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萌,王 輝,王明偉,宋子陽,任 浩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思想政治教學部,河北 承德 067000)
為提升高職高專院校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效性、針對性,更好的促使其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以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為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這一調查能夠有助于把握新時代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為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較為準確的一手資料和數據,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找準著力點、畫好重難點,最大合力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1-3]。
通過5 562份問卷數據的呈現,我們分析發現,從整體而言,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主流思想政治狀況是良好的,政治信仰堅定,政治認同性較高,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觀念,普遍關注時事政治,對在黨的領導下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安排充滿信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可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心理狀況良好,但是也凸顯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亟需我們予以重視,由于篇幅所限,僅對問卷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予以分析。
1)從大學生政治思想來看,一是有將近30%的學生以謀求仕途發展、增強就業競爭力作為入黨的動機,企圖用黨員稱號來謀取自身利益,這是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二是21.16%的同學認為中國夢是理想的一種狀態,實現非常困難,并未將中國夢的實現與個人的成長成才緊密聯系起來。三是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社會科學地位的區別沒有清晰的區分,只把馬克思主義僅僅作為科學對待,沒有清醒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沒有看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
2)從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看,一是雖然大部分學生認為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取決于對社會的貢獻,但27.94%的學生認為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取決于人格高尚,11.31%的學生認為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取決于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情。二是有26.34%認為沒有錢就談不上享受生活,也無法實現精神追求。在大學生中有一部分人在物欲橫流中迷失自我,成為了金錢的奴隸,在金錢面前折腰,認為沒有金錢就無法享受生活,把金錢的多少作為能否享受生活和進行精神追求的標準。三是大多數學生在就業選擇上傾向于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實際上每年這些單位招收職工有限,同時招聘條件較高,以高職高專學生的學校學歷層次、專業性質,走入這些單位是有現實困難的,這無疑會形成就業意愿與就業現實的矛盾,造成學生的心理落差,導致失業群體的出現,因此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對待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發展問題非常重要。研究發現,雖然大部分學生表示愿意畢業后去西部或基層就業,但是只有11.99%的學生表示了積極的意愿。
3)從大學生文化觀來看,一是只有22.20%的大學生表示對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革命事跡了解很多,72.85%的學生只是了解一點,4.94%的大學生不了解。這暴露出大學生缺乏對革命文化的認識,革命傳統不應舍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更需要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永遠都不過時。二是雖然大學生普遍認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但是9.76%的大學生在認同上保持中立。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的重要精神力量,加強大學生們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是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凝聚力量,有利于其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付出屬于自己的努力。
4)從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來看,一是61.79%的學生以短期理想為主。二是大多數學生的理想類型是從自身出發,回歸個人本身,只有22.91%的學生明確表示要追求真理,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三是報效社會這個因素對大學生實現理想信念影響力較小。每個人都是新時代的參與者,都是實現中國夢的一份子,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當代大學生更不例外,大學生應立大志,在樹立和堅定短期理想和短期目標的同時放眼自己的整個人生階段和人生目標,樹立長遠理想和遠大的人生目標,將促進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納入自己的人生計劃,作出不負時代不負自我的人生選擇。四是42.9%的學生信念不夠堅定甚至沒有信念。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應引導和培養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補足其理想信念之鈣。
