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兵 戴文秀
摘? ? 要: 朱蘊山的革命詩詞創作從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眾角度出發宣揚民主,始終體現著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切關懷和鼓舞,體現了其詩詞的人民性。具體表現在:承父志,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宣民主,高舉民主革命旗幟;書正氣,喚醒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表達了詩人真摯強烈的革命情感和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
關鍵詞: 朱蘊山? ? 詩詞創作? ? 民主革命? ? 人民性
朱蘊山(1887—1981),安徽省六安縣嵩嶚鄉人。從小詩人在其父朱纮的影響下,認識了解到百姓的困苦、苦難,承接其父志愿,終身為人民、為國家所奮斗。1908年詩人有機會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步伐,參加辛亥革命,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宣揚民主。五四運動后,又在陳獨秀、李大釗革命思想的影響下,走上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詩人始終堅持民主革命的道路,誓為祖國、為人民謀求正確的、光明的道路。
詩人對家國命運、政局的動蕩、人民生活的困苦難堪的記述;對友人親人真摯情感的表達;對祖國秀麗山河風光的描繪,都通過一首首優美的詩詞所展現出來。他通過對自身經歷、自身所處環境、對當時人們的遭遇、祖國故鄉的環境風景的刻畫描寫,用含思悲壯的筆調創作了一首首深沉蘊藉、給人以深思的詩詞作品,使讀者在讀其詩詞的基礎上有一種悲壯豪邁的情懷,能更好地領悟詩人詩詞中蘊含的深刻用意,給人內心帶來深深的震撼。他的詩詞作品大都是哀而不悲、悲而不傷的,給人以鼓舞和勇往直前的勇氣。作為杰出的愛國民主人士,朱蘊山的詩詞創作與他個人的民主革命歷史進程是分不開的。
朱老作為民主革命戰士,一心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奔波忙碌,為國家、為人民、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不改初衷,無怨無悔。
一、承父志,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朱蘊山的父親朱纮,原名朱明升(1836—1914),早年曾投入太平軍參加革命,后應科試,成為貢生,在地方授徒講學。并且他積極為民爭取,提出改良時政的辦法,在地方上也頗具影響力。朱蘊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受父思想熏陶很深。1977年,年近九十的朱蘊山寫下《憶先父朱纮》“患難由于貧賤交,十年穩定太平橋。英王一死人心散,誰與洪家共保朝……日人挑釁窺臺久,馮帥揮戈反法侵。公視國防未東渡,至今遺恨問江陰”[1]。
詩中寫道:“患難由于貧賤交,十年穩定太平橋。英王一死人心散,誰與洪家共保朝?!被貞浟颂教靽\動因為一群貧苦農民大眾在清王朝的壓迫下奮起反抗,朱纮就曾參加太平軍十年之久。在英王殉國后,人心渙散,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也岌岌可危,各方人馬都四處逃散。“名韁利鎖拋殘云,胡海歸來竟未安,重逢嵩嶚名勝在,入山容易出山難”。太平天國人員為了名利富貴,貪圖安樂享受,后期的太平天國有如一盤散沙,朱纮等太平天國成員都逃回各處。在逃回嵩嶚之后,當年的好朋友劉銘傳在臺灣督辦軍務,當時日本已經挑釁窺探臺灣很久,劉命唐定奎邀請朱纮赴江陰部署江防,待完成后,赴臺效力。然而,在清廷對法的宣戰失敗后,清廷議和,越南、臺灣停戰,朱纮再次告辭返鄉。詩人在這首詩中回顧了太平天國末期的歷史教訓,并寫下許多難以忘懷的往事。最后詩人謹遵父親遺訓“切勿投袁,喪失黨人志節”[2]。并在后來的一生中身體力行,從未敢忘。
二、宣民主,高舉民主革命旗幟
《舟泊巢湖姥山大風大雨三日》全詩描繪了一幅大風大雨,怒風巨濤肆虐,船行路上飄搖不定,難以前行的圖景。風雨驟然而降,如同鬼魅,蛟龍泣涕,令人心驚。然而,即使船在這種情形下顛簸不堪,依然無畏風雨,直面風雨前行,表明了詩人誓死斗爭到底的決心?!安急槐砝锫┍M濕,起坐不能臥不得”。二句頗有杜甫“床頭屋漏無干處,嬌兒惡臥踏里裂”之感,詩人在這里用詞用語樸實精煉,與杜甫二句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揭示了所處環境的惡劣,刻畫了風雨交加的行船日及動蕩不安的年代。在全詩的后半段,“舟中有客向予說,今年湖水斗激烈”。用淺近通俗的語言表達了一種深刻的含蘊。這里借用舟中之客的話,看似在說“今年”風多雨急的日子頻繁,且多暗藏洶涌,實則還是在談當時的時局不穩定,革命之路愈加艱險。詩人在這一段用了多種意象隱喻“今年”局勢之兇險艱難。“大魚吞舟小魚避,此類聞亦傷同種”。“鬼魅白晝亙大路,慎勿近之遭驚恐”。國家動亂的時局下,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是以提醒時人小心謹慎,千萬不要靠近這些,以免白白遭受驚恐。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分析透徹,憂懷不已,既為國之動蕩不安,又為民之遭受困厄而擔心憂愁。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為了家國天下憂心不已的高尚情懷。最后,詩人發出“已而風止雨聲歇……長嘯一聲天地白”的呼聲,既是詩人美好熱切的盼望,又是詩人對國家情勢勢必走向好的方向的積極思想和對美好未來的設想,表明了詩人具有的前瞻性和對國對民、對自身特有的自信心。
