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妮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出現了新特點和新問題。論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指出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從而提出新媒體時代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策略,以期為新媒體時代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外語專業;愛國主義
【Keywords】new media; foreign language major; patriotism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1-0096-02
1 引言
弘揚愛國主義,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的主題。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因專業特點,接觸國外的知識和內容較其他專業學生更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易受國外的影響,認知層面頗受沖擊,特別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是自媒體,出現了負面消息傳播速度加快、正面人物被負面化等惡劣現象。因此,外語專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就面臨了新挑戰和新問題,筆者在文中分析了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指出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最終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2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分析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主要由兩個群體在做:一個是專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另一個是高校專職的思想政治輔導員。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也是由這兩個群體在做。
2.1 思想政治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分析
目前對包含愛國主義教育知識在內的高校思想政治課一般多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即以思政教師為主導,通過課本、課件、視頻、案例等形式進行,多為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雖然現在很多高校進行了課程改革,增加了互動教學,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學生參與度低、無積極性,甚至覺得老師是老生常談,心存排斥的情況,并且因為課時量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時間和內容都有限,因此,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2.2 思想政治輔導員的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分析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大多數高校輔導員對包含愛國主義教育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的多為班會的形式進行,同樣是灌輸填鴨、單一的,難免給人流于形式、應付的感覺。學生對這種形式的教育也基本無感。
3 新媒體時代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
3.1 新媒體概述
新媒體一詞源于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1967年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近些年,隨著互聯網和數字化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一詞在中國日漸傳播,但至今對新媒體的概念也無準確解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根據以上內容筆者得出觀點:新媒體就是通過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區別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媒體形態。
3.2 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特點分析
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由于專業特點,受中外多元化文化的影響有著區別于其他專業學生的典型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①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大量接觸和了解非母語國家的文化,并且借助語言優勢,可以閱讀國外的書籍、觀看國外的影視劇、欣賞國外的音樂和電視節目,眼界更為寬闊,思想更為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②有激情,富有批判精神。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與外籍教師接觸較多,學校對外交流項目也多,學生可以切身地感受國外的文化氛圍,容易受外國人的生活態度和民主精神的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更有激情的同時也更富有批判精神,易于進行中外對比,抨擊不合理內容。
3.3 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加上外語專業學生的外語優勢,他們在接觸國外知識上有著更為便利的條件和優勢,這些讓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新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①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廣泛使用,高校愛國主義的授課模式受到了沖擊。前面的內容中,筆者已經闡述過,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主要還是以傳統授課模式為主。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外語專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和各式移動客戶端自行接觸到各式各樣、內容不一、含金量參差不齊的知識。②外語專業學生由于受多元化文化的影響,再加上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政治立場易受影響。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除了與外國人直接接觸之外,學生較傳統媒體時代能夠接觸到的國外知識更多、更廣、更雜,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外國不法勢力利用新媒體途徑傳播西方的不良理念,影響外語專業學生的價值觀。外語專業學生如果不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的話,其政治立場很容易受影響。
4 新媒體時代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新策略
根據新媒體受眾范圍廣、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大、時效性強、持續性久遠等特點,再根據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應該改變以往單一的填鴨式教育模式。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策略可以實施。
4.1 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
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高校的學生主體是00后,這批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模式與80后和90后有著較大的區別,所以以往的傳統教育方式根本不適合他們。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不論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輔導員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都應該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模式,而應轉換成以學生為主導的模式,通過學生的視角,以學生喜歡的APP軟件或游戲為載體,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順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達到預期目標[1]。
4.2 增強外語專業教師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影響力
高校外語專業多采取小班授課,專業課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長,感情深厚。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尋找一批政治立場堅定的外語教師,將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課堂,引導學生認識國家間的差別;了解對國外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結合起來,將愛國主義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
4.3 構建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愛國主義教育平臺
目前,各高校、院系都有自己的公眾平臺,但這些平臺都比較“高大上”。因此,各高校若想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還應該站在學生角度,多構建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愛國主義教育平臺,平臺多上傳漫畫、通關小游戲、小視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
4.4 以中國重大節日為契機,抓住時事熱點,舉辦相關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做到入腦入心
為了增強外語專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淡化他們“追捧洋節”的現實狀況,高校可以以中國重大節日為契機,舉辦相關活動。另外,高校還可根據當下時事熱點,廣泛發動大家參與討論。比如針對之前大火的《戰狼2》《紅海行動》《厲害了,我的國》這些特別能激發大家愛國主義情懷的電影,結合兩會,舉辦“我是中國人,我驕傲”為題的外語角、主題演講、講座等活動,將熱點所引發的愛國情深入化、持久化。
5 結語
“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的鮮明主題,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2]。以上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的愛國主義的內容,每次看到這些對作為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的自己都是一種鞭策和壓力,愛國主義教育的路是漫長的,任務是艱巨的,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面臨如此復雜的形勢和挑戰,怎樣化挑戰為動力,化機遇為具體行動是需要我們不懈研究的內容。力爭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最大程度上提升愛國主義的教育質量,培養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外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06):66-69.
【2】習近平在中國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大力弘揚
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
1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