了解,并保證其建設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與超前意識,如對當前的貯存條件進行管理優化,并建立完善的配套設施,根據當前的要求進行分類,如放射性廢物燃燒間、壓縮打包間、放射性廢物焚燒爐、放射性廢水處理間以及綜合處理間等,靈活利用其技術進行管理,保證整體安全性能。與此同時,對現有不符合條件的設備設施等及時更換,并合理處理設施場地,對現有的放射性場地進行檢查,逐漸實現規范化管理,為我國的核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廢放射源自身的性質較為特殊,一旦發生放射事故,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還可能造成人員傷亡,進而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降低公眾對核事業發展的信心,阻礙核技術的創新應用。因此,應積極加強廢放射源事故處理水平,從根源上減少、防治以及杜絕廢放射源事故的發生,實現安全管理。例如,以我國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為基礎,建立完善的立法體系,嚴格監管,實現全過程的監督,將廢放射源有效進行控制,制定完善的應急計劃,及時對相關事件進行反饋,為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核事業、核技術的創新發展,促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并帶動經濟創新發展,造福于人類。同時,核事業的發展也產生大量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廢放射源事故的發生,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性,因此加強廢放射源的安全管理成為環境保護部門的主要責任,為核技術的應用奠定安全基礎,推動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