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勛華
摘 要:良好的班級常規是幼兒園日常活動和保育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對幼兒園班級有序管理、活動順利開展和幼兒健康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保教常規中常見的諸多問題,教師和保育員要分析原因,運用科學方法,采取有效對策予以解決。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常規;常見問題;科學方法
1 常規的概念和重要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中明確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
常規的概念在幼兒園工作中可以解釋為:常規是教師為了規范幼兒行為,培養幼兒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習慣,使幼兒園日常生活和各項活動順利進行,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和教學效果,而建立的一種班級秩序和紀律要求。如,滑滑梯排好隊、不推不擠、飯前洗手、安靜午睡、先舉手后發言、上下樓梯靠右行、團結友愛不打架、花兒好看我不摘等,都屬于幼兒園的常規范疇。這種常規,既是思想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又是行為規范,約束幼兒的放任自流,形成優良的生活、學習秩序。
建立良好常規是教師和保育員科學管理班級的必要環節和重要保證,直接影響一個班級的生活秩序和教育教學效果。如在某次教研活動中,有位教師執教的綜合活動“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內容選擇、教學設計、課前準備、語言教態、教育方法都無懈可擊,堪稱完美,但在甲、乙兩個班級卻上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在甲班,幼兒踴躍參與,思維活躍,主動積極,表現精彩,較好地達到了既定教學目標;在乙班,幼兒在安靜經過前幾分鐘的新奇后,就出現了爭先恐后發言、你推我擠搶奪操作材料等現象,后面的教學環節基本上無法繼續下去。
同樣的教師、同樣的內容、同樣的年齡班,為什么出現這么大的效果差異呢?研討時,大家認為主要的原因在于兩個班的常規狀態不一樣。在幼兒園保教工作中,常規的建立就像交通規則,只有良好的秩序才能保證教育教學的順利實施。因此,幼兒園教師要建立良好的班級管理常規,培養幼兒從小樹立規則意識,從小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行為習慣。
2 班級常規的常見問題
幼兒園一日活動有教學、課間、進餐、午休、游戲、戶外活動等環節。班級常規可細分為教學常規、課間常規、用餐常規、午休常規、游戲常規等。教學常規中的問題主要有不聽指揮、不舉手亂發言、不按要求操作或下座位、講閑話等;課間常規中的問題主要有組織無序、區域活動規則不明確、不收拾玩具和物品、雜亂無章等;用餐常規中的問題主要有不排隊洗手和取餐、不安靜用餐、挑食、撒飯粒、剩飯菜等;午休常規中的問題主要有講話、玩東西等;游戲常規中的問題主要有不清楚或違反規則,造成不能順利開展游戲等。
3 常規問題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班級管理中常規方面出現問題,原因主要有:
1)規則不明確:教師自己沒有常規標準,或者沒有明確宣布班級規則,使幼兒對班級生活、學習的規則不清楚,不知道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從而出現常規問題。
2)要求不嚴格:教師對幼兒表現出推推擠擠、大喊亂叫等有悖常規要求的行為時,不嚴格、有效地制止和糾正,或者不能長期堅持維持良好常規。
3)方法不科學:建立井然有序的良好常規,需要教師科學運用方法,如把常規建立融入淺顯的說理、動聽的故事、有趣的游戲中等中進行有效教育和引導。如果教師只是生硬地要求,強迫幼兒不能這樣必須那樣,使幼兒被動、不愉快地接受,而不是樂意地、主動地參與到常規建立中來,就不能達到理想的常規效果。
4)情況不清楚:教師要全面掌握全班幼兒的情況,要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孩子在干什么。如果教師不能兼顧全體,對全班幼兒的情況不能很好地把握,往往就會造成針對性不強、教育行為無效,從而出現混亂的局面。
4 建立良好班級常規的方法
1)遵循教育規律。目前,幼兒園的教育的對象是3-6歲幼兒,他們活潑好動,思維直觀,模仿性和好奇心強,自制能力和自覺性差,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對此,幼兒教師要遵循規律,因材施教,采取適合幼兒特點的教育方法。如夸張的表情、和緩的語速、生動的講述、簡短的句子、直觀的教具、鏡面示范等。
