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軍
【內容摘要】在新課改實施以后,高中歷史課程被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模塊,選修模塊對拓展學生歷史知識具有重要作用,是高中歷史課程的重要組成之一。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怎樣實現歷史選修課的有效教學,將必修和選修模塊進行無縫銜接,從而促進實際教學工作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已然成為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師面臨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 選修課程? 必修課程? 有效銜接
就高中歷史教學而言,最易被教師忽視的問題就是必修和選修模塊的有效銜接,二者在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有著一定聯系,但也存在一定差異,很多教師都沒有重視關注二者的銜接問題。如果一直忽視這個問題的話,將會導致學生的已有知識框架出現斷層,并不利于搭建起完整的歷史知識框架,給歷史整體性造成一定破壞。與此同時,還會讓學生對自身所學產生困惑,經過長久積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下降,嚴重影響到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全面考慮到高中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重視加大教學銜接力度,將理論應用到實際,對高中歷史選修和必修模塊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助力學生從知識內部入手搭建起有序的、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
一、解決忽視選修課程的問題,增強銜接意識
在新課改實施以后,傳統教育理念逐步向“以學生發展為本”進行轉變,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選修課程成為新課改實施后的一大特色,給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新的契機。選修課程的出現,讓學生取得更加多樣的文化選擇,使其能夠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做出選取,讓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和興趣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促進歷史文化素養的提高。雖然新課改的實施給教育事業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現實性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如受到高考指揮棒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導致并未真正發揮出歷史選修課的效用,使其成為不受重視的對象①。因此,從教師自身就要增強對選修和必修模塊進行有效銜接的意識,掙脫傳統教學模式束縛,找到選修和必修課程的交叉點,并結合學生實際學情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
例如,在講授“近代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一課時,該知識點具備很強的政治理論性,對于很多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就可鼓勵學生將其和選修內容整合到一起,在學生學習完課本知識開始第一輪復習時,已經大體了解了西方近代史,此時在教師引導下,帶領學生將選修和必修內容進行有效銜接,把零散的知識點串聯到一起,助力學生搭建完整知識體系,進而深化理解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二、以課標為基準,整合教學目標
這里所說的整合教學目標,指的是在不改變課程標準同時,科學搭配和調整原有的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更加深刻理解課程標準,并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和歷史學科特點,將歷史必修和選修模塊進行整合,從而制定出全新教學目標。新課改的最大亮點就是在三個必修模塊的基礎上新增了七個選修模塊,并通過專題式體例進行呈現,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格局,更加具備創新性,與此同時,還暴露出一些缺點,如學生難以將孤立的知識點串聯成系統性的知識框架。結合高中歷史學科特點,在進行選修課和必修課的銜接教學時,編年體通史成為重要的紐帶,可以將其看作高中歷史課程的主線②。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將這條主線當作主要依據,結合必修模塊的基礎知識,帶領學生研究選修模塊中同一線索和時間軸上的內容,對課本教材做出二次加工,給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發展空間更多的課堂。
例如,中國古代明清之際和歐洲的啟蒙運動時期就處在相同時期,教師可對此做出整合。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于明代中后期經濟發展形勢上,在這個時期歐洲也形成同一經濟基礎,但經濟發展走向卻是不同的,明清封建統治者出于加強君主專制而采取的措施給工商業發展帶來重大阻礙,所以產生了一批抵制君主專制主義的進步思想家。與之相反的是,歐洲資本主義在取得一定發展后,出于更好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目的,才產生了啟蒙運動。歷史現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有兩種體現,即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就本節課教學而言,主要體現在相同時期的不同地域間思想的橫向聯系。在教師帶領學生針對相關聯的知識做出對比和銜接以后,有利于學生深化理解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在分析問題時也會更加透徹。
三、結合課程特點,善用教學評價
現階段,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都是通過考試方式進行,違背了高中歷史選修課程的設置理念,導致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就高中歷史選修和必修模塊銜接的教學評價而言,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學情進行深入分析,不斷創新教學評價,如通過分組討論、社會調查、歷史話劇等形式進行教學評價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