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芳
(福建省價格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03)
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欠發展,國家對高校的開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今時今日,國家已經達到了全面小康的目標,群眾對知識的渴望程度越來越高。在國家的幫助和扶持下,教育事業穩固發展。其中,民辦高等教育和民辦高等學校引起社會人士的關注。而學費是民辦高校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筆者認為,國家和學校應該對民辦高校學費定價問題付諸努力和行動。
民辦高校具有法人性質,從而決定了它的根本目標是盈利,而盈利的來源就是學生的學費。和所有公辦高校不同,民辦高校很少能夠得到政府的資金補貼。少了政府的幫助和扶持,民辦高校只能靠提升自身的實力才能得以發展。學費收入就是民辦高校能夠順利運行的基礎,是民辦高校得以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民辦高校合理的學費定價不僅僅有利于保證學校良好的教學條件,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從而能夠保證學校足夠的生源量和學校的正常運行,最終達到教學良性循環的目標。
在我國,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在收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但是所有高校必須遵照相關規定對學費進行定價,所有的高校收費都有相關的法律依據。在《民辦教育收費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民辦學校學歷教育學費標準按照補償教育成本的原則并適當考慮合理回報的因素制定”。可見,教育部門基于現狀十分科學地制定了關于高校學費定價的制度。目前,我國的民辦高校基本上都是根據教學的成本來進行學費的估算和定價,但也有民辦高校會根據學生所選地區和專業的不同對學費定價進行適當地調整[1]。總體來說,關于學費定價,大部分的民辦高校都能夠承擔它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
在一般情況下,公辦高校的錄取條件要比民辦高校的錄取條件高。基于這一現狀,很多家長在孩子未達到公辦高校標準的情況下,更傾向于選擇讓孩子就讀于民辦高校。而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學費高。這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2]。學費定價過高還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絕對學費水平過高。在現代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孩子的高等教育是父母的第二套房。根據調查的數據顯示,中國現階段高校學費已經占國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了。其次,學費上漲速度過快。從民辦高校每年收費的趨勢上看,學費上漲的速度是極快的。再加上通貨膨脹等經濟因素,上漲的幅度也逐漸拉大。僅在2006 年的數據就已經顯示,民辦高校學生的人均學費已經超過一萬元。到2019年,民辦高校學生的人均學費已經高達三萬元。
許多民辦高校在學費定價上存在不合理的現象。首先,學費定價標準模糊不清。一旦學校沒有明確的學費定價標準,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容易產生不滿的情緒。這不僅會給學校的收費工作帶來一定的困擾,同時,對學校的形象也會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從而使民辦高校的生源量不能夠得到保證。其次,學費定價方法欠佳。通過調查發現,很多民辦高校的學費定價方法不科學。甚至出現了按照學生的考試分數來制定學費價位的現象,這嚴重違背了教育的公平性。還有的民辦高校只采用一種定價方法,不會根據現實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和改進。
民辦高校的學費定價應該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所以,在定價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政府和學校的參與,更要有家長和教師的監督。但是,在現實情況下,關于學校學費定價的程序和標準很少有人知道。首先,學生和家長關于參與學費定價程序的意識淡薄。他們大多數覺得這不在他們的權力范圍之內。家長雖然可以為了孩子的學費勞苦奔波,卻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學費定價的標準和程序,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學費在孩子身上體現的價值在哪里。其次,學校沒有提供讓大家參與和監督學費定價的平臺。其實,就連學校的教師都很難參與到學費定價的程序中去,他們更多的也只是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辦事情。
民辦高校在定價的過程中,應該保證學費能與國民的經濟水平相適應。首先,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學校要充分考慮學生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以普通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為參考,適當調整學校的收費。其次,高校還要考慮教育成本。學校可以根據教育成本來制定收費標準。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不是牟取暴利的市場[3]。所以,學校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關于學費定價方面,我們還可以積極地引進先進科學的方法。比如,美國民辦高校學費只占一般家庭收入的10%-15%左右,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針對相對貧困的學生制定適當的優惠政策。總的來說,學校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結合高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能被大部分學生所接受的學費定價標準。
學生的家庭狀況不一,有擁有高水平生活條件的學生,就會有相對貧困的學生。基于這一現狀,民辦高校應該積極開展貧困學生的學費資助活動。首先,學校應該設立資助學生的一系列的制度。比如,給予獎勵、協助學生完成國家貸款、給予學生一定的生活補貼等等。其次,學校還應該為學生創設勤工儉學的平臺。勤工儉學的平臺可以設立在圖書館、食堂、服務大廳等位置。學校要根據國家的法律規定,保證學生的最低工資標準,從而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最后,學校還應該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積極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給予捐贈或者融資,從而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行[4]。
除了民辦高校自身的努力,政府部門也應該加大對民辦高校的扶持力度。首先,政府要積極完善助學貸款制度,簡化助學貸款程序,提高助學貸款的效率,從而保證學生能上得了學。同時還要采取一定的行動,比如說擔保制度和社會誠信制度,以推進貸款的落實。其次,政府部門要合理選擇扶持對象和扶持項目。在堅持普惠大眾、平等公平的貧困原則的基礎上,對于一些貧困學子和貧困地區,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此的扶持力度。最后,政府還可以創新融資方式。比如,政府部門可以建立資助基金。基金可以由社會人士的捐款和投資、政府部門對民辦高校的補貼、學校自身籌措的資金組成。
物價部門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學費定價標準,允許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做一定的調整,但是要規定調整的上下幅度界限。除此之外,物價部門還應該積極地發揮自身對高校學費定價的監督作用。核算民辦高校的教育成本,舉辦學費定價的聽證會,總結高校學費定價是否合理,是否科學并對此提出建議[5]。
總的來說,要想徹底解決好民辦高校學費定價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其中,少不了政府、社會、學校各方的努力。只有大家達成共識,才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