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婷婷 張娟



摘? ? 要: 本文通過對江蘇大學留學生跨文化生活適應度的問卷調查及書面采訪,考察留學生跨文化生活適應度,從日常生活、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互動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分析,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旨在幫助留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便于學校對留學生進行更完善的管理。
關鍵詞: 留學生? ? 跨文化生活適應度? ? 江蘇大學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開放,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也在逐漸深化,“同住地球村”這句話再也不是只存在于歌曲中的現象。其中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強吸引了大批留學生來中國求學,當來華留學的人數不斷增加,所占比例越來越大時,他們來華后的跨文化適應順其自然地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多數留學生雖然身處漢語環境,卻依舊生活在自己的交際圈內,在學校里很少看見他們與中國人交流,各種校園活動中也很少看見他們的身影,一些留學生雖然來中國一兩年,但口語能力仍未提高。那么如何幫助留學生提高跨文化的適應能力,打破跨文化交流壁壘,早日融入中國的校園環境,不再游離于校園主流文化之外,是一個十分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J.W.Powell將“文化適應”定義為來自非本族文化者對新文化中的行為模仿所導致的心理變化。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是指留學生在留學國家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而產生的對新環境的適應過程與交際能力的過程[1](19)。Ward及其同事提出跨文化適應應從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文化適應能力兩個維度加以探討,這是目前大部分學者比較認同的跨文化適應分類,其中社會文化適應能力指留學生對留學所在地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與當地中國人交往的能力[2](179)。生活適應性是文化適應性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調查了解留學生的跨文化生活適應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不僅能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幫助他們早日融入校園生活,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國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利于營造包容開放、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環境。
一、調查內容與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及走訪的方法,問卷調查分為紙質問卷發放和網絡電子問卷發放兩種方式。主要對江蘇大學大一至大四年級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留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留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國籍、性別、專業、學歷、來華留學時間、漢語掌握情況、來華留學目的及對留學生活的期望等。第二,日常生活適應度調查,分別從衣食住行及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了解留學生來華后的留學生活及適應程度。同時,我們與留學生進行了短暫的面對面采訪活動,以彌補調查問卷的不足,保證調查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二、調查結果分析
1.留學生個人基本信息。
筆者用五個月的時間對江蘇大學校內的留學生進行了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60份,問卷語言是漢語(附帶英文翻譯),最終收回問卷154份,問卷回收率為96%。154名被試包括男性70人,女性84人,年齡、來華時間、漢語水平等情況見表1。此外,還對數名留學生進行了短時間的采訪。
2.日常生活。
(1)對宿舍的滿意程度
宿舍無疑是留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它在學校生活中充當著家一樣的角色,大學生至少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宿舍度過的,因此,對住宿條件的滿意程度是最根本的。根據統計數據,大多數留學生對本校的留學生宿舍還是很滿意的,見表2。
有56.25%以上的留學生對住宿條件表示滿意,31.25%的留學生表示一般,只有12.5%的同學表示不滿意。這12.5%的人提出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有住宿費用太貴、設施不完備、公共空間衛生清理不及時、管理不合理等,有個別留學生也提起宿舍管理人員種族歧視的問題。
(2)對學校食堂的滿意程度
民以食為天,留學生們能否適應中國的飲食是跨文化生活適應中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根據問卷結果顯示,大多數留學生對學校食堂整體上是比較滿意的,有56.25%的留學生選擇“經常在學校食堂用餐”,另有25%的留學生選擇“自己做”。關于學校食堂存在的問題,不少留學生認為食堂的“大多數飯菜不合口味”,一個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女生說道:“中國的大多數飯菜有很多油,味道很重。”也有一部分留學生認為食堂的衛生需要加強管理。關于在校外用餐,不少同學表示很喜歡學校附近的“后街”和“小后街”,食物種類豐富多樣,也有一些特色餐館,滿足了他們的口腹之欲。
(3)對鎮江交通購物的滿意程度
在交通購物方面,大部分留學生都表示滿意(見表3),只有12.5%的人在“購物是否滿意”的問題上選擇了“不滿意”一項。根據后期采訪,大部分留學生表示在中國購物很方便,淘寶上的東西種類很多也很便宜,物流也很快。也有留學生表示選擇不滿意的原因是學校附近沒有大型超市,學校內部的超市物品價格與外面有差異。一位巴基斯坦的學生笑道:“我覺得學校超市有些東西貴,后來中國朋友告訴我,他們都把學校的超市叫‘小黑超。”
3.學習生活。
江蘇大學的留學生主要分布在醫學、漢語、人文預科等專業。在關于學習動機的調查中,“想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這一項數值最高,有62.5%,這表明中華文化對留學生很有吸引力。其次是“學習經歷對日后工作有幫助”、“所學專業水平高”、“留學費用低”等項,分別是“56.25%”、“43.75%”“37.5%”,“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中國政府的獎學金等優惠政策”等選項的數值也較高,可以看出我國為現代化和國際化所做的努力沒有白費,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國際上的肯定。
從調查數據上看,83.75%的留學生對學習生活現狀很滿意,10%的學生表示一般,只有小部分留學生選擇了“不滿意”(見表4)。關于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56.25%的學生選擇了“實踐活動少”這一選項,有25%的學生覺得“課堂枯燥乏味”。事后,我們采訪了解到,有留學生希望老師在課堂上能多給一些討論和自由發揮的時間,也有的認為老師在課堂上過于循規蹈矩,缺乏新意和趣味。
4.人際交往生活。
