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清
摘? ? 要: 英語作為通用語使用范圍越來越廣,非本族語使用者遠遠超過本族語者。本文在Kachru同心圓模式將英語分為內圈、外圈及延展圈的背景下,從音段和超音段層面分別比較“三圈”英語語音變體特征,以英國、新加坡及中國為例,為我國中小學聽力教學提供些許新啟示。
關鍵詞: 英語變體? ? 語音特征? ? 聽力教學
1.引言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world lingua franca),在國際各領域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因為英語被廣泛使用,如今它并不局限于英、美、澳大利亞等本族語者所使用的“標準英語”,而且出現了大量的英語變體,為世界語言之林增添了多樣的色彩。Kachru(1985)[1]將英語分為內圈、外圈及延展圈的三個同心圓(Concentric Circle)模式。內圈(Inner Circle)國家包括有英國、美國、新西蘭等,外圈(Outer Circle)國家以原英、美殖民地居多如新加坡、贊比亞、孟加拉國等,將英語作為其廣播、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官方語言,延展圈(Expanding Circle)國家則以中國、日本、韓國等為代表,是將英語作為二語在課堂上廣泛教授的語言。來自不同母語背景說話者的英語口音可能會造成交際的中斷甚至失敗(張伶俐,趙江葵,2014)[2],聽力也是如此。因此,本研究探討分別來自內、外及延展圈國家以英國、新加坡及中國為例的英語語音變體特征,試圖為中小學聽力教學給出一定的新啟示。
2.不同英語語音變體特征之比較
“當你聽一個人說話時,你也許首先是通過他的發音和口音來辨別其變體”(Kachru & Nelson 2001:74)[3],可見不同地域的英語語音變體特征或多或少存在差別。
2.1音段層面
2.1.1元音
(1)在RP(Received Pronunciation)中,長元音和短元音的區分相當明顯。比如/i:/和/i/,/?蘅:/和/?蘅/,/u:/和/u/;而在SgE(新加坡英語)中,一般用短元音代替長元音,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單詞之間的混淆。如heel和hill,beat和bit等;由于漢語中韻母沒有長短之分,因此與SgE相類似的是,在CE(中國英語)中,學習者往往很難區分英語單詞中的元音/i:/和/i/,/?蘅:/和/?蘅/,/u:/和/u/。
(2)在RP中,/e/的發音方法為舌尖抵在下齒后面,舌后部稍稍下沉,嘴巴向兩側拉開。/?覸/的發音方法為舌后部比/e/要下沉些,嘴巴同樣向兩側拉開,但是嘴唇的上下開合程度比/e/要大;再來看SgE中/e/和/?覸/的發音,在發/?覸/音時舌位不夠低,開口不夠寬大。如bat和bet;在CE的發音中,/?覸/的發音不到位是比較常見的情況,因為中文里沒有這種“寬大飽滿”的音。
(3)在RP中,雙元音的長度為一個長的單元音;SgE中習慣把/o?尬/、/eI/、/?蘚?藜/讀作/o:/、/e/、/?蘚:/。換言之,就是把雙元音讀作單元音,無滑動過程,省略雙元音的第二個成分;陳樺(2008)[4]采用實驗語音學手段,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縱深口語語料庫(LSECCL)中14名英語專業學生4年的朗讀錄音進行語音標注及分析。研究發現,雙元音/eI/、/?藜?尬/、/aI/離標準發音差別較大。
2.1.2輔音
2.1.2.1清輔音/θ/和濁輔音/?奩/這兩個齒音在許多國家的語音中都不存在,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了一定困難(文莉,2008)[5]。本族語者在發/θ/時把舌尖放在上下齒之間,舌尖輕觸上齒,略略露出齒外,氣流由舌齒間瀉出,摩擦成音。發/?奩/音時舌尖輕觸上齒背,氣流由舌齒間送出,形成摩擦音且聲帶振動;SgE在這兩個輔音中均有變異和缺省的現象,即/t,d/替代出現在詞首的/θ,?奩/,如three/θ:ri/讀作/t:ri/。用/f,v/替代出現在詞尾的/θ,?奩/,如smooth讀成/smuv/;由于漢語的聲母里沒有/θ/、/?奩/這兩個音,因此中國的學者做了很多相關的研究。陳樺研究了中國英語學習者擦音和塞擦音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奩/發成/d/或/z/,程春梅等(2008)[6]通過對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音段錯誤的語料庫系統分析,發現學生傾向于用/d/代替/θ/。
