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康銀花 王方方
摘? ? 要: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高校基層團組織推薦優秀團員加入黨組織工作面臨新的問題。需要理清 “推優入黨”工作存在的問題,理順工作流程,發揮黨支部在“推優入黨”工作中的指導作用,明晰基層團組織考量標準,強化黨組織和團組織的有機聯動,在“推優入黨”工作中切實形成 “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的良性循環,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推優入黨”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 中外合作辦學? ? 高校共青團? ? “推優入黨”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對《團章》進行了修訂,進一步明確了團的基層組織是團的工作和活動的基本單位,應該充分發揮團結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對團員進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推薦優秀團員作黨的發展對象(以下簡稱“推優”)”是各個基層團支部的基本任務。
高校學生黨員是學生中的骨干分子,是黨員隊伍的新生力量。在高校學生中“推優”,源源不斷地為黨輸送新鮮血液,是培養造就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鞏固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的迫切需要,是進一步加強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保持黨員隊伍生機與活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激發廣大學生團員的政治熱情、增強高校共青團組織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迫切需要[1]。按照中央要求深入做好新形勢下高校的“推優”工作,加強對廣大學生團員的思想政治引領,事關長遠、意義重大。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走出國門留學,在各個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越來越受到新時代大學生的關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黨建工作同樣也受到關注和重視,共青團如何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為黨組織輸送優質的后備軍,這是在群團改革的背景下需要不斷改革完善的地方。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團支部進行推優工作是面臨新的挑戰。面對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團支部“推優”工作出現的新問題,筆者認為需要理順目前推優工作存在的問題,理清推優工作的整體流程,強化黨組織和團組織的有機聯動,在“推優”工作方面切實形成“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的良性循環,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推優”工作的實效性。
1.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共青團“推優”工作現狀分析
1.1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培養模式團員群眾基礎不牢。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模式趨近西方教育模式,對于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相對于傳統培養模式具有穩定的團支部,學生的小班化教學人員流動更頻繁,很難像傳統的團組織模式一樣進行集中組織教育。以上海海洋大學愛恩學院為例,學院班級設立是按照普通的行政班級劃分,平均按照50人設立一個行政班級,同時成立相應的團支部。黨員發展過程中的推優工作依托行政班級進行。然而學院上課是按照小班化進行,每個小班的人員來自不同的行政班級。雖然學生對于小班學生更加熟悉,但是小班每個年級會針對英語成績重新劃分。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青年團員們缺乏團支部組織歸屬感,同時團支部進行推選入黨積極分子時,團員青年群眾基礎不牢固。
1.2黨支部缺乏對共青團推優入黨工作的具體指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優秀團員的培養,認真做好推薦優秀共青團員入黨工作,要堅持黨建帶團建把加強團的建設作為高校黨建的重要任務。”[2]目前各黨支部更多的是對團組織下達推優的具體指標和要求,缺乏對于基層團支部團員的黨的基本知識的宣講和培訓。
在從嚴治黨的背景下,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督查機制尚不健全,從一名學生遞交入黨申請書一直到進行推選入黨積極分子的每個時間段各個學校的要求并不一致,未能嚴格按照黨支部的工作手冊執行,對于推選入黨積極分子列為發展對象的環節考評不夠規范。目前一些黨組織重視共青團推優之后的發展對象的培養工作,而對共青團的“推優”工作缺乏指導和監督。尤其是在入黨積極分子推優之前和推優過程中,一些黨組織缺乏對于基層團組織的團員的培訓和指導,對于同級團組織的推優工作更是形式大于內容,同級團組織和黨組織之間溝通渠道不暢通。
1.3團支部評優不規范,考評指標不夠明晰。
目前一些基層團組織在推優過程中尚未形成團員推優入黨評價體系,基層團支部對于黨章規定的黨員的標準把握不夠準確。黨章規定的黨員標準是團支部推優入黨的基本依據,一名黨員必須在政治上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有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的決心,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時刻同黨中央保持一致[3]。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應能團結同學有好的群眾基礎,同時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工作,起到模范帶頭作用。若團支部對于黨員標準把握不準,就難以準確地引導支部形成客觀公正的推優評價體系。
目前一些基層團組織在推優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剛性指標的設立,例如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時間、學習成績、操行評定等指標,而對于彈性指標的把握不夠準確,例如對于被推薦同學的入黨動機是否端正,對黨的基本知識是否了解,是否有鮮明的組織紀律觀念,有無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等方面的考量比較模糊。
1.4推優模式較舊,黨團缺乏聯動。
目前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推優”工作缺乏創新,“推優”的標準仍然沿用普通高校培養模式下的推優標準執行,整體的推優標準較為籠統,沒有較細致的規定,校級團組織出臺的推優制度普遍適用于普通培養模式,對于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推優”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導。同時基層團支部對于推優工作了解不夠深入,導致團員青年不夠重視入黨積極分子之前的各項推優工作的開展,以至于團員青年們心中對于推優工作和評優工作畫等號。目前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推優方法也比較舊,推優工作往往依賴于傳統的團員大會,導致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推優工作集中在低年級開展,對于高年級學生經常不在校或者出國交流的現狀,推優工作基本很難順利開展。
2.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共青團推優入黨工作的對策
2.1黨支部應在“推優”過程中主動發揮指導作用。
