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立 張 柳 周紅星
(唐山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培養更多的建筑行業應用型創新人才,是適應我國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滿足建筑領域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目前,我省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高速發展的經濟,農村的快速城鎮化,使得房地產開發項目越來越多,帶來了城市建筑業的空前繁榮,高層建筑的增多,需要滿足的建筑功能越來越完善,建筑結構和建筑設備所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復雜,對建筑業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出大批創新型應用型建筑領域的人才對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2]。
1)課程體系大都沿襲舊的培養模式,土木類所屬的各個專業課程培養方案各自成體系,學生缺乏大土木的概念,導致學生在從事工程項目建設時,往往考慮滿足本專業功能需求多一些,缺乏全局觀念;
2)原有培養方案中,專業理論課和專業課程內容有許多內容重復,專業理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各講各的,導致學生因重復聽課存在厭學等問題;
3)課程設計一般安排在專業課教學完成之后的1周~2周完成,這個時間段一般臨近期末,專業教師給一個班的學生安排1個~2個課題,由學生完成,時間緊,任務重,導致學生抄襲現象嚴重;
4)我校土木類學生每年準備考研的學生很多,準備考研的學生人數占總人數的50%左右,全國統一招考研究生入學考試時間是在每年的12月底,也是我校教學安排的第七學期的期末,在這個時間點考研的學生基本上處于考研沖刺階段,根本沒有心思上課,逃課現象嚴重,以至于正常的教學內容無法完成。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本著以人為本、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原則,對培養方案做了調整。剛剛入學大一的學生,對土木類各專業學生畢業后做什么,往往不十分了解,我們打算土木類各專業采用大類招生,隨著學生入學后通過入學教育對各專業的深入了解,從大二開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專業教師走出校門,深入到企業和相關用人單位,了解相關部門對本專業學生需要掌握哪些專業技能,針對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把行業專家和以往畢業生請進學校,針對現有培養方案進行研討,提出改進意見,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完善高素質應用人才的培養模式。
構建唐山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特色的、以學生畢業后能夠達到能施工、會設計、懂管理、敢創新為基本目標,把專業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做了一定的調整和改進,在我院土木類專業中的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三個專業改革試點后推廣[3]。
在招生方面,我院把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三個專業合并在一起按大類招生,這就意味著學生入學后,大一學生在課程設置、教學時間安排、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都是統一的,按照這一要求,我們在2018年制定的新的三個專業培養方案中,把三個專業的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課程學時數拉通,共用一個教學大綱, 把三個專業的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工程三門課程的概論課整合在一起,課程名稱改為土木工程概論,把三個專業的畫法幾何與制圖課整合為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課,三個專業有一個共同的公共基礎課平臺。
從學生畢業后的出口看,主要有兩個出口:一是考研升學,二是就業工作,按照學生的考研意愿和就業導向我們把培養方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調整:
1)三個專業的第一學年學生的公共理論課程的教學大綱都是一樣的,教學內容也是一樣的,因此,大一學生入學時可以不分專業,隨著入學后學生對三個專業的逐步了解,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在入學的第二年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4];
2)三個專業的認識實習的教學大綱都是一樣的,都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完成,使學生對大土木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3)第一學年三個專業的公共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大綱一致、學時一致、學分一致;
4)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安排的教學內容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這個階段三個專業根據各自專業的培養目標安排相應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基礎課我們采用厚基礎的原則,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這將有利于學生后期的專業課程學習和升學考試中具有競爭優勢;
5)第四學年安排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實踐教學環節,第七學期的上半學期安排了11周的綜合課程設計,針對每門專業理論教學內容設置了專業綜合課程設計環節。例如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在開學初安排了11周綜合課程設計,這些內容包括供熱工程、空氣調節、建筑給排水、建筑冷熱源、安裝工程造價五部分內容,每次安排2周的時間,最后利用1周的時間對學生的設計成果進行檢查、驗收;考慮到每年大約有1/2的學生在第7學期有考研的需求,安排了8周的個性化實踐教學環節,考研的學生可以集中精力進行考研復習,不考研的學生可以根據學生的意愿安排實習、個性化設計、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等,第8學期安排學生進行畢業設計,畢業設計工作要求在校內完成,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就業情況到就業單位完成現場的設計內容;
6)以人為本,持續改進培養方案。
在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我們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來完善培養方案內容,所謂走出去,就是培養方案的制定者走出校門到用人單位,根據學生工作后對所學的知識體系存在的不足提出反饋意見,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的要求;請進來,就是聘請行業專家、畢業生、用人單位代表,對現有的培養方案進行研究、討論。對現有培養方案存在的不足一一列出,由專家提出修改意見,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
我們在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在土木類專業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確定自己未來是考研還是就業等未來的發展方向,在設計成果方面,結合學生的就業單位需求來完成畢業設計內容[5],這就更有利于學生盡快適應工作單位的工作內容,在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根據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各方反饋的意見確定了持續改進的機制,使得土木類各專業培養方案更趨合理,適合我國工程建設的需求,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