2.1.2.2濁輔音/r/和/l/的發音在RP中差異顯著:發/r/音時舌尖卷起,靠近上齒齦后部,舌兩側貼住上齒齦且兩側嘴唇張開并略收圓,發音時聲帶震動。發/l/音時舌尖緊貼上齒齦,舌前部抬起靠近硬腭,發音時氣流從舌的兩側泄出且聲帶震動;而在SgE中,/r/常被/l/代替,如radio,arrive,forever,carry等,這已然已成為新加坡英語的一大特色;在中國英語中,當/r/跟在爆破音/p/、/b/、/k/、/g/后時,很多人容易把它發成舌邊音/l/。江浙一帶的人常把“如果”說成“盧果”,就是這個音發錯的緣故。
2.1.2.3輔音群又叫作輔音連綴(Consonant Cluster),是同一個音節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輔音的組合。在RP中,輔音群中相鄰的輔音都會有清晰的發音;據李桂南(1998)[7],新加坡人習慣于簡化詞尾的輔音群,即只讀出詞尾的第一個輔音,后面的輔音均被吞掉。例如find,went,complaint;在CE中,人們習慣通過插入元音、刪除輔音或將原輔音變為元音的方式來消除或簡化韻尾輔音群,使其盡可能地接近母語那種標記性較弱(less marked)的結構,如crisp/krisp/變為/kris/,melt/mεlt/變為/mεt/,robbed/r?蘅bd/變為/r?蘅bid/(范燁,2008)[8]。
2.2超音段層面
2.2.1語調
語調(intonation),就是一句話里聲調(pitch)高低抑揚輕重的配制和變化。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是用單一的聲調說出的,以英語為例,英語有五種基本語調: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及平調。即表明一句話除了詞匯意義(lexical meaning)還有語調意義(intonation meaning)。
RP的語調幅度(Pitch Range)比較寬,而且語調種類較多,憑語調就可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從而聽者能很容易判別說話者的思想感情;相比之下,新加坡英語的語調幅度較窄,語調類型較少,表達比較僵硬。說話人的感情很難通過語調傳達給聽者;對CE中語調進行分析,許俊等(2013)[9]研究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在音高重音邊界調及結尾語調的處理上存在過多使用降調致使語調平直、缺少變化的現象。
2.2.2重音
節奏是“在言語中由突顯要素有規則地間斷出現所產生的知覺模式,這些要素可能是重音(如英語)、音節(如漢語)、重型音節(如古希臘語)……”(Trask,2000:229)[10]。不管是詞重音還是句重音都是區別不同英語變體的重要依據。
RP是“重音節拍語言”(stress-timed language),音節長短取決于輕重音。為了使重讀音節更突顯,英語中的重讀音節通常被讀得既重又長,非常完整;而非重讀音節通常較為約簡,元音常常較短,有時甚至缺損(absent) (Bertinetto,1989;Dauer,1983)[11]。在RP句子中通常將需要強調的單詞予以重讀,達到有效陳述或交流的目的;SgE被認為是“音節節拍語言”(syllable-timed language),所有音節不論輕重,都按相同的時間間隔出現。SgE中單詞重音有后移的傾向,如colLeague,comPEtent和chaRActer。除此之外,SgE存在句末重音的現象。如RP:We listened CAREfully;SgE:We listened carefuLLY。從大寫標記之處可見兩者重音的不同;在CE中,不少學者對詞重音和句重音都做了一定研究。高琳等(2009)[12]分析了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朗讀錄音樣本及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語料庫COLSEC中的單詞重音,發現多音節單詞重音位移比較常見,而且重音發在單詞(尤其是名詞和形容詞)第二音節的傾向更明顯。在句子中,CE常將介詞、人稱代詞或連接詞等功能詞賦予重音,這與RP和SgE都有所區分。
3.不同英語語音變體特征對聽力教學的啟示
通過對RP、SgE及CE語音特征的分析,得知在國際交流中,英語作為通用語,已經承載了世界英語的諸多特征。這就使得傳統的“標準英語”不再“標準”,對世界各地的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當然,包括對我國中小學聽力教學的新啟示。
3.1對教授聽力的啟示
3.1.1各國英語語音變體的差異要求教師不僅教學生聽“標準英語”而且聽恰當的英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是英語作為二語在中國教授的目標之一。教學生聽恰當的英語有助于他們成功地和來自不同國家、地區、階層的人溝通交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尷尬。對于教師而言,最根本的是培養寬容的語言態度,消除“標準英語”情結,多了解不同英語變體口音,僅將“標準英語”作為語言的范式,善于打破陳舊的規則。
