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雄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與此同時景觀設計建設發展如火如荼。但由于抄襲現象屢禁不止,各個城市之間的建筑建設呈現出大同小異的現象,如出一轍的建筑風格使得城市之間都失去了彼此的特點,導致地域文化難以傳承發展,文化斷層現象在城市建設中開始逐漸顯現。然而除了建筑風格以外,景觀小品也是一個體現城市特色魅力的重要元素。在景觀設計中起到點睛之筆功能的景觀小品,與建筑、植物、山水等元素相互依托,共同構筑完整的景觀環境。景觀小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帶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觀小品承擔著傳播本地區文化的角色,影響城市的形象面貌和文化發展,促進形成城市的特色。如何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觀小品的設計,在繼承地域傳統文化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景觀小品,是目前設計界討論的焦點問題。
閩南地處福建的南部沿海,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內涵和鮮明的特征,然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這種地域文化特征逐漸消失。閩南文化已滲透到閩南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使得閩南文化和歷史得到傳承發展,還使得閩南歷史文化內涵內化成為精神文明,不斷促進歷史文化發展,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展現了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何在景觀小品設計中融入閩南文化元素以體現地域特色,是當前閩南城市建設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區域內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內的生態、民俗、習慣等文明表現[1]。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生態環境各不相同,加上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發展,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下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延伸,是漢人南下進入福建,并吸收當地原住民以及歷代不同國家民族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點和個性的區域文化,閩南文化的核心特征,即重鄉崇祖的哲學觀,愛拼敢贏的氣質觀,重義求利的價值觀和山海交融的行為觀。”[2]P67融合了特殊的地理生態環境和地域文化特征的閩南文化,在社會歷史的變遷中依舊經久不息,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小品是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元素,將閩南地域文化特征融入景觀小品的構建,使得景觀小品設計具有獨特性和創新性,以提升景觀環境的文化藝術魅力。景觀小品是城市文化的輸出窗口,是地域文化的體現。而地域文化基于地理環境、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等發展而來,具體反映在地域內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不同類型的閩南特色民間戲曲(如梨園戲、歌仔戲、木偶劇等)中,所傳達的藝術情感均各有差異,所表現出的藝術風格也迥然不同。但從總體文化特征來看,這些不同類型的戲曲呈現出“大同小異”的風貌,即地域特征,這類特征一般在景觀小品設計中被作為重要的靈感來源。深入剖析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并提煉出地域文化中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元素,將地域文化內涵和特色元素糅合融入運用到景觀小品的設計構建中,從源頭設計上避免千篇一律的設計風格,提升城市景觀小品的獨特魅力。