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雁 李成華
摘? ? 要: 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學術英語教學日益受到重視。高校從通用英語教學向學術英語教學轉型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難和挑戰。本文對課程目標的缺失、課程體系的復雜性、教材的匱乏及師資力量薄弱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剖析,并就如何應對問題,有效開展學術英語教學提出思考。
關鍵詞: 通用英語? ? 學術英語? ? 困境? ? 對策
1.從EGP向EAP轉型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往日益頻繁,精通本專業又能用英語進行口頭和書面學術交流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作為向社會輸送精英人才的大學教育自然要肩負起這個歷史重任,這就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學英語歷經改革,取得了長足進展,尤其是多媒體及互聯網在教學上的廣泛應用,使教學形式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語學習興趣。但歷經十幾年英語學習,學生踏入工作崗位能否在專業領域用英語進行口語和書面交流呢?據筆者調研,前景并不樂觀。多數企業都要求大學畢業生一上任就能用英語從事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畢業生往往在日常生活用語方面比較嫻熟,一談到專業領域的英語應用能力,就難以應對。
這種現象絕非偶然。正如章振邦教授所言:“現在的問題是我國的普通英語教學太長,對專業英語重視不夠,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學的都是普通英語,所謂‘四級、‘六級測試,都是在測試普通英語水平。高校英語教學遲遲不與專業掛鉤,怎能要求學生畢業后走上需要專業英語的工作崗位?”[1]章教授所謂的普通英語和專業英語實際上就是學界現今對于英語教學的兩大分類:通用英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在我國高校中,EGP作為公共基礎課,其作用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和提高聽說讀寫基本語言技能;ESP可分為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行業英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EAP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進行專業學習或從事學術活動,即為專業學習提供語言支持[2]。因此,開設學術英語課可幫助學生學會用英語和外國專家進行學術交流,查閱文獻資料、撰寫英語論文、聽懂英語學術講座。這與教育部2007年提出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3]的培養目標是相契合的,也適應了全球化經濟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校大學英語從EGP向EAP的轉型在這樣的形勢下變得比以往更加迫切。
2.從EGP向EAP轉型的困境及應對策略
劉潤清教授早在1996年就曾指出:“ESP教學將成為21世紀的英語教學的主流。”[4]但如今,二十年已過去了,學術英語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導致學術英語發展遲滯的因素是什么呢?又有何應對策略呢?
2.1課程目標
盡管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要求大學英語從通用英語向學術英語轉型的呼聲迭起,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出臺一部以學術英語為導向制定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性文件,沒有切實可行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作引領,即使一些高校想實施學術英語教學,也因無“標”可依望而卻步。
2017年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下稱《要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這一目標的制定還是把大學英語定位在通用英語教育上。雖然《要求》指出各高校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但同時規定“一般要求是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5],在目前大學英語課時和學分不斷壓縮的情況下,為了保證這個“基本要求”實現,絕大多數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選擇EGP作為教學主導,就在所難免了。
筆者認為想要促成大學英語從EGP向EAP有效轉型,首要的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制定一部以EAP為導向的系統翔實的課程目標,以引領各高校執行時有據可依,明確教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各高校才能更好地改革,從而實現EGP向EAP的轉向。
2.2課程體系
在EGP向EAP轉型過程中,建立一個既能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又能滿足各院系專業需求的系統科學的課程體系是重中之重,建構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的復雜性正是阻滯EGP向EAP有效轉型的另一重要因素。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大一新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有的高中畢業就已達到了四級水平;基礎薄弱的學生,經過大學兩年的通用英語學習,仍然達不到四級水平。對于前者而言,從大學第一學期就開設學術英語,雖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由于學術英語的課程特點是培養學生專業領域的英語語言能力,學習目的明確,因此這種學以致用的學習方式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自主學習,更好地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對于后者而言,學術英語課程顯然超出他們的接受能力。