《黨支部工作手冊》明確提出黨支部應該做好青年中發展黨員工作的關鍵環節,首先努力加強黨支部的自身建設,不斷提高戰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4]。這是壯大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做好青年中發展黨員的前提和基礎。高校黨支部更要嚴格按照黨章的要求,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對黨員的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努力把黨建設成為團結帶領群眾進行改革和建設的戰斗堡壘。要強化對青年的培養教育,不斷壯大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對青年培養教育,黨、團組織要緊密配合,共同做好工作。要支持和指導共青團積極開展推薦優秀團員作黨的發展對象的工作。黨支部要做好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加強對共青團的領導,以黨的建設帶動團的建設,幫助共青團切實加強團的基層組織特別是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團支部的建設,為“推優”和加強在青年中發展黨員工作奠定基礎。
2.2共青團應在“推優”過程中明晰考量標準。
“推優”作為共青團一項經常性工作,學院二級團組織應該圍繞學校黨員發展規劃,合理確定“推優”規模,明確“推優”標準,指導和督促基層團支部規范實施“推優”工作,確保“推優”質量。
“推優”必須堅持黨章規定的黨員基本條件,注重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注重以發展眼光看待團員,既要防止求全責備,又要避免降格以求。“推優”對象應從入黨申請人中產生,對擁護黨的綱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同學中發揮帶頭作用、基本具備黨員條件的優秀學生團員,團組織應及時向黨組織推薦。
“推優”工作作為團組織的一個經常性的工作不能獨立存在,應該結合團支部的主題團日、組織生活、先進個人的評選等日常工作開展。在醞釀產生推優候選人之前遞交過入黨申請書的團員應該結合自己思想、工作、生活、學習各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團支部委員會要從剛性指標和彈性指標方面綜合考量,醞釀出提交黨支部審議的候選人。團支部的推優工作可結合操行評定工作展開,學校一般采用從德智體美勞綜合測評的辦法進行操行評定,因此團支部可以根據學生的政治表現、思想品德和集體意識等日常團支部活動的量化記錄和學習成績進行綜合推優。
2.3“推優”過程中黨支部與團支部協同完成。
“推優”工作必須在黨的統一領導下進行。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黨組織更要堅持黨建帶團建,把“推優”工作擺上黨組織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黨建工作責任制和發展黨員工作規范,作為檢查和考核基層黨組織發展黨員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需要定期聽取團組織“推優”工作匯報,幫助和指導團組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研究解決新情況新問題,切實發揮“推優”工作的強組織、育人才作用。還要進一步重視高校團組織尤其是基層團組織建設,為做好“推優”工作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
基層團組織要重視做好“推優”工作前段、后端的銜接。要充分依托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工作載體,積極配合黨組織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養,協助辦好學生黨校。基層團支部應及時向黨支部了解自己支部團員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同學名單和有關同學的思想狀況,對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進行全面考查,主要是在思想政治、學習工作、日常生活和道德品質等方面進行全面了解。團支部委員會要在團員大會之前草擬出“推優”對象的建議名單,并在團員大會之前將建議名單提交黨支部進行審議。經黨支部審議之后再組織團員大會進行表決。表決結果在經團支部委員會討論之后確定推薦人選,并填寫推薦表,經學院團委和校團委審核后再將推薦表交至所屬黨支部。
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更要強化基層團組織建設,指導基層團支部建設,明確班級團支部的職責功能,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小班化教學模式下推進班級團支部與班務會一體化運行機制,提升學生團員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3.共青團推優入黨工作的意義
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推優”是黨賦予共青團組織的一項光榮任務。高校團組織要在同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按照共青團改革要求,“推優”工作作為思想政治引領的重要任務,作為基層團支部的重要職責,系統設計整體工作制度,有機融入發展黨員流程,提高工作的精準度、有效性。
3.1做好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培育優秀團員環境建設。
健全機制、明確責任制定出“推優入黨”工作的實施細則,用制度約束“推優”工作,用標準規范“推優”工作,明確基層黨組織、基層團組織、學院團委、學校團委在整個“推優”過程中的任務和作用。加強前期教育,明確培育優秀團員的主要目的是推動學風建設、調動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育優秀團員的方式要力求多樣化,講求時間上的延續性和教育效果的實效性。
3.2規范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選優”過程管理。
明確“優”的標準。針對“推優”工作中“推優”標準較為籠統的問題,在“優”標準的確定上,從政治素質、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實踐活動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建立考核體系。“優”的考核指標綜合考慮學習成績、學習態度、第二課堂綜合表現、參與公益活動表現、待人接物能力和奉獻意識、學習黨的理論知識方面表現。量化標準,為“選優”提供明確的依據,從源頭上保證“選優”的質量。建立“優秀”的考核體系,“推優”標準制定后,必須有科學的考核體系作為佐證依據,為了體現公開、公正與公平的原則,“推優”過程中通常使用民主評議的方法,體現科學性與實效性,在這種形式之外,各團支部探索更加符合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大學生實際特點的形式。
高校基層團支部是“推優”工作的基本單位。要以“學習總書記講話、做合格共青團員”為統攬,完善基本制度建設,加強基層團支部建設,切實發揮團支部的培育作用。依托團課、團日活動等載體,組織團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方針、基本政策和基本知識,引導團員在真學真懂真信的基礎上,自覺向黨組織靠攏,不斷擴大申請入黨的學生團員隊伍。
加強對廣大學生的培養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是高校“推優”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推優”工作的主要目的。高校團組織要牢牢地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成長和思想教育的客觀規律,發揮組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的特色,將思想政治引領貫穿共青團各項工作和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立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政治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昕,王勝軍,陳宇.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學生黨建工作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2016(01):034.
[2]編寫組.黨支部工作手冊[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06.
[3]陳迎紅.創新高校共青團推優入黨工作[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7):92-93.
[4]李陽.共青團組織“推優入黨”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04):172-173.
[5]邱曉飛,楊蕾.高校共青團組織“推優”入黨過程中的重點環節與問題解決[J].北京教育(高教),2011(0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