融合了地域特色的景觀小品,不僅成就了自身的創新,也促成了景觀小品設計的獨特性和亮點,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閩南文化的起源地在福建泉州、漳州,最終發展輻射到周邊的廈門等附近區域。閩南文化的創造和傳承發展離不開生活在閩南地區的世代人民的努力奮斗。閩南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沉淀,其文化底蘊之深厚自然不言而喻,無論在民俗層面還是宗教層面,或是淺顯的日常產品設計層面,幾乎處處都顯露出地域文化的影響,而在建筑及農業層面,又兼具農耕土地的功能,使得海商文化和農耕文化也發展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有機部分。極具開放性和兼容性的閩南文化,在傳承與發展的進程中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不斷發展進步,逐漸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廣受世界各地人民所喜愛。閩南文化元素在景觀小品設計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富有特色的閩南風格建筑和園林,藝術源遠流長的漳浦剪紙、木刻、漆線雕等工藝美術,還有閩南地區特有的歌仔戲、梨園戲等戲曲形式也流傳廣泛,為當地人們的娛樂生活及藝術增添了許多顏色,且各種文化表現形式為當地民眾所熟識。閩南文化元素在景觀小品設計中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閩南民居是閩南居民沿襲了古代中原漢族的傳統建筑風格的民居,作為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兼具中原漢族文化和海外多樣性文化的影響,體現了閩南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征。但從建筑形式上看,該地區的建筑風格卻鮮少呈張揚性,這與其時代流傳下的文化風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磚墻等部分的建構上,雖一貫沿用紅色磚塊的裝飾材料,但整體風格卻傳達出“獨特而不高調”的氣場。閩南民居房屋通常是圍繞天井構造的三合院、四合院,民居向縱、橫兩個方向構建,外部是磚石混砌的墻體,內部多以木質構造。屋脊、外墻磚雕和墻體等是閩南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民居屋頂是典型的出檐長翹形,屋頂正前面、后面都是凹曲線底部微翹,屋脊則是兩端斜插入天空的一般長燕尾形狀或馬鞍形狀。民居墻面的構建和裝飾最大的特點就是磚石混砌,將磚和不同材料進行混砌,人們稱之為“出磚入石”。而墻體最重要的裝飾則是在腰身以下的圖案設計,雕刻著云、火、龍、鳳等中華民族耳熟能詳寓意吉祥如意的紋式。閩南民居自成一派的紅磚建筑文化,其獨特的構建方式和磚石墻里面所蘊含的審美樣式、裝飾圖等,形成了所謂的閩南風格建筑,使得閩南民居建筑在我國建筑文化史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當代設計師帶來了深刻的啟迪。
閩南民間美術是由閩南地區的廣大民眾創作的屬于自己階層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源于閩南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風俗信仰、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文化藝術,最能體現民眾的心理、愿望、性格特征和審美要求,更是閩南文化的表征之一[3]P91。閩南民間美術以其多姿多彩的美術形態,成為我國極具特色的傳統工藝瑰寶,為閩南地區景觀小品設計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構建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和借鑒。從元素來看,閩南地區擁有眾多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形態,經過千年的傳承和發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來自“世界石雕之都”的惠安石雕,栩栩如生的廈門漆線雕,傳神刻畫的漳州木偶頭雕刻等等都是極具特色、工藝精致的傳統閩南民間工藝美術,在中國民間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再如,閩南民居房屋建筑十分注重正立面墻體裝飾,通常采用的墻體裝飾有彩繪、彩瓷、泥塑等,整體給人以熱烈鮮明的觀感。