3.1.2不同英語語音變體的差異對我國英語聽力材料的口音選擇與使用有很大影響。以如今的中小學聽力材料為例,不管是對話、短文、采訪或是新聞,涉及英語變體的少之又少,學生接觸到的聽力語料大都是“標準英語”,違背了教材需具備的豐富性、趣味性及科學性原則。筆者認為帶有各國優秀文化色彩的聽力語料更具有培養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功能。學習英語的目的因人而異,最理想的辦法是讓學生接觸多種形式的英語,教材就是這種接觸最直接的方式。
3.2對聽力學習的啟示
3.2.1不同英語語音變體特征一開始可能會使學習者無所適從,有針對性的練習是不可或缺的。學習者在接受學校聽力材料練習的基礎上,可根據自身需要在互聯網、手機APP上進行聽力學習。例如,在BBC、VOA網站上聽來自外媒的采訪報道或在TED上聽來自外圈或延展圈國家的演講。學習理念應從“標準規范觀”轉向“溝通理解觀”(Sifakis,2004)[13]。
3.2.2區分“標準英語”和變體英語的語音特征。在平時的聽力學習中善于歸納、總結。有條件的情況下,與來自非內圈國家的留學生或其他身份的人進行溝通交流,嘗試建立友善的關系網。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在與其他語言交流碰撞中不斷發展完善重塑的,英語也不例外。因此,對所學進行歸納并將其運用于實踐不失為一個練習聽力的好方法。
4.結語
隨著國際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參與到國際交流活動中,更多的英語語音變體出現(陸俊花,2017)[14]。不同的語音變體不僅具有音段層面而且具有超音段層面的差異特征,這就為我國聽力教學帶來了新的認識與啟發。總而言之,中小學聽力教學應以英美“標準英語”語音為主流,輔之以其他英語變體語音,不強調孰輕孰重,互相取優,從而相得益彰,為學習者今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Kachru, B. B.. English in the Worl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張伶俐,趙江葵.中國英語口音研究述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3]Kachru, B. B. & Nelson, C. L.. World Englishes[A]. S. L. McKay, & N. H. Hornberger (eds).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4]陳樺,畢冉.英語專業學生朗讀任務中語音能力的發展模式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4).
[5]文莉.新加坡英語語音特點初探[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5).
[6]程春梅,何安平.高級英語學習者口語音段錯誤分析——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1).
[7]李桂南.新加坡英語語音、語法的特點.外語與外語教學(大連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11).
[8]范燁.二語韻尾輔音群中的增音分析——優選論及感知圖框架下的新視角[J].外國語,2008(11).
[9]許俊,劉正光,任韡.二語學習者英語韻律習得探究[J].外語界,2013(3).
[10]Trask, R .L.. A Dictionary of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
[11]Bertinetto, P. M.. Reflections on the Dichotomy “Stress” vs. “Syllable Timing”[J]. Revuede Phonetique Appliquee, 1989:91-93.
[12]高琳,鄧耀臣.中國大學生英語單詞重音位移現象研究——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界,2009(3).
[13]Sifakis N. C.. Teaching “EIL”—Teaching “International” or “Intercultural” English?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J]. System, 2004,32(2):237-250.
[14]陸俊花.英語口音和文本難度對英語學習者聽力理解的影響[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