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巍 李 文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綠道建設對我國當前提出的資源共享規劃建設理念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其規劃設計對解決居民“最后一公里”問題和城市科學化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1],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一些不足:功能單一、基礎設施服務不完善、缺少綠道特色等問題的出現對綠道高質量發展造成一定阻礙[2]。
我國的綠道建設實踐與美國“greenway”相比,更側重人群活動的組織[3],因此綠道驛站作為服務體系的核心部分,其內部的服務設施設置情況影響綠道的吸引力與人群的停留率,對人群開展活動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對綠道驛站展開規劃設計研究,有利于綠道中的服務設施合理化分配,有利于提升綠道的整體服務質量。
綠道驛站常結合交通接駁點與綠道連接線布置,承擔了人流集散的重要功能。大型驛站常附帶庭院或大面積的廣場,結合綠道連接線與機動車駕駛交通網的交點進行布置,以此可作為快速交通與慢速交通切換的緩沖帶,作為一定的分隔來保障慢行交通的通行安全,并為人群提供室外活動場地。
人在外出活動中往往需要解決一系列的生理需求問題,因此沿著綠道設置的眾多綠道驛站同時也成了綠道游覽者的休息站與補給站。綠道驛站大多以建筑物的形式出現,設有座椅供人休息,二級以上的綠道驛站通常都帶有廁所與零售點。此外,由于綠道游覽的多樣化需求,綠道驛站兼具了換乘功能。常見的如自行車租借服務,或者結合城市交通方便游人換乘。
綠道驛站中常設置各類具有科普宣傳功能的小品。最常見的是普通的宣傳欄、展板;有些結合驛站內獨特的裝飾風格,利用觀賞小品、小雕塑或景墻裝飾以達到宣傳效果;也有些采取廣播、視頻,對驛站使用者進行直觀的科普宣傳。宣傳內容常與綠道相關,如向游客展示綠道的信息及平面圖;或者向人們科普關于綠道或綠道驛站的小常識;又或是宣傳綠道驛站附近的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
綠道串聯各類景觀與人文空間,修復城市擴張導致的綠地破碎化問題,保持城市各類資源的生命力與活力,在整個游憩體驗過程中常充分的融合場地內的美學元素。驛站依托綠道網絡而布置,其建筑單體設計與外部環境設計可豐富綠道游憩過程中的景觀體驗,豐富場地文化內涵。驛站的空間布局、植物景觀設計、建筑色彩等方面所塑造的景觀層次與序列可影響綠道使用者對整個環境的感知,營造一定的場地歸屬感,進而影響環境建構的設計定式。
場地的高差、綠道游徑形態、市政道路交通體系的實地情況對綠道使用者日常出行和游玩時的通行耐受情況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也同時決定著驛站的空間布局情況。地形對人們步行、騎行的疲勞感影響主要體現在坡度的大小。綠道在規劃建設中通常會“依山傍水”,沿著山體而建的綠道并不在少數。因此,在地形起伏較多、坡度較大的綠道中,小型綠道驛站的布置則應更密集。
綠道驛站作為綠道系統的綜合性服務設施,其內部的功能性服務極為重要。二級以上的綠道驛站,其服務功能應當盡量完備。即便無法滿足所有高等級驛站按照統一標準均勻設置,至少應該根據不同的功能性服務,每隔一定間距要保證某項服務需求能夠被滿足。例如,如果不能保證每個二級驛站都有零售點服務,則應根據人群的使用需求,保證一定距離內至少有一個帶有零售點服務功能的綠道驛站。
綠道系統作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需考慮到其耐久度與長久發展。在生態環境狀況較差的地段,應該減少綠道驛站的設置,且不宜布置規模較大的高級別驛站,以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生態脆弱區域的進一步破壞。
我國綠道建設起步較晚,很多城市近幾年才開始進行綠道建設規劃。在這種前提條件下,綠道驛站的布局規劃也應該考慮到綠道周邊已建成的人工設施。利用已建成人工設施具有的服務功能,可以節約公共資源,同時更好地規劃綠道驛站的等級和密度,也能避免因規劃不合理造成各同級驛站出現使用率不均衡的情況。在城市綠道中,綠道驛站的設置可結合公廁、零售點、單車租賃點等小型人工設施,也可以結合公園、廣場、車站等大型人工設施。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在做規劃評價時往往運用一些信息共享平臺進行數據的獲取,結合網絡與相關軟件進行指標測算,以此指導相關的規劃。例如,與城市環境連通性較大的城鎮型綠道可運用步行指數計算方法,這種計算方法之前常被用于城市的服務設施規劃過程中[4],通過人口數據、綠道與快速路交叉口情況、步行與騎行耐受距離衰減規律等進行各驛站的步行指數分析,以此可評判設施服務功能與人群使用良好契合的布局點位置。而對于與周邊環境交互性比較弱的山麓型綠道,在其綠道中部不易隨時穿行到城市快速交通網中,可采用公交數據、GPS定位跟蹤等手法獲取使用者的換乘與通行偏好,并結合相應的GIS處理平臺做出相應的適宜性分析。
驛站可為城市服務功能空間帶來修補作用,促進城市資源共享的功能性發揮。一方面,人工綠色開敞空間通常已在之前的規劃中便設置好休息空間和服務體系,綠道驛站可以直接依托于這些人工綠色開敞空間,減少新建服務點的投入,以此達到資源共享。另一方面,驛站選址可結合其他自然與人工景觀要素,對其采用相應的景觀設計手段,為使用者提供停留駐足、親水戲水、登高攬勝、可觀可感的體驗性空間。
采集選址地帶的數據,通過生態評估得到相應的生態敏感度分析,并提出應對方案可以保障綠道驛站的服務功能長效性。生態脆弱地帶應較小密度的布置驛站,并采用一定防護措施,以此減弱人為活動對生境產生的不良干擾;生態敏感地帶可先給予一定人工干預使之產生一定的生態改良,如豐富植物種植層次,進行人工生態修復等,再進行低影響的驛站建設;生態良好地帶可結合周圍景觀設置較多驛站停留區,營造自然景觀興奮點,發揮綠道生態魅力。
驛站景觀要兼顧文化性、統一性與標識性,以服務功能需求為基礎展開場地的功能空間布局,其建筑可優先采用統一風格的材料與設計元素進行驛站設計,起到一定標識和引導作用,并根據區段差異相應的加以當地的文化特色元素,體現景觀的動態變化。驛站設計可適當的根據地形及其他條件展開生態低碳化設計,例如利用坡地設計雨水花園、利用透水鋪裝降低地表徑流、設計雨水收集裝置來滿足綠道日常維護的供水問題等。根據環境行為心理學相關理論可知,驛站設計還應考慮使用者的人群構成,不同分類體系下的人群對驛站有著不同的服務需求[5],如從年齡組成上:老年人對無障礙設計、休憩交流空間的需求,兒童對科普知識與空間探索的需求,青壯年對健身與觀景的需求以及兒童對休憩空間和交流空間同年齡層次對于驛站的心理行為期盼是不同的;從出行目的構成上:學生與上班族的通勤換乘需求、游客的休閑娛樂與觀景需求等。因此,在進行驛站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周邊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對其做出合適的服務設施規劃方案。
通過對驛站服務功能視角的分析,有利于提高綠道驛站規劃設計決策的合理性、科學性,保障綠道的使用功能更好的實現,此研究可對綠道驛站的設計提供參考。綜上,綠道驛站規劃設計要從其服務功能出發,兼顧交通便利性、功能合理性與生態安全,為綠道使用者作出適應其使用需求的服務設施規劃,立足于場地為其提供豐富多樣且安全的集散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