從題材上看,閩南地區人們對宗教信仰的崇拜和對真善美的追求,通過以佛教神話、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為創作主題的磚雕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雕刻形象如麒麟、喜鵲、花草木、祥云、火、龍、鳳等,這些紋飾、圖像都各自有美好象征或隱喻。從形式方面來看,圓形在中國文化中寓意圓滿和諧,元寶、銅板形狀的紋飾寓意財源廣進,火因中國紅的特征寓意紅紅火火,云朵狀紋飾則寓意吉祥如意,蝙蝠的圖像按中國文化的諧音解釋帶有福壽雙全的吉意,魚的圖像則取年年有余之意等。這些雕刻紋飾、圖像雖然樣式各不相同,但他們背后蘊含的文化精神卻是一致的,都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求,是閩南磚雕經久不衰的創作題材,在長期的雕刻藝術發展過程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閩南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毗鄰大海,是重要的海上貿易口岸。隨著國家對海外貿易的重視,海上經濟發展日漸繁榮,閩南地區客商云集,不同國家的文化被帶到閩南地區傳播生根,糅合成為閩南文化的一部分。從閩南地區的宗教元素上看,整體呈明顯的多元性,無論是道教、佛教還是天主教、基督教等,均在閩南匯聚成和諧的共存關系,并呈現出各自壯大的發展趨勢。閩南人民海納百川的開放心態和敢于冒險的精神使得這些不同文化的宗教得以在此傳播,相互碰撞,最終融合發展成多元共存的宗教文化,并留下了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諸如神像雕塑、教堂遺址、摩崖石刻等宗教文化物資,信仰儀式、宗教精神等宗教文化精神,這些都為當地宗教文化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基礎,為閩南地區宗教文創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元素。盡管受到外來宗教文化的沖擊,卻絲毫沒有影響儒家思想在閩南地區宗教信仰當中的核心地位,經久不衰的本土宗教仍然是當地人民的信仰主流。閩南人民通常以自己喜愛的宗教故事來裝飾建筑屋頂,民居裝飾體裁的植物紋飾、幾何紋飾的靈感來源于伊斯蘭教的建筑裝飾。撫慰當地人民心靈的如媽祖、三平祖師、清水祖師、釋迦牟尼、真主安拉、耶穌基督等各路神靈,這些無一不顯示閩南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和開放性。這些宗教在閩南地區和諧相處,為閩南留下了豐富的宗教文化元素,在閩南建筑和景觀小品設計中都有所體現。
閩南文化的外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為當地民眾所熟識,與景觀小品設計的融合方式也趨于多樣化。融合過程中,首先,需要深入領悟閩南文化元素內涵,才有利于對其精髓的把握;其次,在閩南文化特色景觀小品設計中,將閩南特色文化作為原型進行閩南文化元素的提取與運用,并在一定的原則下,通過一定的手法在景觀小品中加以融合表達。總之,在提取閩南文化元素進行景觀小品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做出一定的選擇與取舍,以內涵精髓的呈現為最終目標,具體體現如下:
形態指事物存在的樣貌,以文化性與多變性為特點,一般分為直接使用與間接使用兩種渠道,具體應用方法以實際目標效果為基準。在景觀小品設計中,形態元素的提取關系著設計任務需求的表達與地域特色的呈現,小到極小的紋樣,大到完整的事物,涵蓋范圍涉及建筑、服飾、生活用品等,且以靈活、多樣著稱。在注重形態塑造的同時,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將其與文化內涵相結合等層面,并予以充分呈現空間效果。
在挖掘設計靈感的過程中,以“正中命門”的角度探索本質核心,以及其與眾不同的“關鍵特色點”,將其“剝離”出來,使之成為景觀小品設計中的主要元素,并采用夸張、充實、打散、重構等手法,達到藝術的升華,設計出與眾不同的景觀小品。以閩南建筑為例,具有閩南建筑風格代表性的閩南民居,大多呈“兩端起翹,以燕尾形開岔”面貌,在閩南地區也有著“燕尾脊”之稱。這類建筑形態不僅呈勃勃生機之態,且其特有的飄盈之感也為其實用性奠定了重要的元素基礎。例如,可將這一特征用作指示牌、宣傳欄等景觀小品的設計元素,既象征著閩南意象,也發揮著實用功能,且具有一定藝術價值。再如,閩南的惠安女形象也是閩南文化形態元素的另一個代表,即質樸、和諧、鮮明,通過提取其中的代表性元素——如黃斗笠、銀腰鏈、花頭巾等,便可在雕塑等藝術形式中呈現栩栩如生之態。
色彩元素的提取也是閩南文化審美的另一個重要特點。色彩是景觀小品設計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元素,是人們觀察景觀小品時感官刺激最強烈的重要元素。色彩在生活場景中具有溫度感、距離感、重量感和尺度感。設計師將地域色彩融合到景觀小品的設計中需要了解色彩在該地域的意義和內涵,考慮人群類別偏好,結合地域環境,在符合多數人的審美規律下,決定色彩的選擇和配置。
