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靚靚
摘? ? 要: 議論文不僅需要思辨性,偶爾也需要一些形象感和趣味性。本文重點指導學生們如何在議論文中加入比喻論證這種論證方式,讓議論文亮起來。通過學生熟悉的比喻論證指導他們怎么寫:找到連接點,層層分析,緊扣主題;在文章中添加一到兩個比喻論證,看看文章是否有變化。
關鍵詞: 議論文? ? 比喻論證? ? 寫作方法
孫紹振在《用具體分析統率“三要素”》中說:“理論的生命不是對論點被動地追隨,而是讓論點在具體分析的過程中深化。”高中生在議論文的寫作過程中,經常是提出論點不會分析,或者分析和論點隔離,文章整體性不強。如何讓論點在具體分析中得以深化,各種論證方法的適當運用至關重要。今天,我們重點談談如何在議論文中加入比喻論證,使學生寫議論文更加得心應手。
比喻是一種關聯思維的運用,是由一種事物想到另外一種事物。借助比喻說理,也是古文中對事物認知的一個途徑,如《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就像眾星拱北辰,貼切自然。《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去的時光就像流水,永不停止。好的比喻可以把理說得形象透辟,甚至可以讓后來者看到北辰想到為政之德,看到流水想到消逝的時間,這就是比喻論證的妙處所在。
一、如何寫比喻論證
考試大綱里要求學生作文富有文采,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要有表現力。修辭的恰當運用可以讓學生的文章增色不少,在議論文中添加比喻論證就是很好的方式。那么,如何教會學生在議論文中添加比喻論證?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找到連接點。連接點就是兩事物之間要有類似之點,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證明抽象的概念。可以選取熟悉的事物作為文章的喻體進行論證。
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中有一句話:“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這里面本體是人類歷史,喻體是煤的形成,如何尋找其中的連接點呢?人類歷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歷史只是前進了一小步,煤的條件是大量的木材最后只是一小塊,都是付出多收獲少,里面有一個相似性,作者不主張徒手請愿,希望人們從這次慘案中吸取教訓,采用更有效的斗爭方式。
在學生選定喻體之后,要教會學生抓住相似性進行聯想,恰當合適的喻體會使文章與眾不同。如果人云亦云,最后就會變得泛泛而談。
(二)學會層層分析。當學生找到了一個比喻論證,如果將一個比喻論證一寫,不做任何分析,那么依舊效果不佳。所以,在有了一個比喻論證之后,我們要學會層層分析,就比喻論道理,繼續說下去,可以層層擊破,環環相扣。
朱大可的《談經典》中有這么一段描寫:“經典的另一困境,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它只是一張精致而矯飾的面皮。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被用來貼在不自信的臉上,令其散發出文化、文藝和文雅的氣息。……整容術的程序通常是,從自體胸部截下軟肋骨,把它植入顱骨正前方,以提升鼻子的高度和優化它的線條。但經典與人的關聯,卻要依賴一個完全相反的程序,那就是讓表皮不再硬化為面具,而是像面膜一樣被皮膚吸收、內化,成為滋養靈魂的主宰。不經過這樣的自我塑造,經典就只能是附在臉上的飾品。”這段話將經典的另一困境比喻成一張面皮,又用不自信的臉、整容術、面具、面膜等相關的概念進行闡釋,突出中心談經典,抽絲剝繭,生動形象,本來說不明白的道理一目了然。
層層分析的好處是可以使議論文往縱深處延展,讓本來只能很淺的說理深入下去,最后將文章主題的深刻性寫出來。
(三)精妙的比喻緊扣主題。學生容易產生一個誤區,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比喻論證,就順道瞎寫了一通,看似自己在寫,其實如果不緊扣題目(題材和自己的標題)去寫,往往就可能讓閱卷老師覺得突兀,甚至覺得多此一舉。
莫言的《大悲憫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中有這么一段博喻:“長篇小說是包羅萬象的龐大文體,這里邊有羊羔也有小鳥,有獅子也有鱷魚。你不能因為獅子吃了羊羔或者鱷魚吞了小鳥就說它們不悲憫。你不能說它們捕殺獵物時展現了高度技巧、獲得獵物時喜氣洋洋就說他們殘忍。只有羊羔乖小鳥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說不是小說。”這個比喻論證形象生動,讓人覺得長篇小說的世界豐富多彩,不忘緊扣“悲憫”去寫,將我們認為很難表述的道理形象可感的說出來。
扣題是核心,不管是什么文體的文章,一定要提醒學生,切題是關鍵。如果選擇了一個比喻論證,在論述過程中,就要與所說的觀點相關,跟作文的材料一致。
二、在現有的文章的添加比喻論證,讓文章亮起來
美學家朱光潛說:“說理文要寫好,也還是要動一點感情,要用一點形象思維。”在學生學習比喻論證怎么寫的時候,可以教會學生在文章中添加一兩個比喻論證,看看方法效果有沒有起到作用。
最近,我們寫了這樣一個材料:“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下去卻很遠;有些路,看起來很遠,走下去卻很近。”學生第一次交上來的時候,其實幾乎很少有學生用了比喻論證。所以,第二次改寫,我就要求他們在作文中加入一段比喻論證的文字,看看文章有沒有變化。
在眾多修改之中,我選取了以下四個同學寫的片段:
例1:人生如路。行走在路上,免不了遇到許多困難。如何克服困難?貴在堅持,就如打鐵一樣,錘子每打擊一下,鐵就會承受一次打擊。但是在打鐵的過程中,鐵也在慢慢改造自己,變得更加堅硬。
評價:他把堅持的過程比作打鐵的過程,語言也很好,他也進行了適當的演繹分析,但是這個比喻重點是在寫堅持,如果不是前面加了一個人生如路,就會看起來特別突兀。所以,在寫比喻論證的時候,一定要扣出題目去寫。如果不會,就一定要找到一個相似的連接點。
例2:成功猶如一個美麗可口的蘋果,紅而香氣四溢,人人心中都渴望,都想去抓住它,輕易得到便品嘗不出它的甘甜。有些路看起來近,但是真正走了,你只會因它的輕松而得不到真正香甜的蘋果,從而走上迷茫而又無意義的長路。
評價:第二個同學的比喻非常簡單,成功像一個蘋果,她用了一句“有些路看起來近”就把這個連接點恰如其分地連起來,“只會因它的輕松而得不到真正香甜的蘋果,從而走上迷茫而又無意義的長路”。但是整體來說,如果一開始學生就能夠掌握到這個程度也是不錯的。
例3:追夢的路,恰若尋找那株深藏在幽靜里的梅花。四周只有白茫茫的一片,萬籟俱寂,只有那皚皚白雪上一個個堅定的足跡,可以證明生命的存在。聞著香味,努力一步一步前行,花香愈來愈濃,在恍惚之間瞥見茫茫世界之中那一株熱情似火的花樹。
評價:這位同學的比喻論證用追夢的路比喻尋找梅花,語言詩意,文學氣息濃厚。她假設了一種情境,踏雪尋梅,就好像尋找夢想的過程,引人入勝。他不僅把尋夢之旅寫得親切感人,而且彌漫著古詩的意境。原本很遠的路,配上這么美的景,讓人恍惚夢想就在此處。
例4:人們,總是嘴里含著糖,說著心里的苦,看著心中的那座寧古塔,他們望而卻步。終于,他們開始踏入黑暗,沖破!他們將黑暗撕裂,看見了光亮。當他們嘴里的糖也融化了,化到了他們心上,所有的苦澀只剩下那一份甘甜。他們抬起頭,眼眶里的淚水化作掌心的一顆痣,握住的是那份勇敢的信念。
評價:這位同學的水平又高了一層,她把看似很簡單的說人們總是心里含著糖說著心里的苦,努力前行,可見路途是艱難的,后面她又層層遞進寫糖化了,苦澀之剩甘甜,連接點好,層層遞進有水平,又極其點題,這是我們引導學生要努力的方向。
四個同學在文章中添加了比喻論證,因為是后期修補,有時候關聯度還不是特別強。但是他們已經很努力地將比喻論證加入文章,努力尋求議論文思辨性的同時,也讓文章形象可感,更上一層。
三、結語
在議論文中,比喻論證能夠使自己的作文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文風,運用比喻論證可以使我們的論點更加有趣,更加讓人接受;它還可以化深為淺,化繁為易,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一點: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論證方式只不過是一個途徑,不是說越多越好,如果這次學了比喻論證,文章里面有很多個比喻論證,就過猶不及。比喻論證一到兩個差不多,要貼切,要讓學生學會闡釋道理。
學生范文:
他 鄉 之 路
高二(8)班? ? 李欣
“有時,我可能脆弱的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羊脂球里的這一句話,好像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呈現,你所認為的很遠的他鄉之路,都可能在你的一個個腳印中變成故鄉。
維金孔亞省溫斯特孩子拜德就抵達了他的他鄉。12歲那年,他在日記本上寫道,我決定要成為第一個飛抵北極的人。很遙遠的北極之路,他默默堅持,努力奮斗,最后成為第一個抵達北極的人。這一路,他走了很遠,終究戰勝了自己,把遠方的路變成近在咫尺的現實。
而有些人,恰恰相反,認為他鄉之路望望即可。他們覺得遠方是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漫漫長路,恐懼吞噬人心,畏首畏尾。就像顧城所說,很多人不種花,是因為麻煩,而有些人不種花是因為害怕看到花落。所以,為了避免結束,他們也避免了開始。有些人正是那樣,很多的拒絕都是因為你的不知,不自信。
而這一切都只是表象,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一棟看上去老舊的房子,表面的每一寸外殼就像粗糙的犀牛皮,于是你的身體里每一個細胞都在抗拒。當你屏息凝神他進了哪里,才發現確實別有洞天,里面不但沒有外面的不堪,甚至多了一份其它之感:可能是流逝歲月的思考,也可能是想起某個人在這里的故事。看起來很遠的路,立馬感覺近在咫尺。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里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上,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中涅槃。”人們,總是嘴里含著糖,說著心里的苦,看著心中的理想,他們望而卻步。終于,他們開始踏入黑暗,沖破!他們將黑暗撕裂,看見了光亮。當他們嘴里的糖也融化了,化到了他們心上,所有的苦澀只剩下那一份甘甜。他們抬起頭,眼眶里的淚水化作掌心的一顆痣,握住的是那份勇敢的信念,他們抵達了他們夢想中的他鄉。
有些人,總覺得遠方是他鄉;有些人,卻覺得遠方即故鄉。希望每一個心懷夢想,腳踏實地,將遠方的路心無旁騖地走下去,我相信最終都會抵達他鄉。
參考文獻:
[1]弓皓.淺探比喻在寫作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2018(24).
[2]黃梵.比喻[J].閱讀與作文(初中版),2014(Z1).
[3]于軍民.“比喻論證”還是“比喻說理”?[J].語文建設,2013(34).
[4]范紅軍.打造精品段落之比喻說理[J].成才之路,2010(21).
[5]徐穎,黃學軍.議論性文章怎樣才能有文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