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惠 袁保華



摘 要: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在指導高職院校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做學生思想工作方面,有很大的運用價值。本文主要從勒溫B=f(P,E)理論和海德平衡理論來闡述社會心理學理論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勒溫B=f(P,E)理論;行為(Behavior);個性(Personality);環境(Environment);海德平衡理論;P—O—X 模型;平衡狀態;不平衡狀態
哲學家托馬斯﹒曼說過一句話:“人不只是像一個個體那樣經歷著他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自覺或不自覺地經歷著他的時代及同時代人的生活。”而社會心理學關注的就是人及其生活的時代,以及在同一時代中人與人之間心理生活的情景。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在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時候,是可以用社會心理學相關理論來指導實踐的,因為學生也是生活在他自己所處的時代及環境中,我們在看到學生某些行為的時候,也要全面地看到他所處的時代及環境。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領域里挖掘到它的運用價值,本文主要從勒溫B=f(P,E)理論和海德平衡理論來闡述社會心理學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工作中的運用。
1 勒溫B=f(P,E)理論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工作中的運用
心理學家勒溫提出過著名的公式B=f(P×E),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行為(Behavior)是其人格和個性(Personality)與其當時所處情景或環境(Environment)的函數。換句話說,人的表現,是由他們自身的素質和當時面對的情景共同決定的。當我們看到學生在學校表現不良的時候,首先應該先了解學生所處的環境:他的家庭背景如何?他過去在讀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都經歷過什么特別的事情?他身邊都有哪些朋友?正因為有這些過去種種,才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樣一位學生。作為教師,必須先跟學生多聊天,多了解學生的情況后,才能有效地對他進行指導。
2 海德平衡理論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工作中的運用
海德(Heider)從人際關系的協調性出發,提出了態度改變的平衡理論。海德用P—O—X 模型說明這一理論。其中P代表一個人(如張三),O代表另一個人(如他的女友),X代表一件跟兩者都相關的事物(一部電影)。從人際關系的適應性來看,P、O、X之間的關系有8種組合,如下圖1:
以第一排第一幅圖為例:張三(P)喜歡這部電影,他的女朋友(O)也喜歡這部電影(X),而且張三(P)喜歡自己的女朋友(O),這樣的話就是一個平衡的系統,誰也沒必要改變態度。但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他的女朋友(O)不喜歡這部電影(X),如第二排第一幅圖,這時候系統就不平衡了,就必須有人產生態度改變。態度改變的結果:要么張三(P)也不喜歡這部電影(X);要么張三(P)選擇得罪女朋友(O),自己去看電影(X)。
這個理論給我們什么啟示呢?當教師在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時候,必須首先要明白,教師跟學生之間的認知是不平衡的。例如:教師是(P),學生是(O),學生玩電子游戲是(X),假設教師愛護學生,學生尊重教師,但是教師希望學生少玩游戲,而學生總是喜歡玩游戲,這時候,大家就處于認知不平衡的狀態,如圖2。如果要達到認知平衡,要么教師了解清楚學生玩游戲的目的(為了將來從事電競行業工作而做準備),接受他的這個行為;要么學生聽從教師的教導,減少玩游戲的行為,如圖3。
這給我們的啟發就是:教師的做法不是唯一的,他也可以通過改變態度來適應學生。因為我們大家通常都認為:教師是對的,學生是錯的,學生必須遵從教師的教導。但也許教師在工作中也可能會帶有自己的偏見,也許學生也有他自己做某事的正確理由或苦衷。
那如果學生真的表現不好,例如上課經常遲到,當然不是教師改變態度,而是學生改變態度了。沒錯,這確實需要學生改變態度。但在勸導學生改變態度前,作為教師,還是要了解學生的認識系統是怎樣的,即學生為什么遲到。例如:科任老師是(P),學生是(O),準時上課行為是(X),學生之所以遲到,排除了教師反對學生準時上課的事實后(即P—X不可能是負),用海德的平衡理論來看,學生的認知模型有以下兩種:
從圖4可以看出,學生之所以遲到,一是他不喜歡科任老師, 二是他自己本身對遵守學校紀律不重視,他自己的認知是平衡的,他沒有任何心理上的不舒服,所以更加重了他的遲到行為。這種類型的學生,要做他的思想工作是最有難度的,必須從兩方面去說服學生,讓P-O-X都變成正相關的關系,從而達到新的平衡,這樣才會有效果。
而從圖5可以看出,學生對科任老師是認可的,學生之所以遲到,是他自己本身對遵守學校紀律不重視。這時學生的認知是不平衡的,他對科任老師有好感,但卻在老師的課堂上遲到了,他自己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愧疚感。這時,教師在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時候,既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又要學會利用學生的愧疚感,這樣,才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海德的平衡理論在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時候是有很大運用價值的。
社會心理學的運用范圍太廣了,筆者才疏學淺,今只從勒溫B=f(P,E)理論和海德的平衡理論兩方面,談了它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工作中的運用,若有言辭不當的地方,還請大家指正!
參考文獻
[1]侯玉波.社會心理學(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簡介
鐘文惠(1982-),女,漢族,廣東省高州市,中級經濟師,碩士研究生,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品牌管理、廣告策劃。
袁保華(1980-),女,漢族,湖南省株洲市,講師,研究生,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告學。