人際關系,即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心理上的直接關系或距離,它反映了個人尋求滿足其社會需求的心理狀態。一般來講,人們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出于安全感等因素的考慮,會在第一時間尋找同國或同族的人,慢慢地,人際交往圈子就固定了下來。那么如何拓展交際圈,融入校園生活當中,是留學生們初到中國需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根據調查數據,大部分留學生雖然與其他留學生同學相處融洽,但是在與中國學生交際這一方面還是存在很多問題(見表5),“交往頻率低”一項所占比例最多,在采訪中留學生們多次提到,雖然老師會安排語伴,或者在參加活動時交到中國朋友,但是見過一兩次面之后就不聯系了,平時也不怎么聊天。除此之外,“渠道有限”和“話題少”兩個選項占據了半壁江山。
在校園活動方面,“偶爾參加”一項數值最高,有43.75%的同學選擇,其次是“很少參加但是很想參加”,占37.5%的比例,只有12.5%的留學生選擇了“經常參加”。由此可見,大部分留學生還是游離于學校主流文化活動之外。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同學很少參加校園活動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明確的信息來源,不知道有哪些活動”,占比81.25%。“語言不通”和“活動形式單一”各占25%和18.75%,由此可見,留學生之所以游離于校園主流文化之外,主要是因為學校或者校園活動組織沒有一個明確的針對留學生的公布校園活動信息的公示板或者網站、公眾號等信息來源地,在這一方面,學校和各相關組織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決相關的問題。
三、對策
當蜜月期的興奮之后,留學生便會進入危機期,領略到所謂的“文化沖擊”的滋味,如何幫助留學生度過文化危機期并進行自我調整,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有所作為,促進留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跨文化適應期。
1.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加強校園管理。
針對部分留學生提出的有關宿舍食堂衛生等問題,學校應進一步加強對校園內各個地方的管理,杜絕例如宿舍管理人員種族歧視等現象,完善校園內部的基礎設施,不僅為留學生也為學校全體師生營造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學校應建立一個關于留學生管理的體制,及時收集留學生們在留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做到有責必問、失職必究,切實做好來華留學生學習和生活服務支持工作。
2.提高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能力。
文化沖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以本國的民族文化看待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當其他國家的文化行為與他們的道德文化價值標準不同時,就容易產生誤會和沖突。當留學生缺乏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只用本國的民族文化評判中國人的行為時就不能理解,不知道應該如何與當地人溝通交流。在來華前或者在來華初留學生們應該多了解中國文化,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跨文化交際培訓或者有關中國文化、人際交往的講座等活動,培養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開放的、包容的態度對待文化上的差異,做到入鄉隨俗。此外,學校還應提前做好宣傳,讓留學生在留學前就對所要學習和居住的地方有大概的了解,做好心理準備,更快適應留學生活。
3.完善留學生管理體制,建立高效完備的留學生管理團隊。
留學生的管理工作與中國學生的管理有很大的差異,這就要求學校不能全盤照搬管理中國學生的體系,依照以往管理中國學生的經驗管理留學生,如何了解此中差別,進行更加妥善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應對留學生生活中可能產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這就要求學校擁有一個較完善的留學生管理體制和專業的管理團隊。管理人員不但要具備一定的跨文化適應能力,能從不同文化角度全面地考慮問題,而且在日常管理中能主動了解留學生的需求,采取一定的措施滿足這些需求。
4.嘗試實行中外學生“混住”制度,推進中外學生的人際交往。
雖然將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分開住方便了學校的管理,但是這樣恰恰使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更加涇渭分明,給中外學生的交往制造了壁壘,留學生希望多與中國學生交朋友,在采訪中也表達了想和中國學生住在一起的想法,學校應該及時收集海外留學生的想法,采納各方的意見,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在住宿方面進行中外學生同樓或者同室的“混住”制度的嘗試,為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際機會,從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適應能力。除此之外,學校還應積極推進中外學生的人際交往,完善校園的社團管理制度,推進中外學生社團和類似于“牽手走世界協會”等學生組織的合作,盡可能讓外國留學生參與各種學校文化娛樂活動,為留學生了解校園活動提供一個平臺,在通知中國學生的同時不忘通知留學生,解決留學生游離于學校主流文化的窘境。
5.發揮對外教師在跨文化適應中的作用。
作為留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引導者,學校的對外漢語老師不僅要在漢語教學方面進行創新,按照留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方法,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有意識地在授課過程或者課外實踐活動中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使留學生更好地適應留學生活。雖然語伴制度一直在施行,但“交往頻率低”和“話題少”兩大障礙使該制度沒能起到相應的作用,在這一方面,筆者認為對外漢語老師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每周布置一個簡單的小任務,讓留學生和語伴共同完成,這樣既解決了“話題少”這個問題,又保證了留學生與語伴至少一周見一次的頻率。
參考文獻:
[1]陳小明,歐青,王祖嫘.在京留學生生活適應性調查與分析[J].國際漢語教育,2015(1):19-32,198.
[2]王月.在京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J].考試周刊,2018(5).
[3]陳慧.留學生中國社會文化適應性的社會心理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135-142.
[4]陳慧.在京留學生適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4.
[5]王記華.中亞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6.
[6]秦曄.高效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7.
[7]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8]陸鈦棟.在滬高校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現狀及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