2)明確目標要求。對于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教師都要有明確的保教常規目標。如,教學活動活潑愉快、主動參與、踴躍發言、上課舉手發言、遵守游戲規則、玩具擺放整齊等;班級環境衛生整潔、有序整理;課間活動靈活多樣,排隊不推不擠、上下樓梯靠右行、不做危險動作等;生活環節中飯前洗手、愉快用餐、安靜午睡等。
3)掌握幼兒情況。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比如: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文靜乖巧;有的愛聽故事,有的愛做游戲;有的能說會道,有的不善表達;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自理能力差;有的只能表揚,有的需要適當批評……教師需要了解掌握全體幼兒的情況和特點,然后針對性地采取方法,實施教育。同時,在班級管理中,要做到讓幼兒在老師的視野中活動,對每個幼兒的活動情況和表現,老師要心中有數,才不會出現管理的死角,導致無序或混亂。
4)科學運用方法。(1)引導法:3-6歲的幼兒已經具備了理解、溝通和交流能力,在常規建立過程中,針對當時情況,教師適當地對幼兒進行說理和引導,可以讓幼兒理解和認識,從而調整自己不恰當的行為。如,在大班續編故事“小石頭過河”時,幼兒爭先恐后地要說出自己的辦法,聲音一個比一個響,亂轟轟的什么也聽不清。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安靜下來后,讓幼兒切身體會剛才能不能聽清大家想的辦法,懂得發言時必須一個接著一個說、并且說清楚的道理,培養幼兒先舉手后發言、把話說完整的良好習慣。(2)游戲法:游戲可以廣泛運用于常規建立的整個過程。如,培養幼兒安靜有序排隊洗手時,用游戲法分角色讓小朋友扮演小花貓輕輕走、小蝴蝶慢慢飛等,培養幼兒不吵不鬧、有序洗手。體育游戲“木頭人”、手指游戲“睡覺了”等都是養成安靜有序習慣的有效方法。(3)故事法:在針對班級中某種特定的常規失控情況時,可采用故事法。如,由于幼兒園的孩子喜歡大喊大叫,教師可以用自編故事“噪音魔鬼”,告訴幼兒發出很大很吵的聲音會使人很煩,久而久之會損傷人的聽力,對人體有害,使幼兒懂得要用自然好聽的聲音說話。(4)軍訓法:幼兒對軍人的勇敢、威武有一種特別的崇敬之情,很樂意成為“小英雄”“小戰士”。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崇拜心理,采用“軍訓法”,讓幼兒在“一切行動聽指揮”“國慶大閱兵”“我們的隊伍最整齊”等訓練活動中養成“遵守紀律”“聽從指揮”“互相幫助”“默契配合”“雷厲風行”“不怕吃苦”等軍人作風。(5)輕聲法:就是教師運用輕輕說話的方法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這種方法是穿插在教師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中的,在大聲、自然聲、角色變換聲中適當地融入輕聲,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養成注意傾聽和用自然聲音說話的習慣,有助于營造安靜有序的班級氛圍。
5)貴在持之以恒。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建立良好的班級常規貴在持之以恒。一是常規標準要有一貫性,不能今天這樣要求,明天又那樣要求。二是搭班教師要有一致性,目標一致,要求一致,方法大致相同,否則就會使幼兒無法適從。三是要堅持鼓勵,對幼兒合理的言行舉止及時地經常予以肯定,鞏固幼兒的良好行為,如愛護圖書、互相謙讓、自覺整理物品、排隊洗手、有序發言、不挑食、不掉飯粒、不剩飯菜、勤洗手講衛生等。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建立良好班級管理常規,并把良好的常規習慣堅持下去,就能建立優良的生活、教學秩序,為提高保教質量、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參考文獻
[1]吳邵萍.再談幼兒園常規管理[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8(1).
[2]喻琴.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策略談[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9(3).
[3]李碩.淺析幼兒園班級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電大學前教育畢業論文,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