5)從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狀況來看,一是雖然大學生大多數對民族精神有了解,但只有35.65%的學生知道民族精神,51.55%的學生對民族精神是有點了解,12.80%的學生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民族精神。幾千年來奮發向上的內在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質,作為中華民族的生力軍的大學生肩負時代重任,更應傳承中華民族精神。二是從數據中發現,61.43%的學生認為現在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單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大力推進大學生民族意識的培養教育,作為炎黃子孫,應牢牢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這是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走中國道路的精神依托,更是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必然選擇。三是雖然37.04%的學生堅定的認為自己一定不會占座,但是需要關注的是,明確會占位置的學生占了8.27%,同時,還有其他54.68%的大學生屬于潛在的圖書館占座者,還有需要注意的是62.94%的學生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在孝順父母方面表現一般,有8.86%認為較差,只有21.45%認為很好。大學期間是大學生人生人格完善的關鍵期,個人的思想道德的提升取決于個人的努力,但同時也與周圍外界條件的影響密不可分,學校可有意識地加強校園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學生道德素養,促使其遵守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不斷提升個人品德,弘揚中華美德,同時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自覺抵制不道德行為,做具有道德情操的大學生。四是對于好員工具有的優秀品質,專業能力被低估。大學生普遍認同一位好員工最重要的是有敬業精神和職業素質,對好員工的評價不是傾向于較強的專業能力,而是傾向于員工的職業道德水平。五是在職業道德培養中,無私奉獻精神受重視度不太夠。
通過數據,發現參與問卷的大學生們對他們所認為的職業道德培養的幾個方面的重要度進行了排名,無私奉獻的精神排在了末尾,盡管有3050票數,但才占據54.84%,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沒有意識到無私奉獻精神在職業道德中的地位。
6)從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來看,大學生面對壓力,11.74%的學生傾向于悶在心里,只有4.69%的學生傾向于向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求助,向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求助占比最低。今后可多向學生宣傳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相關內容,發揮心理咨詢中心的優勢,讓學生們在感知自己情緒、心態等出現問題時,能夠想到心理咨詢中心。鼓勵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咨詢中心及相關心理老師的重要性,放平心態,不把心理咨詢作為難堪之事。
7)從大學生的學習狀況來看,雖然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學習感興趣,但是只有6.47%很感興趣,有39.75%的學生明確認為自己難對學習保持長久熱情,同時還應注意,18.95%的學生不確定是否對自己的專業很感興趣,22.53%的學生表示不確定自己是否很難對學習保持持久熱情。學生本身對學習狀況的認識如是否保持長久熱情、是否對專業感興趣,有一部分學生是不明確的,而這反映出這部分學生在學習的自我認知方面存在模糊和搖擺不定的現象,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狀況需要深思。
8)從大學生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來看,一是只有4.14%的學生較喜歡分小組自主討論,即分小組討論,老師對討論的結果作點評,學生自學。這反映出學生在思政課上傾向于被動,對于自主學習、自主討論反映不熱烈。二是雖然藍墨云班課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31.75%的人認為效果不大或者沒什么效果。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精心應用藍墨云班課,圍繞思政課教學內容,努力發揮其功能,實現育人效果,使學生真正受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新的歷史方位,正如習近平書記所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得到實現”,新時代青年作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尤為重要。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性是有目共睹的。因材施教是育人之道,如何緊貼實際,在新時代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呢?現基于問卷反饋和現實情況,提出如下行之有效的建議。
為了進一步拓展“紅色文化”育人陣地,學校要充分發揮黨團組織的引領作用,提高紅色文化在學生黨團建設中的參與度。學生黨團建設是學校學生基本的組織形式,班組織、團組織和基層黨組織的“三位一體”模式,能極大程度地組織學生們開展紅色學習和實踐,發揮組織優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黨團組織在內部進行建設時要著重把紅色文化納入進來,與此同時,可加強黨團組織與紅色社團之間的緊密聯系,整合資源,既解決了紅色社團參與積極性不高這一尷尬難題,還有利于黨團組織育人,更
有利于紅色文化建設和文化育人。高職院校學生比較活躍,樂于組織和參與活動,紅色社團豐富多彩的活動契合學生這一特點。
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課認可度較低,但對專業課程較為重視。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在任何時候,它都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路徑,因此要大力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嚴格貫徹落實教育部2018年5月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專項工作總體方案》精神,重視師資隊伍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的培訓工作。同時,要深入挖掘每門課程內含的育人資源,打造“課程思政”大格局,而這是基于分眾考慮下的最優選擇。
網絡環境育人是信息化趨勢使然,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幾乎都是“網民”,為拓展網絡育人空間,增強網絡育人效果,學校要不斷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拓展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空間,盡可能運用多個平臺,打造線上日常思想政治育人模式,真正實現網絡育人。目前校園互聯網平臺層出不窮,學校網站、學校和各系微信公眾號、各社團微信公眾號、校社聯和校學生會微信公眾號、各組織微博等等,在這些之中,有必要提出來的是藍墨云班課與易班,二者不止在教學方面還能在日常育人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要挖不斷掘網絡育人平臺功能,努力創作優質的網絡文化產品,真正提升育人質量。
除以上對策外,更要看到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育人要素的耦合互動,正是彼此間的良性互動,才能優化十個育人工作,實現育人1+1>2的效果。今后高校要在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為基準,打通“十個育人”主干道的同時,深入挖掘育人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全力暢通育人微循環,積極整合育人資源,強基固本,合力打造育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