閩南傳統色彩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色彩體系中的“五色”,獨具特色,在當今的景觀小品設計中依然值得借鑒。例如,紅色在閩南傳統文化中表歡騰之意,運用范圍廣,在建筑材料、裝飾材料及民間年畫當中多有涉及。與其他地區喜愛色彩低調、風格錯落的審美傾向不同,閩南地區的色彩元素融合著該地區濃濃的地域特征,如鮮明有致、情感飽滿、熱鬧活絡等。紅色在中國范圍內大多有著“喜慶”的象征,但在閩南地區的色彩元素解讀中,無疑還多了一層熱情、開放、爽朗的寓意,烘托著地域環境下自然奔放的文化氛圍。不僅如此,在其他色彩的應用搭配中,如黑、白、灰等視角效果上較為暗沉的色調,一般作為意象色與其他更顯鮮明的色彩進行搭配,在增添視覺飽和度的同時也營造出一種強烈的補色撞擊效果。例如,在漳州木偶頭雕刻作品中,木偶的臉譜所塑造的夸張形象廣為流傳,而這一夸張形象的構成中,強烈的色調沖突功不可沒,在鮮艷卻不違和的視覺效果下,世俗氣息、藝術氛圍與地域文化得以并存,構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意象作品。又如“閩南傳統宮廟建筑裝飾藝術,明顯帶有地域文化的特點,世俗氣息重,喜樂色彩強,充分表現熱鬧氣氛,特別是寺廟屋頂上艷麗的色彩裝飾充分體現了閩南人重視現世,講究實際,淳樸直率的性格特征”[4]。
景觀小品的常見材料有石材、磚類、木材、金屬等。景觀小品以材料作為它的物質載體,以體現其色彩和形狀,給人們以不同的感受。景觀小品在材料的具體設計時應考慮材料語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因為土生土長的本土材料能更好地反映該地域的自然環境特點,也可以更好地得到觀眾的認同,讓游客有歸屬感,所以“因地制宜”的元素提取方法便成為設計過程的重要步驟。通過就地取材形式的運用,一方面能夠使閩南地區的地域特征進一步融合于設計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經濟成本的縮減。在此基礎上,通過將本土材料與引進材料進行有機結合,還能夠使景觀小品設計的藝術性更為凸顯,在耐用程度及觀賞效果上也更容易集兩者優勢為一體。通常在選擇過程中,為滿足需求與美觀等綜合性能的要求,需充分考慮到其功能、內涵及風格等多層面元素,再確定最終實施方案。在具體實踐中,應先確定景觀小品的主題風格和環境,然后勾畫出獨特的形態,再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和其他材料,融入色彩元素,從而設計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小品。
以閩南地區較為常見的建筑材料為例,基于地域特征及審美偏好等因素,紅磚、石材、牡蠣殼等材料在其中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從常用途徑來看,紅磚一般多用于地面鋪裝或墻體鋪磚等,石材一般多用于墻基建筑、門框打造及地基圈邊等,牡蠣殼一般多用于漁村地區的墻體建造等。總之,房屋的不同部分所適用的建筑材料也各不相同,但從整體風格來看,閩南地區的地域特征均較為濃厚,自成一派,形成了獨特的閩南建筑風格。
象征是用直觀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心理感情的重要手段。從題材來看,人們借物言志的美好意愿可以體現在閩南文化的建筑園林、音樂戲曲和民俗活動等題材。例如,中秋博餅的閩南民俗活動延伸于閩南文化元素,多用于娛樂,烘托節日氛圍,有著“預測運氣”的用途說法。從形式上看,中秋博餅一般以擲骰子(六顆)的規則來決定勝負,且勝者可獲得以月餅為主的獎品,根據喜好的不同,月餅的樣式、大小、口味也各不相同。此外閩南民居中也有許多以紋樣象征美好寓意的例子,不同圖案所對應的寓意也各不相同,如金錢對應富貴、八角對應八吉等,總之,暗喻吉祥語的圖案形式豐富多樣,一般作為象征元素廣為流傳。
從立意方面上看,意境的實現取決于設計師對事物形象的隱喻表征。由于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情感,所以景觀小品的意境在立意時應以主體作為出發點,符合所在地域人們的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利用景觀小品設計元素(形態、色彩、材質等)激發人們情感共鳴,以達到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一種精神境界。景觀小品設計也可以將地域文化的傳說、典故等題材作為載體,通過材質、形態、色彩等表達出地域文化的精神,能激發出人們感情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