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成彪
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信息更新飛快的時代背景下,高中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單純依靠死記硬背的傳統學習方式早已不能滿足實際發展需求。想要使學生能夠快速適應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的社會環境,就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面對新事物進行快速分析并做出決策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圍繞高階思維而展開的。總的來說,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思維能力形成的過程,因此,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實踐證明,采取“問題鏈”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基于此,本文主要深入研究怎樣將“問題鏈”教學模式有效應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中。
一、培養問題意識,激發學習興趣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地位,很多學生都會抵觸進行課堂學習。想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使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在講授重難點知識時使用“問題鏈”啟發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地思考探究,進而培養問題意識,激發學習興趣①。
例如,在講授“通電自感和斷電自感現象”這一重難點內容時,教師可先出示圖,給學生帶來初步印象,然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此時,教師可邀請學生上臺演示,讓一位學生抓住A、B兩端,另一位學生負責閉合開關S,接著將開關斷開。并讓學生感受在閉合開關S時,出現怎樣的感覺。面對這個問題,學生提出:斷開開關S時手麻了,同時感覺到刺痛。接著教師可使用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以下問題:(1)為何閉合開關S時沒有感覺,斷開卻會覺得手麻?說明了什么?(2)當斷開開關時,手會一直感覺輕微的刺痛感嗎?(3)在斷開開關以后,線圈會對電流產生怎樣的阻礙作用?電流方向是怎樣的?鼓勵學生在問題鏈的引導下做出深入思考,并形成問題意識,激發求知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巧設問題鏈,提升高階思維
知識來源于生活且和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物理知識也不例外,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從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入手,給學生設立問題情境,有利于拉近學生和物理學科間的距離,讓學生通過感同身受更好吸收和消化物理知識。教師在給學生設立問題情境時,要重視讓問題依附于情境,能夠吸引到學生注意力,進而激發其求知欲,讓學生產生學習動力,開啟思維之門,引導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轉換②。
例如,在講授“力的合成與分解”一課時,教師圍繞生活中常見情境給學生設計以下問題鏈:
(1)為何懸掛重物的繩子都是彎曲的?
(2)有把晾衣繩拉直的方法嗎?
(3)是什么原因導致一直不能拉直懸掛重物的繩子?
(4)請同學們在受力分析后解釋一下原因。
(5)請解釋一下工人在架高壓線時不能拉直高壓線的原因。
在以上問題鏈中,第一個問題是生活中常見的,此時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習欲望,在進行模擬實驗后引出第二個問題,學生的實踐積極性高漲,都想動手證明,然而實驗結果和學生原有認知相沖突,緊接著引發出第三個問題,激發學生做出理性分析。在第四個問題提出以后,學生雖然考慮到是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是想要做出具體解釋就要學習新知識——“力的分解”后才能更好理解。最后,利用自身所學來解釋第五個問題,完成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增強學生問題求解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使其深刻感受到物理來自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三、利用問題鏈引導學生梳理知識
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時,教師也可根據相關習題設計“問題鏈”,帶領學生對之前學習過的物理知識進行梳理,總結歸納重難點知識,厘清物理知識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搭建起完整的知識框架③。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有關“電磁感應”的知識內容時,就可以讓學生先回顧一下之前學習的內容,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相關習題:間距為x的平行導軌和水平放置的金屬棒AB進行連接,導軌所在平面垂直于勻強磁場方向,磁感強度為C,電路的固定電阻為y,金屬棒AB的電阻r是固定電阻y的1/3。此時,教師設計以下問題串帶領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對學習成果進行鞏固:
(1)當初速度是u的金屬棒AB在平行導軌上向左運動時(不計摩擦力),沒有沒感應電流通過金屬棒?電流方向是怎樣的?在這一問題引導下,助力學生深刻認知電磁感應現象形成電流的條件。
(2)當初速度是u的金屬棒AB在平行導軌上向左運動時(不計摩擦力),是否會受到力的作用?如果有的話,受力方向以及受力情況是什么樣的?在這一問題引導下,幫助學生加深對判斷安培力方法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