詩人于1908年初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步伐,參加了辛亥革命,為推翻清朝廷、建立民國勇敢斗爭。
他在斗爭中認識到要振興中華,要想提倡科學與民主,要使國民覺悟提高,需從青年教育入手,1918年詩人回到六安籌建“三農”學校,以此為陣地展開新文化運動。在回六安途中,觸景寫下詩詞“倉卒急歸程,孤身破曉行”[3]。寫出了朱蘊山對辦學的迫切心態和孤身一人沖破障礙也要完成這一使命的決心。在“家貧心苦能常樂,道梗時危豈畏難?;此钌角G棘滿,愿君長此種芝蘭”[4]詩中寫出了詩人與老友的憂國憂民情懷。雖然道路艱辛困苦,但是為了國家和人民,又怎么會畏懼這些呢?詩人最后寫出希望與友人能齊心協力,將教育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
朱蘊山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中,始終不渝地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一心為國家,為廣大人民奔走勞碌,在我國民主共和道路上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三、書正氣,喚醒廣大人民群眾
朱蘊山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不斷團結和動員國民黨及與國民黨有歷史關系的人士,參加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鞏固擴大我國愛國統一戰線。
1907年詩人因其老師徐錫麟刺恩銘案被捕,在釋放后被驅逐回籍。途中曾路過安徽省舒城與桐城兩縣交界的地方——岐嶺,并在第二年冬天又路過此嶺的時候一時感慨“綱常與名教,令人入墳墓。奇恥三百年,如墮五里霧”[5]。朱蘊山認為,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無疑是要將人民送上不歸路的。三百多年的奇恥大辱使得整個國家烏煙瘴氣,詩人對此很是憂心不已,希望民眾能夠早日看清腐朽的封建帝制的本質,加入反清反帝的革命陣營中,以反帝反清的革命思想推翻清王朝的統治。1911年辛亥光復后,詩人又寫道:“萇弘一去兩千載,碧血常留天地間。公舍私恩殉公義,殺身應比古賢堅?!盵6]在回憶恩師徐錫麟案中,贊揚徐錫麟為滅清廷堅韌不屈、殺身成仁的壯舉,歌頌其慷慨赴死、從容就義,并將永留世間的革命精神[7]。
又有詩句寫到“開花結果滿人間”。希望創辦教育,喚醒青年學生,每一個人都必將享受到革命的勝利果實。在《登駐馬尖隨感》中,詩人寫下“努力學做人,只爭此一線”。在反動軍閥的監視下,詩人堅守信念,反對袁世凱,絕不賣友求榮,并寫下此詩。既表明了詩人自己的態度,又是在當時普遍情形下對世人的警醒、呼吁,要發揚這種氣節。1917年,詩人在上海同友人商議反倪對策時,寫下“由來冰炭不同爐,正氣終將勝狗屠”。在當時黯淡的時局下,詩人與友人觀看京劇《黨人碑》不由心生感慨,發出對革命戰爭必將勝利,正義之士必將打敗罪惡之徒的信心,勉勵鼓舞時人要身懷坦蕩,作為正義之士的“我們”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人民最終將回歸民主,過上安定的日子。
1948年,詩人在《紀念雙十節》中感慨“越打國越亂,越打民越窮。征糧復征購,搜刮已無從”[8]。坦白指出,國家戰亂只會讓國家民不聊生,老百姓承受著戰亂之苦,還有糧食的征收,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這里詩人滿腔激憤,對廣大勞動人民懷有深切的同情和不忍。但想到不正義之戰必會戰敗,詩人又燃起信心,“明年雙十節,革命定成功”[9],也是對廣大老百姓的鼓舞和激勵。
我們不僅能領略朱蘊山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更能通過詩人詩詞的刻畫描寫領悟詩人在詩中表現的深意,追溯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詩人的詩詞中有感懷、有悲、有愁情,更多的是其中體現出來的自勉和鼓勵、激勵,不管是對當時的人們還是現在的我們來說,都是很好的鼓舞。
參考文獻:
[1][2][3][4]朱世同.我的父親朱蘊山[M].北京:三河市春園印刷有限公司,2013:7,8,58,58.
[5][6][8]朱蘊山.朱蘊山紀事詩詞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3,6,171.
[7]陳惠豐.回憶朱蘊山[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
[9]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宣傳部.紀念朱蘊山文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