二是綜合院校專業的多樣性給學術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帶來了障礙。學術英語是為了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技能及學術交流能力,課程設置應當與學生所學專業有關。我國高校絕大多數是綜合性院校,每所高校涵蓋多個院系,每個院系又設置了多個不同的專業,不同專業學生知識領域和思維方式有較大差距,EAP課程體系很難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基于以上兩點,筆者認為可依據學界對EAP的分類分兩個階段進行操作。學界把學術英語分為通用學術英語(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 和專門用途學術英語(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EGAP主要以科普文章和人文材料為學習內容,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中英語共性的特點,即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口語和書面交流的學術能力;ESAP 是以某一學科領域的題材為學習內容,如醫學英語,法律英語和商務英語等,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該專業文體中詞匯、句法和語篇的表達特點和規律,為學生進入雙語課程學習搭建橋梁。由此可見,ESAP與EGAP呈遞進關系,兩者有效結合,將為學習者的學術英語技能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階段可從第一學期開始設置EGAP課程,鑒于學生英語水平差異,我們可以借鑒清華大學開設學術英語課程的成功經驗,首先把EGAP課程按照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分為若干級別,要求新生入學后必須參加英語分級考試,然后根據學生的分級考試成績,建議他們進入相應級別的EGAP課程學習。課程設置可分為學術英語聽說及學術英語讀寫兩大課程[6]。EGAP階段的學習應設為必修課性質。
EGAP階段的學習結束之后,可在高年級繼續開設ESAP課程。根據各高校的專業設置情況,以學生各自專業領域的題材為學習內容,開設商務英語、工程英語、法律英語、醫學英語等課程,培養學生對專業文體中的詞匯、句法和語篇的認知能力及交際策略的掌握能力。
總之,EGAP和ESAP課程的有機結合,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和社會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
2.3教材建設
任何一門課程既要有明確的課程目標作指引,又要有完善的課程體系作支撐,還要有系統科學的課程內容作基礎,即教材的選用,這也是構建EAP課程至關重要的環節。由于目前我國EAP教學尚處于起始階段,與之相匹配的教材研發較為遲滯,不利于EAP教學的開展。
鑒于此,筆者認為,一則我們可以從國外或港臺EAP教學較為成熟的高校引進高質量的原版教材。二則各高校可根據自己的專業設置及學生需求,組織本校大學英語教師編寫適合的EAP教材,因地制宜,更符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材的選用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1)選用的語料切忌專業性太強。因為EAP不同于專業英語或雙語教學,EAP側重培養學生學術領域的語言交流能力,它要面向不同專業的學生,因此在選材上務必選擇跨學科學生都能理解的科普類或人文類文章。(2)要切實保證語料來源的真實性。選材時務必選用原版進口的閱讀、聽力和口語練習材料,盡量保持語料的原始風貌,不隨意對語料的結構和內容進行更改,以便使學生盡早盡量多地浸泡于原汁原味的學術英語之中,為今后適應工作和學術交流中真實的學術環境做好充分的準備。
2.4師資培養
EAP課程的構建,除了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完善的課程體系和系統科學的教材之外,能擁有一支既精通外語又略懂專業知識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則是推進EGP向EAP轉型的關鍵內在動力。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大多數畢業于英語語言學或英美文學專業,他們擁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長期的大學英語教學使他們積淀了豐富的語言教學經驗。不足之處是知識結構單一,對于英語之外的專業領域知識較少涉獵。現在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從熟知的EGP教學快速轉向陌生的EAP教學,他們會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排斥態度。這又是EGP向EAP過渡的另一困境。
為克服這一困境,筆者認為,首先要允許大學英語教師有一個心理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內,教師們通過學習,對學術英語的特點及教學內容理解透徹,從而明白學術英語絕不等同于專業英語或雙語教學;EAP教學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得其專業領域中必要的語言技能,教師只需要對特定學科知識有所了解,并不需要精通專業知識,由此徹底消除教師們的畏難情緒,使他們先從心理上積極響應EGP轉向EAP的變革。
要組建一支能適應EAP教學所需又具有高素質的復合型教師隊伍,還需教學管理部門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通過各種渠道,為大學英語教師提供EAP教學培訓機會,如邀請國內外EAP教學領域的專家講學,使教師在短時間內盡快掌握EAP教學特點和方法;派教師去國內外有成熟的EAP教學經驗的高校進修,學習EAP教學理念;支持年輕教師攻讀跨學科領域的博士學位,拓寬知識面;嘗試構建大學英語教師和從事雙語教學的專業教師共同執教的教學模式,兩者在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方面可互為補充,相互協作,從而更有效地引導學生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學習語言技能。
3.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從EGP向EAP轉型的需求已越來越迫切,但目前我國EAP教學尚不成熟。可以預見從EGP向EAP過渡的道路上,我們還會遭遇很多困難和挑戰,但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就一定能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高校發展的學術英語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出越來越多能適應全球化經濟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章振邦.也談我國外語教改問題[J].外國語,2003(4):1-6.
[2]Jorda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高教司.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育改革工程的意見[Z],2007.
[4]劉潤清.21世紀的英語教學——記英國的一項調查[4].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2):1-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6]張為民,張文霞,劉梅華.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教學的探索——清華大學公外本科生英語教學改革設想[J].外語研究,2011(5):11-14.
[7]蔡基剛.“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30-35.
[8]蔡基剛,廖雷朝.學術英語還是專業英語——我國大學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2010(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